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9到1,“印把子”改革到底有多难?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日考察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看到简政放权后一枚公章取代过去109枚公章的权限,他拿起一枚作废公章说,这章做得多结实啊,不知曾经束缚了多少人!在他的见证下,109枚公章被永久封存。总理特别叮嘱,这些公章一旦封存绝不能再打开,要让它们彻底成为历史。

1091,一下子拨掉了108个“印把子”,不可谓效率不高,也不可谓力度不大。要知道,这些被李克强总理形容为做得十分结实的公章,就象一根根绳索,不知束缚了多少人的手脚,束缚了多少人的创业热情,束缚了多少人的创新动力,更不知束缚了多少中国经济的积极因子和发展潜力。

我们知道,一个“印把子”,就代表着一个部门,代表着一份权力。而随着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现象的日益加重,这些“印把子”也就成了权力和利益的象征,成了部门牟取各种利益的工具,也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重阻力。

现在的问题是,虽然天津滨海新区一下子拨掉了108个“印把子”,只要用一个“印把子”就能完成过去109个“印把子”才能完成的审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困扰居民和企业的“印把子”现象已经消失。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把把子”大幅减少以后,其所产生的效率到底提高警惕了多少。要知道,实行集中审批,并不是只有天津滨海新区一个地方,全国很多地方都推行了这项制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更多更多下,一些难通过的环节仍然难通过,不该收费的项目仍然在收费。更重要的,一些部门还在明里放权的同时,暗中加大收权力度,在日常监管中将行政审批中心放走的权力收回来,甚至收得更紧。也就是说,判断集中审批的效果,不仅要看“印把子”少了多少,还要看“暗把子”增了多少,政府运行效率到底提高了多少。只有综合分析,才能真正看清楚“印把子”改革的效果。

不仅如此,天津滨海新区这项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良好效果,天津的其他地区、全国其他地方的“印把子”改革又如何呢?是否也能象天津滨海新区一样,砍掉那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印把子”呢?因为,一个试验区将部门权力放掉,相关职能部门或许还能忍受,如果全国都这样做了,那些依靠行政权力确立自己在政府中强势地位的职能部门,能够容忍吗?会答应吗?特别是那些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可是地方政府不敢轻易得罪的。如此一来,砍“印把子”改革,也就成了地方政府和政府垂直部门等的一次权力与利益博弈。

不仅如此,取消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砍掉了相关的“印把子”以后,就算相关职能部门不再在日常监管中重新将权力“夺”回来,但在市场监管方面,因为没有了“印把子”这项权力。因此,监管工作也随之放弃,最终导致市场一片混乱,无奈之下,再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恢复。那么,改革还能向前推进吗?“印把子”会不会因此而迅速泛滥呢??

事实上,对“印把子”改革来说,在一个地区、一个特定区域推行,可能难度并不会太大。就算有难度,按照政府的强势,也能勉强推开。就象深圳一样,已经成为一个很难复制的范例。但是,要想推广到全国,推广到每个领域、每个环节,仅仅依靠地方的努力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充分借助顶层设计的力量,依赖决策层面能给予更多支持。特别是实行垂直管理的领域,如果没有顶层设计,是无法取得突破的,都会将“印把子”改革扼杀在摇篮之中的。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天津滨海新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们在深表赞赏的同时,更希望看到这样的现象不要成为孤例,不要永远停留在一个点上,而能够由点到面扩大到其他地区、扩大到全国。而且,要在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集中以后,市场监管等不受到影响,不因为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或集中而使市场出现混乱。

改革就是对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就是打破现行的利益格局,建立一种新型的利益关系。而在这样的调整中,必然会出现有的利益增加了,有的利益减少了,有的权力扩大了,有的则权力缩小了。而从行政审批制度来看,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说,更多的是权力缩小了、责任扩大了。如何在这一关系上摆正位置、顾全大局,就成了最为关键的问题。而从顶层开始,先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制定者的行为,将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就成了最为关键的方面。所以,“印把子”改革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