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年谱讲读10 步入仕途,上下求索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考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殿试后被定为二甲进士第六名,终于金榜题名。

  王阳明二十八岁时终于正式踏入仕途,将近十年的努力,其中的甘苦一言难尽,但无论如何,他总算名正言顺地进入了士大夫阶层,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站在吏部的门口,即将而立之年的王阳明对自己的仕途充满了激情和期待。

  儒家向来倡导“内圣外王”的人格追求。“内圣”对王阳明来说显得晦涩而缥缈,虽然“格竹”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他的理学造诣也已经今非昔比,但朱熹的格物理论对他而言就像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内圣”既然无法行得通,那就踏踏实实地干工作,也许“外王”总还是有办法的。

  根据惯例,新入职人员需要先实习,王阳明被分配到工部观政。“观政”说白了就是去打杂,没有什么实际职位。不过,王阳明到岗不久,就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负责为威宁伯王越修建陵墓。

  王越,进士出身,明成化、弘治时期著名的军事统帅,身经百战,曾三次出塞,收取了河套地区,两次远袭鞑靼,先后担任过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务,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战功封威宁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两位为王骥、王阳明)。作为诗人,王越的诗不喜雕饰,常常悲歌慨叹,性情自然流露,颇具古风。无论是文学修养,还是军事才能,王越都是王阳明敬仰的人物类型。尽管督造陵墓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差事,但他依然非常投入。接到任务不久,王阳明就迅速来到王越老家——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开始做起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他每天在工地上指挥施工,跑前跑后,兢兢业业。可能是由于第一次管理这么多人,王阳明的军事激情顿时高涨起来,他对民工进行了编队和半军事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甚至在休息时指挥这些民工演练八阵图等军事队形,以此作为自己实践兵法的机会,好好地过了一把军事瘾。据说等工程结束的时候,这批民工都可以直接上战场打仗了。

  在此期间,负责天文观测的官员向朝廷报告天上星象发生了异样变化。根据惯例,皇帝下诏征集大臣的建议,以此来应对这种不祥之兆。借着朝廷下诏求言的机会,王阳明上了一道《陈言边务疏》,文章提出了“蓄才以备急”“舍短以用长”“简师以省费”“屯田以给食”“行法以振威”“敷恩以激怒”“捐小以全大”“严守以乘弊”八个方面的策略,内容涉及人才选拔、财政税收、制度建设、军事策略等,整篇文章逻辑清晰,论证严密,针对不同问题分别提出详细的对策,展示了王阳明统观全局的治理思想与用兵之道。当然,作为一名刚进入官场的年轻人,王阳明身上也难免带有青年改革家的激进,年轻气盛的他言辞颇有些犀利和激烈。例如,他在文章中说:

  臣愚以为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为左右者内挟交蟠蔽壅之资,而外肆招权纳贿之恶。习以成俗,互相为奸。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刚直之气,而养成怯懦因循之风。故其衰耗颓塌,将至于不可支持而不自觉。

  这样上疏注定是不讨人喜欢的。王阳明可能没有想过,他把朝中大臣贬斥得一无是处,说大臣无能也是变相指责皇帝的昏聩,这样的上疏既惹恼了大臣,也得罪了皇帝。果然,这篇慷慨激昂的文章提交上去后如同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多年以后,王阳明与弟子谈论到这篇上疏时,他评价说:“是疏所陈亦有可用。但当时学问未透,中心激忿抗厉之气。若此气未除,欲与天下共事,恐事未必有济。”

  应该说,王阳明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政治敏锐度,他满腔热情,努力抓住每一次机遇,渴望能得到重用,可惜在腐朽的官场上,他的锐意进取和锋芒太露注定得不到赏识,反而经常遭到一些嫉恨和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