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史遇春

普通职员

【原创】绘像紫光阁的清代功臣马彪是怎样励志逆袭的?


作者:史遇春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三·列传一百二十《马彪传》有:

“金川平,赴西安任。图形紫光阁,列前五十功臣。移湖广提督。卒,赠太子太保,谥勤襄,予云骑尉世职。”

根据相关资料简单分析,这位马彪,应该就是清人昭梿《啸亭杂录》卷二《马彪》一节中的主人公。

昭梿在笔记中称马彪为“壮节公”,或为记忆之误。马彪死后,清廷给他的谥号是“勤襄”。

简单辨析之后,详细的考证工作,留给历史学者,或者留给以后有时间的我。

下面,来说清人昭梿笔记中马彪。

话说,马彪是固原人(《清史稿》中说,是甘肃西宁人,大...

Read more

【原创】怎样才算是识大体的宰相?


作者:史遇春

清人昭梿的笔记《啸亭杂录》卷二中,有《史文靖公》一节,其中说到了宰相之识大体。

在说宰相之识大体前,先简单说说宰相。

首先,需要指出,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而并非是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史传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是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又有辅佐之意。

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rd...

Read more

【原创】满清为什么要重用洪承畴?读清人笔记


作者:史遇春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明廷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维系东北边防,防卫清人。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三月,清太宗皇太极命济尔哈朗、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辽宁义县)。

此时,明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

“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明廷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位总兵,率步骑十三万,往援,以解锦州之围。

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探视锦州态势。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

Read more

【原创】官位丢了,影响一身;名声臭了,传至万古


作者:史遇春

清朝乾隆、嘉庆时期,有一官员,名叫谢振定。

谢振定是谁?

《清史稿》卷三百二十二·列传一百九有《谢振定传》。

下面,就根据《清史稿》,简单介绍一下谢振定其人。

谢振定,生于清高宗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卒于清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享寿57春秋;字一斋,一字芗泉,湖南湘乡人;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进士,时年28岁;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考选江南道监察御史;乾隆六十年(公元1794年),迁兵科给事中;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起授礼部主事;迁员外郎;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卒。

说完其人...

Read more

【原创】清朝的皇子要怎样用功读书? 清廷的皇室教育


作者:史遇春

关于清朝皇子读书的情况,清人笔记中多有记述,未及留意,所以,一直没有形成文字。

今读福格笔记《听雨丛谈》,其中卷十一《尚书房道光年奉旨改上书房》中,有清朝皇子读书的载记,写来供读者一观。

尚书房,在乾清宫东南廊屋北向的位置。这里是清代皇子读书的地方。

清宣宗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清朝的皇子长到六岁,就要入学,跟随师傅受教。

皇子的师傅,是由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保荐的。

保荐人员一般为翰林官员。保荐原则是所保荐人员的人品优、学问好。保荐名额通常是一次数名。

上书房总师傅、...

Read more

【原创】屠夫施恩穷书生:乾隆朝大臣方观承轶事


作者:史遇春

人人生而平等,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之一。

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其实,也正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人生而不平等的现实。

比如说,饭是用来吃的,这就是废话。

比如接着说,饭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浪费的。那么,这句话的背后就有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所以,我起句便说,人人生而平等,有人可能会笑我。

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饭是用来吃的,这一类的话天天在耳边回响时,你大概就不会觉得我可笑了。

人的不平等,实例很多,不一一列举,因为列举不过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种影响与遗毒,一时半会是不会好转的。无论未来的路有多长,我们都必须寄望于未来,因为,这才是活下去的...

Read more

【原创】慈禧太后、光绪帝、皇后印象:法国归来进清宫


作者:史遇春

据说,在二战战败之后,很多日本人才知道,天皇是人不是神。

关于这一说法,国人谈及时,多会以之为笑柄。

但是,面对自身,情况又是如何呢?

其实,国人把人当作神的时代远远还没有结束。

这样看来,谈笑之后的自我反思能力,一些国人似乎是弱之又弱的。

把人当成神,无论是出于盲目的崇拜、还是出于不分青红皂白的痛恨与嫌恶,其间都暗含了太多奴化与无知的成分,都是不可取。

把人当成神,在今天,仍然有最为普遍“财神”、有“成功之神”,当然,还有其他“神”,此处不展开。

把人当成神,在自今以往的历史中,有两类...

Read more

【原创】不慕富贵,不趋势利:琴工张春圃小记


作者:史遇春

古往今来,富贵名利是一般人都趋之若鹜的。

偶尔有那么一些不慕富贵、淡泊名利的人出现,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被人们传扬。

传扬归传扬,但是,在自身面对富贵名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垂涎依然、疾趋恐后。

身在富贵名利之中,能够看清富贵名利的,往往难辨其心其行之真伪。

身处贫寒之境,面对富贵名利,避之唯恐不及的,似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名士。

每个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准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态度。这里讲不慕富贵,不趋势利,并没有任何要宣扬什么的意思,也没有任何想要阻拦任何人的意思,也不是想要表现穷酸的假清高,只是在讲世事、讲过去、讲人情而已。

我笑笑地说着,有兴趣,您淡淡地听...

Read more

【原创】予别人留活路,为自己造生路:毕沅夫妇轶事


作者:史遇春

真是佩服古人的造词能力!“睚眦必报”活画了某一类人的为人处世态度:你便是对他瞪一下眼睛,他也会怀恨在心,并且一定要寻找机会报复。

人生苦短,可乐的机会实在太少,把短暂的人生,浪费在生气、怀恨等等负面情绪上,实在是不值得。

心胸宽了,路也就宽了。人生原本就是这样。

这里来说一段清代名人的轶事。

事迹出自清代佚名氏所著《清代之竹头木屑》中的《毕宫保》一节。

事件的主要人物毕宫保,即毕沅。

毕沅,字纕蘅,亦字秋帆;病逝后,清廷赠予他太子太保,并赐祭葬。

另外,明、清两代,各级官员的虚衔中,有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

Read more

【原创】清朝御史封章弹劾处理一例:薛允升的风度


作者:史遇春

君子风度的表现:有不斤斤计较私利,有不因小恶而怀恨、而报复。

大臣风度体现,有不以私利害公事,有不借公权泄私愤。

一个人的风度,由胸怀决定。

一个人的胸怀,其实和他的学识、身份、地位、职衔关系并不大。

往往是那些看似卑微的人物,常常会开阔地让我们感动、宽广地让我们无地自容。

有些时候,地位、身份、职衔等等,倒会将一个人的胸怀挤压地没有可以舒展的空间,让人看了可怜。

这里,就说一段清朝的事情。通过这件事情,一来呢,看看清廷对相关事务的处理方式;二来呢,通过事件的描述,也见识见识清人心目中的大臣风度。

此处所讲述的事情,出自清人何刚德的笔记《春明梦录》卷下中的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