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民健身不止于设立“健身日”


推进全民健身不止于设立“健身日

(让男女老少“动起来”不止于设立“全民健身日

刘纯银

88日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全国“全民健身日”。当天,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奥体中心举行“全民健身嘉年华”系列活动启动仪式。(88广州日报)

据报道:围绕这个特殊的节日,全国各地都将组织多种多样的健身体育活动,让男女老少“动起来”。正如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孙康林所表示,将北京奥运会开幕这个中华民族百年圆梦的日子定为“全民健身日”,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更提高了全社会的健身意识,让亿万人用亲身参与健身运动的方式来铭记历史。但笔者认为:要让男女老少真正“动起来”,还不应止于设立“全民健身日”。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群众体育。1952年,毛泽东同志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当时我国还是积贫积弱,所以被西方少数国家称之为“东亚病夫”。正如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熊晓正所说:那时候搞群众体育,带有强烈的改变民族形象、服务生产建设的目的。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生活日益富足,“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才逐渐深入人心。然而,随着广大老百姓的健身需求迅速增强,但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短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16周岁及以上城乡居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数,占全国16周岁及以上总人口的8.3%,远低于1996年的15.46%200118.3%,表明我国青壮年体育人口数量在下降。调查同时显示,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依然是“缺乏场地设施”。

另外,尽管随着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全国平均寿命上升,但身体素质较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指标持续滑坡,如成年人超重颇为普遍;40岁以上的中国人有近一半的人忙于工作而较少顾及自己的身体。农村女性的体质状况不甚理想,而且体力劳动者在肺活量、速度、灵敏性等多个指标都低于非体力劳动者。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不容乐观。如青少年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均下降,数据表明他们的身体机能发育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这为他们青春期发育结束后进入成年期留下了健康隐患。

虽然我国在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金牌总数首次超过体育大国美国),但是我们更应看到51块金牌背后存在的差距。特别是与众多体育强国相比,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代体育所需要的群体参与、基础设施、基层教练、科技水平、经济投入等指标,中国并不占优势。

古人云:知不足然能自反也。存在不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乐观。当前,人民群众健身强体的热情日益高涨和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制约着我国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要有效解决这个矛盾,仅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还要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办法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特别是促进学校以及其他社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群众开放。让更多的人能顺利进入“近在身边、免费开放”的公益性体育场地参加锻炼。只有这样,才能让男女老少真正“动起来”, 让“好体魄,好生活”早日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

新闻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9-08/08/content_660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