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赵建

青岛银行经济学家,山东大学硕士生导师,闻道智库学术顾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青年学者

中国经济波动被“熨平”了吗?


   一、引言

  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波动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前者沿着哈罗德-多马的古典增长理论、索罗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一直演进到罗默的内生新增长理论。同时,旨在研究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经济学主要结合了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结构主义经济学的范式,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思想谱系增添了丰富的内容。而后者实际上就是经济周期理论,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开始,沿着新古典综合派的“IS-LM模型”前行,一直到新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加速器”理论。而在新古典范式内,则一直坚持理性预期下的“真实商业周期(RBC)”。...

Read more

金融发展与贫富差距 一个迫切的社会学、伦理学问题


   摘要:在高层最近的讲话中,重点提到了金融业供给侧改革,这是非常罕见的。究竟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很多业内人士都在探索。然而,在认清金融供给侧改革路径之前,有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回答:发展金融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吗?实际上很多研究证明,金融发展不仅仅对经济方面,对一个社会的各方面都有深层次影响。

  我们这里想探讨的是,金融发展对社会的收入和贫富分配究竟是什么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浩如烟海,但仍存争议。有些研究认为,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提高经济效率,并通过普惠金融等手段惠及穷人;也有研究认为,金融的发展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从而拉大社会不同部门间、不同阶...

Read more

银行已死?银行永生 谈谈变局中的中国银行业


  《流浪地球》最近火了,也有很多争议。即使有再多科学硬伤,但是就整个故事表达和情节结构来看,我觉得最大的进步是中国人终于有了“末日情结”——虽然算是半个“末日情结”(地球流浪和宇宙乡愁)。当一个民族有末日情结或审判日情结的时候,就可能会产生敬畏和底限思维了。末日和审判日是西方文化永恒的主题,在中国文艺作品中却不多。《流浪地球》算一个。

  银行的“末日情结”却早就有了,产生于上个世纪末的“比尔盖茨之问”——“21世纪的银行会不会像...

Read more

简评央妈创设CBS 降准是喂水CBS是输液


  这几天政策层动作很大。央妈创设CBS流动性支持银行永续债,银保监会允许保险机构购买银行二级资本债。很多人不明白怎么回事,还是从过去那种量化宽松的货币主义思维来理解,所以有点迷惑。

  其实逻辑很简单,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过去的降准是给银行“喂水”,可惜胃肠已经饱和没法吸收进入血液;现在创设的cbs是输液,直接把葡萄糖输入银行的血液循环系统。只有把水转化为血液,银行的肌体才能向实体经济供给信用。

  这个从央妈的货币之水,向商业银行的信用之血转化,需要的是银行的资本。大家知道,资本是银行的道,是银行风险资产的“奇点”。所谓道生一,一生二...

Read more

发展模式的内外冲突与百年国运的新旧激荡


   2017年,全球似乎还沉浸在走出后危机、迈向新周期的歌舞升平之中,2018年的全球形势却陡然变化。倒不是说这一波回暖行情是重新走向危机的回光返照,但是2018年密集发生的种种事件和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确让人更加清晰地听到了冰山断裂的声音。于是,此时将2019年置于一个宏大叙事的语境,可能是最近十几年最难苛刻指摘的时候。

  对于这一连串事件,高频经济数据的时间序列解析已经苍白无力,深度的洞察需要从中国百年激荡的大历史演进和不同时代的冲突中寻找底层代码。如果略嫌历史冗长,那也至少回溯建国后70年、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规模+速度VS结构+质量&r...

Read more

凛冬加深 还能继续假装干银行吗?


  只有理解中国的银行,理解它们的行为逻辑和资产负债表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宏观经济。如果去年年初走走银行,你会发现严监管一定会引发明斯基时刻——商业银行干了太多政策性银行的活,

  政策性银行干了太多商业银行的活,

  中央银行干了太多政策性银行的活,

  这就是根本问题所在。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假作真时真亦假。那就靠财政续力,靠央妈续命。活在双轨制里,套利在所难免。体制内的约束太复杂,除了商业约束,还有政治约束,导致利率和风险定价失真。银行的核心,就是流动、盈利、安全三性。可惜,有刚兑兜底,有央妈维稳,有利差保护,三性不用操心,那银行还干啥?那就要做...

Read more

从当前的金融行业看2019年的宏观大势


 

  一、去杠杆后的产能过剩:迷茫中的金融人

  马上进入年底了,对金融业来说今年有点不寻常。金融去杠杆第三年,有很多效应开始显现。前面我写的报告中国式去杠杆:演进历程、内在逻辑与问题反思》梳理了去杠杆的四个阶段:市场化去杠杆、行政式压杠杆、阶段性稳杠杆和结构性加杠杆。现在处于一个对过去监管政策的扬弃和修正阶段。但是很多效应已经显现了,而且比较严重的问题是,金融去杠杆,开始从去影子银行和货币资产,慢慢转变为去人力资本。金融机构面临着大量的产能闲置压力。同钢铁和煤炭行业当年去产能就关掉不合格的炉子和裁员一样,这次金融去产能已经深化到金融机构的成本函数底限。

  金融机构...

Read more

中国式去杠杆的演进历程、内在逻辑与问题反思


   引言:

  今年中国大类资产定价的核心宏观因子有两个,一是过去两年金融严监管积蓄的紧缩势能,已经在流动性层面引爆;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长周期冲击,引发的是宏观损益预期的系统性重定价。前者的集中反应是股权质押引发的股债双杀,后者则主要体现到心理面以及即将到来的“黑色年报行情”。

  种种迹象表明,总量型去杠杆已经结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监管层的本义从来都是结构性而不是总量型去杠杆,但触发的结果往往是先去掉信用最外围,也就是民企等流动性最脆弱的那一层;而平台国企等内含政府信用的杠杆反而会有逆向集聚效应,这源于中国特有的所有制&ld...

Read more

民企贷款“大跃进” 但救急不能救穷


  11月1日,总书记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专门听取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并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发表重要讲话。11月7日,针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在接受央媒采访时表示,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这些政策的推出无疑给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一场及时雨。在产业结构调整、杠杆去化的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经受了巨大的融资压力,政策层通过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指导,定...

Read more

重建银行与民企之间金融生态


   今年以来,央妈的金融去杠杆政策似乎开始转向。从4月份开始,已经接连降准三次,累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50个基点。然而,即使这种宽松的力度,似乎也没有拯救资金饥渴中的民营和中小企业,以及股权质押爆仓和即将爆仓的民营上市公司。从央妈到民企之间的距离,为何如此遥远?

  我们需要明白的一个常识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动性的背后是信用,也就是贷款(再贷款)创造存款(准备金)。而信用的背后是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哪个企业会贷款扩大投资?

  中国当前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的流动性危机,危机的战火已经从中小微企业、非上市民营企业,燃烧到了上市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最优质的信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