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范海辛

范海辛,男,上海小市民,1950年生人。文化程度,高中。民间思想家,现正式身份为国企下岗工人,“协保”人员。 自学哲学,创立“新理性主义”学说。在学术上,被认为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原教旨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反列宁主义者、一个儒学拥趸、一个反日的民族主义者、一个社会民主主义者。学术思想来源:马克思、毛泽东、孔子、韦伯、波普尔、康德。主要著作《讲道理——关于新理性主义的论述》。

当下中国政治派系分野之探讨(三)


当下中国政治派系分野之探讨(三)

/范海辛

讨论完了毛左派与专制派的问题,我们再来讨论自由派与社民派的问题。

在中国,社民派原本是隐藏在自由派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这些年,社民派之所以能从自由派内部独立出来,也是中国思想与言论自由进步的结果。在文革年代,社民派被称为现代修正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改良派,被视作资产阶级的走狗,基本不承认她是与自由派不同的一支独立的政治派别。此后,在80年代的文化热潮中,我国知识分子从长期的思想禁锢中刚刚解放出来,对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基本是照单全收,无从分辨自由主义与社民主义在大方向一致前提下的细微差别。直到我国90年代以来激进的经济自由主义...

Read more

当下中国政治派系分野之探讨(二)


当下中国政治派系分野之探讨(二)

/范海辛

什么是价值观?为何要以价值观来划分阵营?

价值观就是方向,或说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也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生活方式。为何要以价值观来划分阵营?我们常说“道不同,不相谋”。所谓“道”,就是价值、理想、方向、目标。人们之所以在政治上结成不同的团体,首先就是因为有共同的价值、理想,而不是因为对一些具体问题有相同的见解。所谓党性、派性,就是由共同价值观产生的。相反,在价值观相同的前提下,人们往往对实现价值观的方法、手段、策略有分歧。当这些分歧不大时,本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原则,人们可以...

Read more

当下中国政治派系分野之探讨(一)


当下中国政治派系分野之探讨(一)

/范海辛

所谓政治派系分野,就是网上的左右派之分。当下中国的这个左右派之分,已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地步。譬如,按我们通常的理解,要民主自由的应该是右派,而主张工农权益的应该是左派,但现实中,这两种诉求却常常由同一群人提出;对西方软弱的应该是右派,但这些右派又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通常是左派主张的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此外,还有主张恢复儒家政治体制的传统派以及由海归分子为主组成的新左派。而且由于“中国特色”,中国的左右派划分一直与国际上的划分不同,在国外,主张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一般被认为是右派。...

Read more

网络时代的耻感文化


 
  “耻感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提出来的,这是对日本文化模式的概称,所对应的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罪感文化”。

  先谈谈“罪感文化”。所谓“罪感文化”,本尼迪克特是这样解释的:“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P.222)这句话的意思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基础上的西方社会,对于道德存在着绝对标准,即这个标准是由上帝建立的,其绝对...

Read more

漫话人文系列之十三: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增长吗?


  

  漫话人文系列之十三

  

  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增长吗?

  

  文/范海辛

  

  此次由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令已经高速行驶了30年的中国经济列车降低了速度。面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少人都认为,中国经济已经结束了高速增长期,进入了一个中速或低速增长期。

  

  何谓高速、中速或低速?这当然是指GDP的增长速率。所谓高速,一般是指两位数的增长——10%以上;中速则在10%-5%之间;低速在5%以下。

  

  但是我认为,中国经济很可能没有结束高速增长期,只要对目...

Read more

漫话人文系列之十二——苦力、昆仑奴及其他


  文/范海辛

  “苦力”一词,在汉语中经望文生义就知,是指那些干辛苦的体力活儿、收入微薄的人。21世纪的中国,“苦力”是农民工的另一称呼。也许多数国人不知,“苦力”是一个与麦克风、雷达一样的从外国来的“舶来语”——coolie,专指中国劳工。

  笔者最初听说英文中的coolie时还以为这是一个发源于日本的单词,是日本人对中国劳工的蔑称、然后被欧美人士按其发音拼出的新单词。后来请教过一位美国朋友,据他说这一单词是从印度泰米尔语过来的,并在美国19世纪修筑...

Read more

从动物的杀婴行为说起


漫话人文系列之十一

 

从动物的杀婴行为说起

 

/范海辛

 

许多动物都有杀婴行为。譬如狮子。一头公狮与数头母狮组成一个狮群,这些母狮所生的幼崽都是这头公狮的子女。别的公狮想要与这个狮群中的母狮交配,必须与这个狮群的首领决斗。在决斗中外来的公狮战胜了原来的首领,就会成为这个狮群的新首领。新首领甫一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要杀死原首领的幼崽。虽然遭到母狮的反抗,但母狮哪是公狮的对手,于是小狮子悉数被新首领咬死。因为只有这样,母狮才会发情,接受新首领的交配。熊虽然不是群居,但公熊对幼熊也是如此,只要不是我所生,都要咬死,以便母熊能发情交配。不仅猛兽如此...

Read more

历时态视角中后工业社会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


漫话人文系列之十

 

历时态视角中后工业社会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四论

 

/范海辛

 

“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当代美国学者丹尼尔 贝尔(Daniel Bell)提出来的。与此相近的还有后来由阿米泰 艾特其奥尼所提出的“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起始时间大部分人认为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这正是我们热衷于阶级斗争的年代,欧美国家却已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后工业社会”顾名思义就是完成了工业化的社会。21世纪的中国,虽然整个国家尚...

Read more

历时态视角中工业社会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


漫话人文系列之九

 

历时态视角中工业社会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文化模式三论

 

/范海辛

 

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人类为摆脱自然界的制约、实现人类由自在自发向自为自由状态转变而实现的巨大飞跃。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无论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哪个方面来看,差别都是巨大深刻的,但在这些差别的背后,是文化模式上的革命性变革——从经验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转变。

 

发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并不是孤立偶然的事件,而是欧洲社会自十五世纪以来一系列事件演变的一...

Read more

历时态视角中传统社会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文化模式二论



从历时态的视角观察,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可称为“传统社会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其内部则可细分为“原始社会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与“农业社会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两个亚型;而理性主义文化模式可称为“现代社会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其内部可细分为“工业社会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与“后工业社会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两个亚型。

马克思根据西欧社会的历史,曾提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分期法。1850年代,马克思为撰写《资本论》,又进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