作者文章归档:史遇春

普通职员

赛金花小记(二)


作者:史遇春

(二)

对!

某状元荣登皇榜之后,他的确食言了,对于前此向秦爱玉许下的承诺、发下的誓言,他全都丢在一旁。

高中之后,某状元就一直在京中逍遥,在官场潇洒,他的足迹,自此再也没有东来半步。

某状元那一科发榜之后,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东边。秦爱玉在得知某状元高中魁首之后,兴奋不已,喜出望外。她想着:还是盼到了这一天,还是等来了这个好消息;她想着,自己的人生,真的有了转机,自己的未来,确定有了希望。

自知道某状元登科好消息的那一刻起,秦爱玉便郑重宣布,不再开门迎客。

秦爱玉所在院中的诸人,此前都眼见秦爱玉与某状元的郎情妾意;都知道秦爱玉与某状元的恩爱情深;都清楚是秦爱玉资...

Read more

赛金花小记(一)


史遇春

(一)

读清朝人陈恒庆所撰写的《谏书稀庵笔记》,至《赛金花》一节时,还没有阅读全文,仅仅是看见题目,便眼前一亮,我的心中已经有了动笔的念想。

为什么呢?倒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癖好,只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赛金花的名气实在有些响亮,她的生平确实有些传奇。

关于赛金花的传说很多,您要我具体讲出其中的一二来,我还真会一时语塞,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简单翻阅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赛金花竟然有虐人至死的恶行。那一刻,计划就赛金花写成一篇文字的念头,瞬间就准备要打消了。

思想的波动,并没有影响继续读书,我还是仔细读了读陈恒庆的笔记记载,发现陈恒庆曾亲见赛金花其人,而且,陈恒庆对于赛金花虐...

Read more

状元的风光:清人笔记中的状元登科实录(四)


作者:史遇春

(四)

国子监释菜、释褐礼毕,又来至明伦堂【古代多设在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的场所。“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明伦堂内,两位大司成【国子监祭酒。大司成,官名,教导“世子”(贵族子弟)之官。《礼记·文王世子》:“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江永说:“大乐正、小乐正所教者仪...

Read more

状元的风光:清人笔记中的状元登科实录(三)


作者:史遇春

(三)

王寿彭参加传胪当天,一大早,读卷的大臣鱼贯而行,进入内廷。到了辰时(早七点至九点),负责宣唱殿试高中名录的大臣,手捧黄纸,从内廷走出,然后,他站在乾清门的丹陛之上,高声唱名:

“王寿彭。”

王寿彭听到宣唱大臣第一声叫到的便是自己,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惊喜,脸色都变了。一时惊喜过度,竟然愣住了,他都不知道要答复唱名。同乡的京官(当是陈恒庆)见王寿彭没有应答,赶忙代他回应道:

“在此。”

然后,同乡的京官也和王寿彭一样欣喜,他急忙帮王寿彭整理了一下衣服,又把早先就备好的荷包忠孝带帮王寿彭佩戴齐整,并扶...

Read more

状元的风光:清人笔记中的状元登科实录(二)


作者:史遇春

(二)

潍县的两位状元曹鸿勋和王寿彭,都住在京师的南关新巷,而且,他们两家比邻而居。

《谏书稀庵笔记》的作者清人陈恒庆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猜想,在他的眼里,状元也是进士,自己和状元不同的地方,大约只是名次的先后而已吧。因为都是山东潍县的同乡,都是进士,又都在京为官,所以,陈恒庆和曹殿撰应该是非常熟识。既然熟识,说话可能就不会那么拘忌。记得有一次,陈恒庆曾对曹殿撰说:

“我参加殿试的时候,花了很大的功夫,恭恭敬敬地完成了殿试大考的七开半试卷,每一笔、每个字,我都认真抒写、一丝不苟,我如此用力用心,也只中了个二甲分部(即所谓的“...

Read more

状元的风光:清人笔记中的状元登科实录(一)


作者:史遇春

(一)

引文

每年高考结束,就是“状元”纷飞的时节。这里的“纷飞”,不是说,高考之后,“状元”化蝶,可以展翅;而是说,高考之后,对“状元”一词的滥用,让人眼花缭乱,就如同光影里的尘埃,纷纷飞荡。

高考之后,所谓“状元”的明目,真是纷繁杂琐,让人目不暇接,难辨孰重孰轻。

一省有总分“状元”,有单科“状元”,一市、一县、一区、一校,大大小小的“状元”加起来,足可以组成一个千古...

Read more

简说清朝的大学士:涨点知识


作者:史遇春

这个话题有些专业,我原本不想写的,主要顾虑就是受众不多、读者太少。

可是,看了三四次,我还是不忍冷落,最终决定要写出来。

一来呢,这是对我历史知识的增补;

二来呢,想着或许也有和我一样对这个题目有兴趣、也有和我一样对这个题目不明了的朋友。

本篇依清人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一中的一段而成文,喜欢文言文的读者,可自行翻阅原文。

政治制度和人类社会当中其他的很多物事一样,都是有传承的。清朝的大学士制度,就是沿袭了明朝旧有的规制。

起初,凡是被授予大学士的人,他必须要兼六部【从周朝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总称六部。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

Read more

徐用仪之死始末:庚子拳匪之乱剪影(六)


作者:史遇春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庚子拳匪之乱前,当时朝野人心惶惶,因预计战事不远,祸乱将近,清廷各部曹的官员,请假离开京城的人很多。

据说,有一天,清廷的相国徐桐忽然来到内阁,然后,开始一一点名。点名完毕,他还威胁大家说,如果此后还有人再请假出京,那么,本部将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谁请假,谁的资历就清零;谁请假,谁的薪俸就拿掉。而且,徐桐讲话的时候,声色俱厉。

同样,也是这个时候,在兵部任尚书的徐用仪就比较宽松。兵部人员,和往日一样,可以按照制度请假,来去和平时没有两样。他并没有特异苛求下属。因为他觉得,时事已经这样了,京城已经乱到朝廷暗地里纵容肆意纵火了,完全没有必要强迫压...

Read more

徐用仪之死始末:庚子拳匪之乱剪影(五)


作者:史遇春

最后,由查维桢出面,向他的一位军官好友告贷,借来了朱提银四百两。这四百两朱提银,是查维桢的军官朋友新领的军饷,总共有八枚,是每枚五十两的大元宝。

银钱有了着落之后,大家分头购置棺木、寿衣、衾枕等物事。

另外,还派人一再叮嘱刽子手不要走,让他守在遗体的旁边。同时,还不断和刽子手商量,说是徐家已被洗劫一空,家人生死不明,音讯难觅,不知所在,现在,料理徐大人后事的都是些亲戚朋友,希望刽子手慈悲怜念,能否将缝合身首的费用减少一些。

大家一直从天麻麻亮忙到了日头近午,才把一切该预备的东西基本置办齐备。这个时候,经过百般沟通,刽子手也答应降低收费,将缝合钱从四百两减到了一...

Read more

徐用仪之死始末:庚子拳匪之乱剪影(四)


作者:史遇春

自从朝廷有制度以来,按照通常的惯例,一般有人受刑时,家属都会事先知道消息,官方也容许家属随同前往,等行刑结束,家属可以即时对受刑人装棺入殓。

朱彭寿听当日打探消息的仆人回来讲述行刑现场的情况说:立山、联元两家,在二人受刑之后,都有亲友收尸,且入殓后已抬棺而去。

徐用仪被逮捕的同时,他的住家、官邸已经被拳匪洗劫抢掠一空,徐家的家人在拳匪打劫时,已经四散逃亡,不知行止所踪。故而,徐用仪受刑时,并没有家人、亲友跟随,当然,就没有人料理后事了。

当日,三人受刑,两人被亲友收殓,可怜徐用仪一人,横尸法场,无人收埋。

朱彭寿听仆人讲完刑场的情况之后,赶紧张罗徐用仪的后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