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亦乐乎”到“不亦重乎”——90周年系庆大会发言
各位前辈、系友、领导、同学,首先,让我代表目前在北大哲学系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同事,向各位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参加这个济济一堂的大会,我们的心情,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孔夫子说的“不亦乐乎!”也就是《论语》开篇那章里面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许有系友要问,“我们是系友,不是一般的‘朋’,引用这句,不太恰当吧?”的确,我这个用法,带有一点“古为今用”的诠释,但也不是全无根据:汉代《论语》的古注里解释这个“朋”字说,“同门曰朋”。照这个解释,《论语》这里说的“朋”不一定解释为一般的朋友,而可以解释为“同门”。“同门”就不是一般的朋友,和“系友”的意思就接近了。可能有系友又觉得,“同门多指同一个老师的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同学关系”,这个词的原意确是如此;而我用的“同门为朋”的门的意义要广得多,我说的“门”就是指“哲学门”!大家都知道北大哲学系最早的名字就是“哲学门”,同门为朋,所以我们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应该是很合理的啊!
既然是“哲学门”的同门,我们就肩负着“光大本门”的责任。说到这一点我还联想起 “开门办学”这句老话,当然,我还是转其意而用之。“开门”是相对于“关门”而言,我的意思就是在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崛起的时代,北大哲学门要更加开放、更加发展,而不能萎缩,更不能关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点我最近的读书收获,我最近看一篇文章,里面讲胡适1930年代在北大主张“哲学关门论”,认为办文学院只是办历史系,所以每遇见一个专门研究哲学的人,他就一再问他“你何不早些改行?”他每年讲“中国哲学史”,也都要重述一遍他的“哲学要关门”的谬论。他发此论,其中一个因素大概是和他在哲学界的挫折感(包括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的出版)有关。
这件事见于钱穆和贺麟的回忆,以前没注意过。钱穆《师友杂忆》:“适之为文学院长,曾言办文学院其实则只是办历史系。因其时适之已主张哲学关门,则哲学系宜非所重。又文学系仍多治旧文学者掌教,一时未能排除。”贺麟《两点反省,一点批判》亦载:“在九一八事变后,他(胡适)曾大唱其‘哲学要关门’,‘哲学加没有饭吃’的论调……他甚至打算取消北京大学哲学系。”此文见于《胡适思想批判》,三联书店1955年出版。众所周知,19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重理轻文”和“经济学帝国主义” 的先后冲击下,哲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压力。今天,我们更加需要系友的大力支持,我要呼吁“同门”的系友们坚决警惕和抵制胡适的这种错误论调,我们请求系友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促进北大哲学系的发展,使我们哲学门的大门永远敞开、更加发展!
这个“开”“发”哲学门的任务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而又艰巨的任务,孔夫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我们有决心,在北京大学领导的支持下,在广大系友的支持和帮助下,与同学们一起,使哲学系的发展大步迈向前进!
(五月七日在大会上讲话,并无讲稿,会后友人以出处相询,故笔之成文,以就教于各位系友。陈来识于2004年五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