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史遇春

普通职员

【原创】同治帝死后无嗣,继位者是如何确立的?


作者:史遇春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公元1875年1月),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驾崩,时年仅十九岁。

同治十一年九月(公元1872年10月),清廷为十七岁的同治帝举行了大婚典礼。

从大婚到驾崩,时间虽两年有余,但是,这期间,同治帝并未育有子女。

同治帝驾崩前十天,就已经多次病危,有朝不保夕的症状。

见同治帝已至如此情况,为江山社稷计,清宫中就已经开始议定继立皇嗣的事情了。

既然同治帝没有子嗣,那么,按照血亲的亲疏、礼仪秩序的顺次,上溯一辈,先从同治帝的父亲清文宗咸丰帝的子嗣中找起。

咸丰帝生有两子,一位同治帝,就不用说了。

咸丰帝另外一子,出生当日就死了,也更不用...

Read more

【原创】清末四公子印象:笔记中的人物速写


作者:史遇春

清末,有所谓“四公子”的称号。

四公子为谁?

陈伯严(三立)、丁叔雅(惠康)、谭复生(嗣同)、吴彦复(保初)。

丁惠康(公元1868年~公元1909年),字叔雅,号惺庵,广东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人;福建巡抚、藏书大家丁日昌之子;清末藏书家,继承“持静斋”藏书,尽发所藏而读之;20岁赴京求学,结交名流谭嗣同等,忧国伤时,研讨方略;不屑科举之学,笃志坟典;精版本、目录学,曾与叶昌炽谈论版本,能辩某书为宋刻,某书为元椠,某书出自某家之手、某书为何人所校,如数家珍;曾仿莫友芝、江标所辑《持静斋书目》之体列,撰《清经籍志》,惜未成...

Read more

【原创】美美的海滩,那一世未曾享受:清代笔记中的海滩


作者:史遇春

从昌城(昌邑)、寿城(寿光)、潍城(潍县)出发,一路向北,行进六十余华里,就到了那一世我们前往的去处。

到达之后,即可见众河入海之处,泥沙堆积,形成一方海滩。

这海滩,宽阔平敞、广袤无垠。

如果,要把这宽阔广袤具体化、数字化,那么,粗略估计,这海滩占地有数百顷之多、有千亩左右。

想想那百顷之多的海滩,那千亩左右的地域,该是怎样壮阔的情景啊?

虽然近海,但这海滩之水,来自河流,所以,全都是淡水,不是咸水。

水质地质,是这海滩肥沃多产的缘由之一。

借着这肥沃,海滩之上,多种荷花。

到了夏日,那一望无际的荷花,真是美不胜收的别样景致:

田田的莲叶,阔如车轮;

...

Read more

【原创】末代皇帝之师——史学大家柯劭忞小记


作者:史遇春

在讲说柯劭忞(一作愍,同悯)之前,先说说他的名字。

柯,是姓,就不多说了。

劭[shào],作形容词时,意为高尚、美好;作动词时,意为勉励。

忞,有三个音:[mǐn],古同“暋”;[wěn]乱;[mín]自强努力。

柯劭忞,当读为[kē][shào][mín]。

说完名字,再说其人的主要成就。

柯劭忞以一人之力,用三十年功夫,完成了257卷150多万字的《新元史》。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徐世昌任大总统时,下令把《新元史》列为正史,并改二十四史为二十五史。

柯劭忞以前清遗老自居...

Read more

【原创】清朝的地方县衙能不能在京城抓人?


作者:史遇春

要说抓人,先从告状说起吧!

看戏时,剧情之中,凡是有越级告状的情景,很多时候,被拦截的官员,都会有一段台词,我记得烂熟,张口便来:

州有州官,县有县衙,哪里所管,哪里去告!

不过,这话说完之后,大多数情况下的剧情是,被拦截的官员,对案子还是照接不误。

既然会接案子,被拦截的员为什么还要这么说?

其实,这也是在向民众表明一个态度:管理是分层级的,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权限和职能;在下级管理层级中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在下级解决,不要动不动就想要越级处理;下级实在处理不了了,也要一级一级、层层递进,不能跳级、不可越级。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实当中,越级上告的处理办法,大...

Read more

【原创】胶执不化的清朝读书人:笔记中的笑料


作者:史遇春

前言

关于中庸之道,有人认为,那是一种两头讨好、和稀泥、骑墙派的处世哲学或者人生态度。

这样的理解,其本身首先就偏离了中庸之道,肯定会被中庸之道所笑话。

在我的粗浅认知中,中庸之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是恰到好处的度,是很难掌控的度。

我们把人生的许多事情弄糟,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度没有把握好。本该近的时候,我们却刻意去疏远,这就偏了;本该重的时候,我们却无意轻了,这就歪了。

对度的把握,过犹不及,都是不好的。

过头的结果,可能会变成胶执;不及的结果,可能会变成油猾。

对度的把握,在社会人生的时时处处都会遇到。

当然,读书人在读书中会遇...

Read more

【原创】大老板:京剧名伶程长庚小记


作者:史遇春

本文出自清人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中的《大老板》一节。

清文宗咸丰(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共十一年)、清穆宗同治(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共十三年)年间,京师有一名伶,名叫程长庚。

根据笔记作者陈恒庆所述,程长庚原本是文人,因为不得志,才降身梨园行,以演剧为业。(从相关资料看,此记述或非事实,且存一说。闲来思索当时关于程长庚身世的传言、笔记作者的用意,也是一种对旧事的认知。)

话说,程长庚虽然身在被时人低视的伶人队伍中,但是,在此行业,他却能够做到持身严正。他从来不会为了一点点的蝇头小利,而有苟且不堪的行为。

程长庚为其居室取名“四箴...

Read more

【原创】比戏剧还传奇的真实姻缘


作者:史遇春

清人方浚师在其《蕉轩随录》卷二《僧尼匹偶记》中,记载了一段姻缘,多有可观者,在此,写来供大家共赏。

先交代一下相关背景。

第一,关于这件事件的文字,非方浚师所撰,他是抄录振斋先生的。

第二,关于振斋先生,我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如有其人的资料,还请赐教。(写完此文后,方知,振斋先生,就是史积新。经查找,方浚师的《退一步斋集》中,也曾提到“填榜时,额温见遗房师史振斋先生积新,亟称之。”)

第三,事情发生在方浚师的故乡,桐城(今属安徽),人物有名有姓,当是真实记录。

第四,关于此事,桐城人杨小坡茂才还创作有《鹦鹉媒》传奇二十四折。

第五,根据...

Read more

【原创】数字“9”究竟有多么神奇?


作者:史遇春

根据前代的笔记,我写了一些文字,展现的是文科男的形象。

这一次,变换一下面目,做回最初的理工男,写一写数学。

今天,就来写一下数学之中的数字,让大家见识以下前人对数字的精细观察与思索,看看数字9的神奇,同时,也请各位读者检验一下自己的数学智慧。

本篇出自清人方浚师的笔记《蕉轩随录》卷五《九说》一节。

方浚师的《九说》,来自于董酝卿(又作韫卿)尚书。

董酝卿即董恂。

董恂(公元1807~公元1892年),字忱甫,号韫卿,扬州甘泉人,生于邵伯;初名醇,后因避清穆宗同治帝的讳(载淳,醇、淳同音),改名为恂;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进士;仕道光、咸丰、同治、...

Read more

【原创】没有文化行不行?明清两代宦官的读书与否


作者:史遇春

清人方浚师《蕉轩随录》卷十二中有《太监读书》一节,说的是宦官读书的事情。其文有可观者,故於此章书写一番。

据笔记作者方浚师的记述,明代宦官刘若愚有《明宫史》一书。

查阅资料,《明宫史》是明代吕毖从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二十四卷当中选取第十六卷至第二十卷所成的一本书。

也就是说,吕毖《明宫史》中的内容,出自刘若愚的《酌中志》。

书中记载:

“内书堂读书。”

所谓内书堂,是指明代宦官学习的处所。

内书堂读书,也就是明代的宦官读书了。

“宣德年间【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公元1426年~公元1435年),前后共十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