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林可济

林可济 ,福建省福州市人。曾任福建师范大学马列部主任、管理系主任,自然辩证法学科学术带头人。 林可济于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9月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58年毕业后分配到福建师范学院任助教。1962年提升为讲师。1983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8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林可济对学术问题勇于探索。早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期间,他就在矛盾两重性等问题上,在《光明日报》哲学副刊发表过探索性文章。他还与同学合作,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评价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观的评价问题等,分别在当时的《学习》杂志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上发表过讨论文章。大学毕业后,他在从事教学的同时,继续发表大量文章。   在他的众多研究成果中,科学方法论的研究,特别是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个辩证方法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为显著。林可济和他的合作者,不限于从社会科学领域论述这一方法,而且力图从科学史和科学的认识史的丰富材料出发,展开对这一方法的论述。这个研究角度的转换,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互渗透。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原来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应用并富有成效的辩证思维方法,同也可以在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应用。他与人合著的《重要的思维法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书出版后,《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曾载文评价说,"该书是每一部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辩证思维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指出这本书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关论述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阐发,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研究领域的开拓和某些论点的创新上。此后,林可济又写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一文。1987年,这篇论文的英文摘要被第八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采用并收入论文集,由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      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新兴的横断学科的方法,越来越引人注目。林可济以《信息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题,向第九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提交了论文摘要。1991年8月,他参加了在瑞典名城乌普萨拉召开的这次国际学术盛会。   悖论问题是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方法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林可济与人合写的《关于科学中悖论的哲学分析》一文,比较系统地阐明了悖论的定义,它的产生根源、解决的途径和它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该文还着重揭示了辩证哲学对于悖论研究的重大意义,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悖论的实质作了较深入的剖析。为了把对悖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他又与人合作,共同主编了《科学悖论的个例研究》一书,将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对新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也是林可济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1984年以来,他先后发表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哲学启示》、《新技术革命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信息革命与智力开发》、《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与发展》等学术论文。近年来,他又着重研究了西方学者关于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的种种论述,特别是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理论。此项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信息社会理论辨析》这一学术专著中。该书在系统分析"信息社会"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科学技术前提和思想理论渊源之后,从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等几个方面,对信息社会理论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和全面的解剖。

追问“存在”,还是追问“存在者”?


追问“存在”,还是追问“存在者”?

——从海德格尔的哲学视角梳理西方哲学史

 

 

  : 海德格尔认为,自古以来,西方传统哲学就有两个追问方向:一是追问“存在者”,一是追问“存在”。但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西方的传统哲学,模糊“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并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追问“存在”...

Read more

中国哲学发展之路: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中国哲学发展之路: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从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等著作说起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7

 

 

  : 我国著名研究黑格尔哲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先生在《新哲学讲演录》等著作中,运用“融会古今”、“贯通中西”方法论原则,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或“万物一体”等思想,同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者,特别是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之作出现代...

Read more

张世英关于“天人之际”问题研究


张世英关于“天人之际”问题研究
林可济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 我国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著名学者张世英教授,近20年来,在中西哲学结合的基础上,特别从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的视角,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系列研究。他成功地把“融会古今”、“贯通中西”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从而使此项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
关键词:天人合一;主客二分;中国传统哲学;西方现当代哲学;融会古今;贯通中西
 
A Comprehensive Mastery of the Knowledge both Ancient and...

Read more

从学习国画谈到“终身教育”


活到老,学到老
——从学习国画谈到“终身教育”
林可济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丰富多彩,老年人在摆脱了原有的工作重担之后,如能沉浸其中,既能开发潜能、陶冶性情,还能颐养天年。
 
从念小学、尤其是中学起,我对中国书法、篆刻、绘画都有一定的兴趣。当时学书法,仅限于临帖。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的字帖都曾经临过;后来受我舅舅的影响,对“魏碑”(《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张猛龙碑》等)情有独钟。曾经断断续续地在不同场合写了一些,或参加展览,或应亲友嘱书。但始终停留在“业余”水平,毫无长进。中学阶段,曾跟着一位篆刻家(周哲文先生)学了一阵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