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赵建

青岛银行经济学家,山东大学硕士生导师,闻道智库学术顾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青年学者

大国金融的破碎与重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中国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险滩,要看能否实现金融周期的软着陆。对待个大国金融,应该比烹小鲜还要谨小慎微。金融有其自身复杂的规律,工业化时代那种线性管理方式——运动式集中式管理,是不适合的;金融行业会带来信用污染,透支子孙信用空间,因此对职业素养要求极高。过去几年,金融行业门槛太低,尤其是P2P等业态,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名义做投资,造成了逆向选择搅乱了金融生态。而银行业等传统金融,依然是营销和关系主导,在资源配置向国企和平台的惯性倾斜下,专业能力也在不断退化。对待金融,我们十分不严肃。中国金融的现代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一

...

Read more

从金融周期衰退看当前的流动性危机


   摘要:2014年美国退出QE是全球金融周期的一个重要拐点。此后中国的股市、汇市、大宗、债市陷入轮番震荡时段。尤其是接连不断的股灾,给投资者带来难以磨灭的创伤。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大类资产的异常波动,本质上是流动性危机和投资者悲观预期的双重反馈。最近几个月股票市场的惨烈下跌,深层次原因是由全球流动性紧缩下央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调整行为(金融去杠杆),加上贸易战下投资者悲观预期及实现引发的一场大型“流动性危机”。因此我们从资产负债表视角,研究了最近几年中国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调整周期,以此观察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周期变动,从而考察中国金融周期与流...

Read more

人民币汇率可以贬值 但是不能贬于无知的19.77


   我们传播常识和知识,而不是焦虑和彷徨。

  人民币贬值两年惊天大波动。不到一年半从最高升值10%左右到贬值10%左右,可以说是空多双杀。最近半年在美元强势加息和中美贸易摩擦的不利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又步入了快速贬值的通道。上下波动,本身就是金融市场化应有之义。

  问题在于,有些根本不懂经济学常识的人,抓住人民币汇率波动引发的紧张气氛,通过一些根本行不通的“算法”,进一步制造人民汇率贬值的紧张气氛。比如一篇文章叫做“人民币破7不可怕!可怕的是:1美元=人民币19.77元“。还有一篇更加哗众取宠,同样的算法用了不一年的数据,...

Read more

创世纪:准备迎接一个英雄的时代


  当前来看,我们正在准备迎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风暴。猫着过冬,周期有起伏,看开了也就如此。破立之间,这一次可能真的要选择破了。上下五千年的支离破碎,凭什么这个时代可以躲过。与僵化的对峙相比,破碎更意味着新生。

  大乱然后大治,大破然后大补。这是曾经的英雄主义,也是时代悲剧。相对于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中产阶层的焦虑和彷徨,比流浪中的顾影自怜更悲情的是,面对大国运势和宿命,克利斯朵夫式的英雄——知道生活的真相,依然负重前行。历史上大部分英雄,到最后却是犬儒。

  越是偏激,便越是无知;越是刻薄,便越是懦弱。中国还没有亚...

Read more

对人和制度的尊重 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宝贵的精神资源


  中美贸易战的外压下,公有和私有经济的国进民退大讨论,五十人经济论坛的百花齐放等,似乎重回四十五年前的“两个凡是”之辩,三十五年前莫干山会议的“市场和计划”之争。虽然驻足在此刻,感受不到今天这份思潮碰撞的历史份量,但是几十年过后,可能会发现也给中国的历史进程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远不止于奇迹式的经济成果,还有巨大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不完整的总结起来,那就是对制度和人的尊重。这一点,计划经济是迷失的。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深刻的总结和坚决的继承。这是七十年家国兴衰几代...

Read more

从淘宝假货到滴滴凶杀:平台经济的原罪?


  我们来谈谈平台经济。这是在互联网革命之前,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并没有形成超级规模的一种资源组织形式。

  所谓的平台经济模式,就是一方构建类似的“基础设施”,有硬件有软件,前者是一些物理设备和空间场所,后者主要是游戏规则——正式的,非正式的。个体参与其中,但是与平台主是弱联系。这个弱联系弱到什么程度呢,不太好定义。具体到经济关系来说,至少不是雇佣关系,或者不牵涉到买断要素的使用权问题,否则就是企业而不是平台了;应该是类似市场主体间交易的利润分成关系,租借应该不算。

  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平台无处不在。在互联网革命之前...

Read more

当社会秩序崩溃之后:由《一出好戏》看政治秩序的起源


  从《一出好戏》中,可以看到人类社会从“丛林状态”到“文明秩序”的演变过程,也是从枪杆子到钱袋子到笔杆子的转换过程。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社会“礼崩乐坏”,能否沙盘推演出社会重建的路径,以及每个人在其中可能做出的选择。

  一、《一出好戏》引发的思考

  《一出好戏》不得不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国产作品。至少,中国电影会好好讲故事了,有结构,有节奏,有锐度,有张力。再拔高一点,是带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我甚至不相信中国的编剧和导演有这样的叙事和表达能力。

  果不其然,有人说抄袭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蝇王》。对比...

Read more

新时代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思考


   2018年2季度,GDP同比增长6.7%,这一度引起了人们的不解以及发改委专家对统计数据概念的科普教育。

  如果从生产法角度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2%,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增长6%,拉动GDP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8%,拉动GDP增长约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一片欣欣向荣之势,成为GDP增长的重要支柱。

  若从“三驾马车”(即支出法)角度去看则略显迷茫: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依然是历史底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延续回落之势,房地产、基建投资数据都不佳,净出口对GDP又是负贡献,GDP三驾...

Read more

中国经济学正处在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的前夜


  1.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是另一种“致命的自负”

  中美贸易摩擦不见缓和,债务风险倒逼货币政策,内外形势从未如此严峻。因而时间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对于中国经济学研究者来说,也从未像今天如此紧迫和宝贵。就像熟悉的足球赛场,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然而,经济学的学术界却依然沉浸在从文献到文献的机械形而上里不能自拔,为了建模写论文宁愿让现实屈从数学方程式!以至于我在一次国内较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上,作为点评人忍不住批评了一位知名教授的论文:你可以通过假设简化现实,但不能为了求均衡解而扭曲现实!

  事实难道不是如此?本人也是接受过新古典经济学的训练,在国内顶级期刊基本...

Read more

西泽研究院:央妈财爸互怼背后的经济学真相


  当前中国经济金融的一切纠葛,都可以从大的周期背离中找到根源的蛛丝马迹。

  的确,当金融周期迟迟在顶部钝化僵持,经济周期的底部却仍然没有探明,贸易战带来的外部冲击又加大了不确定性。这无疑会进一步在这个背离的缺口中激起蒙昧的漩涡。

  另一方面,周期的背离会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隔阂。当货币和金融资本的空转原罪被去杠杆的利刃一刀斩落,商业银行信用自然就会折戟沉沙,随之广义货币的内生派生能力也就急剧萎缩。资管新规是另一把埃里克斯之剑,一年的过渡期后就手起刀落?说是金融体系的“白色恐怖”当然不恰当,但的确可能引起百万亿资管的惊恐哗变。商业银行揽存缩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