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赵建

青岛银行经济学家,山东大学硕士生导师,闻道智库学术顾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青年学者

债市连爆行长自杀:透露出什么样的宏观信号?


   孔子曰,知己,其神乎。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是宏观研究必备的敏感度和素质。当然更要杜绝反应过度,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国崩溃论”实际上没有意义。结局谁都能看透,关键是边际上的明察秋毫。

  市场波动是常态,异常信号需要剔除。但是当多个微小、细碎的信号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预示着暗流涌动到某个临界点,一场大风暴很可能就要来临。地震无法预测,但发生之前总有一些动物会感到不安。

  宏观经济今天的走向,似乎是既清晰又迷茫。当一切成为历史的时候,逻辑的脉络也就拨云见日,只是当时尚且枉然。黑天鹅出现以后,总会被经济学家的各种解读洗白。如今,特朗普当选已经...

Read more

流动性管理办法杀手锏:提高存款充足率或者缩表


  正式版的(以前是试行和修订版)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出台,长篇累牍的几大段不过是苦口婆心的告诉商业银行流动性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要管好要管好要管好。当然到最后亮出杀手锏——一系列流动性监管指标。

  从流动性匹配率,流动性覆盖率,到优质流动性充足率等,不过是说明一个道理,资金是有等级的,期限越短这种等级越明显。在一年之内,一般性存款是一等公民,同业资金沦落为三等甚至不算流动性(一个月期限内折算系数为零)。而在资产端或资金运用端,同业资产同样遭到歧视,利率债当然属于优质流动性,非标及委外等同业项下则继续遭到压制。

  大部分国有和股份银行由于资产负债管理的精...

Read more

利率市场化——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银行人


  1989年,柏林墙倒塌,一个叫弗朗西斯.福山的学者兴奋的写了一部书,叫《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大声歌颂民主制度的完胜。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漫长历程,利差管制的断壁残垣在等待最后一脚。虽然利率市场化的底层资产-金融产权依然不够清晰,但我们也有理由为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开始做一点记录。最后的人,也是最开端的人。

  目  录

  一、悖论:外部环境的市场化与内部经营的管制化

  二、解构:中国银行家的三个顽固情结与金融产权的会计难题

  三、重塑:利率市场化最终考验的是银行家的要素管理能力

  (本文为闻道智库、西京资本与觅确投资联合出品。全文约10000字...

Read more

没有卓越的企业家群体 GDP赢了世界又如何


 

  一、要理解现代经济,首先必须理解企业家

  现代经济,本质上就是企业家经济。

  不久前,马斯克的spaceX发射大型火箭成功,成为热议的话题。无论褒奖之外还有多少非议,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证明了理论上需要依靠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需要政府不断烧钱来生产的“公共或半公共产品”,民营企业也可以做到。这引起了人们从更加重要的视角,去审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整个经济学研究悲观情绪异常浓厚,末日和危机情结随处可见。似乎不再来一次危机,全球经济就无法重新步入正常发展之路。然而十年过去了,站在2018危机...

Read more

凛冬已至,还有多少银行人在假装干银行


  从假装干银行到真正干银行的转型,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更多的是对金融规律的敬畏。

  一、利率市场化下,存款立行是个伪命题?

  一篇"存款立行"的粗浅随笔,突然火遍了朋友圈。有几个银行的朋友发来截图,说他们行长把文章发到了管理层群里要求集体学习,商量如何打好存款攻坚战。

  还有个大学同学专门打来电话,说我是他们行的"人民公敌"。因为这篇文章,总行要求提高支行存款指标。他和几个支行长正一起喝酒商量怎么过来堵我家门口,但好像没人愿意出路费。所以暂时我还算安全。

  一声叹息。难道大家只读了标题没读内容吗?看了这篇文章应该放弃存款情结,...

Read more

人单合一管理学及对商业银行转型的启示


  后利率市场化时代叠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面临着深刻的变化。要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回归服务实体的本源,不仅需要产品和服务等业务层面的创新,更需要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重塑整个组织架构,拉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面对传统商业银行科层组织和复杂流程对扁平化价值链的制约,“人单合一”管理学对银行再造敏捷型组织和机制,给予了丰富的转型启示和借鉴。

  一、什么是“人单合一”

  “人单合一”是海尔集团在经营实践基础上创立的一种管理学模型。&l...

Read more

全球经济正在驶向“百慕大”深处


  我们处于一个全新的周期节点,很多无法解释的经济异像反衬出经典理论和主流认知的匮乏。货币当局从过去的危机中吸取教训,但为了解决已知的问题,却将风险赶入未知的“水域”。全球经济在从没经历过的人口老龄化、超级债务与货币周期、超低实际利率与投资收益率三重叠加的迷雾里,慢慢驶向“百慕大”深处。

  一、现实的蒙昧与理论的匮乏

  恐怕掌控政策大权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也没有想到,全球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代的有惊无险之后,竟然慢慢驶入了平稳复苏的理想车道。而货币主义者们也没想到,在经历了经济史上史无前例的“直升机大撒钱&rdqu...

Read more

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体现出显著的发展中经济体的特征,依靠的动力主要有四个:

  一是改革红利。主要是采用了“承包制”,从家庭联产承包,到集体工厂的承包,甚至在财政方面也采用了地方包干的制度。承包制明确了责权利,解决了人们吃大锅饭的问题,多劳多得,人们的积极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了。

  二是开放红利。从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参与到全球贸易和产业大分工中,市场需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扩容。尤其是2002年加入WTO以后,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获得了诸多有利的贸易条件,从而向全球输出“中国制造”的商品,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

Read more

全球经济能否承受货币退潮之痛?


  美联储持续加息并扬言缩表,欧洲央行明确不再降息,日本央行模拟退出宽松,中国央行推动金融去杠杆……。在历经近8年之久的全球货币宽松大潮之后,各国央行步调一致的启动了货币退潮的“按钮”。但是,习惯了浸泡在货币大潮和低利率河床上的各国经济和大类资产,能否在这次货币退潮中实现“软登陆”并适应流动性稀薄的新环境,是每一个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和配置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史诗级的量化宽松大潮

  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在美联储的带领下,全球央行几乎一致行动开启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货币宽松大潮,至今为止至少购买了超过10万...

Read more

中国货币进化史的宿命与终结


  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中国现代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广义货币同比增速三十多年以来首次跌破两位数。对此,如同当初GDP跌破7%“经济新常态”一词油然而生一样,央行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货币新常态。

  一、货币新常态意味着什么?

  语言的力量是伟大的。实际上货币和语言一样,都是虚拟符号统治的世界(有研究已经揭示,语言和货币相似也是一个由网络、信念、信息等组成的公共品)。央行创造这个词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说,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否定,那么货币新常态是否可以看做是货币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放弃?至少从直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