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来

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史家。1952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师从冯友兰、张岱年先生。

答江右朋友


 

夏天从美国回来,即搬住新居。搬家本来就不胜其乱,书籍堆满了两间屋子的地上,加上我上一年在美国,系里帮我收存的信件杂志拿回来成堆,乱上加乱。乃至许多文件至今还没找到,也有些信件看过后就再寻不到了。其中有一封信,是一未具名的江西朋友寄来的,帮我指出新本《有无之境》的错字,有二十几个。这封信看过后好久都找不到了。国庆放假期间,因找银行文件,结果在一包银行信件中发现此信,非常高兴。

这位朋友指出的错字,有的比较明显,如“善”误为“差”,“忿”误为“念”,当初没有校出。这些错字我想来自两方面,一是我自己笔误,那时没有电脑,几十万字的书稿抄写多次,容易有错,而我在校对时并未一一发现。二是排…

Read more

从“不亦乐乎”到“不亦重乎”


从“不亦乐乎”到“不亦重乎”——90周年系庆大会发言


 

各位前辈、系友、领导、同学,首先,让我代表目前在北大哲学系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同事,向各位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参加这个济济一堂的大会,我们的心情,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孔夫子说的“不亦乐乎!”也就是《论语》开篇那章里面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许有系友要问,“我们是系友,不是一般的‘朋’,引用这句,不太恰当吧?”的确,我这个用法,带有一点“古为今用”的诠释,但也不是全无根据:汉代《论语》的古注里解释这个“朋”字说,“同门曰朋”。照这个解释,《论语》这里说的“朋”不一定解释为一般的朋友,而可以…

Read more

关于民族主义


关于民族主义

 

关于民族主义的问题,我想谈几点看法,不一定和流行的看法一致,希望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民族主义的世界性

80年代后期,西方专家预言民族主义将成为90年代最重要的一个力量。其实当时很多人是指第三世界而言,就是指民族主义的兴盛与兴起,以及它的支配力,主要是体现在第三世界。实际上这十几年走过来,我们看,民族主义不只是一个在第三世界或落后的、后发展国家里面发生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虽然现在也走得不错,但同样存在很多民族主义的问题。像前南斯拉夫,俄罗斯内部,都有很大的问题出现,再不用说爱尔兰,以至德国新纳粹主义的出现。从这一方面…

Read more

《燕园问学记》




《燕园问学记》后序

 
    这本书里所收的文章,主要是我对已经故去的老师、学界的前辈的回忆和纪念,也有为他们写的传记,还有简论他们学术思想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属于随笔,而比较专门的研究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的文章都收在别处,不入此集。
    书的开首一篇,是介绍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最后几册和冯先生晚年思想的,这是
1988年夏天为台湾一家杂志写的。当时这家杂志要出个冯先生的专号,所以有几位学者都应邀写了文章。这个专号出版后,冯先生对我说,“以你的文章为第一”。这自然是冯先生对我的鼓励。后来我想,此文若只在…

Read more

宋学、理学和道学话语


《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和演变》后记

 

 

如果我们把“宋学”的概念在大体上理解为宋代儒学的学术思想,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承认,由于宋代的“道学”或“理学”在这个时代最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宋代的“道学”或“理学”的经典诠释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宋代儒学的核心部分。这不仅因为道学或理学特长于哲学的思考,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与儒学在唐代中期以来寻求复兴的历史使命关联在一起的。

这个使命就是,面对隋唐以来佛教思想的繁盛发展及其对儒家形成的挑战,儒家必须做出全面的回应。而佛教对儒家真正构成的挑战,主要不是在世俗社会的政治和制度的层面,而是在形…

Read more

关于通识教育的发言



刚才甘阳讲怎样从现代性的角度看美国二战后的通识教育问题,我想补充一点,即美国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应该不仅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现代性问题出现的一个自觉回应,美国教育在这方面是有传统的。美国的很多大学都是从college发展起来的,美国大学的第一个阶段都是collegecollege基本上都是以博雅教育为基本模式,一直到十九世纪后期都是这样的。以后这些college里面逐渐增加professional school,才慢慢变成真正的大学。在美国这个传统非常深厚,对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重视,很多相关的重要章程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确定了。因此可以说,美国的这些一流大学都有很长久的重视通识教育的传统。…

Read more

悼念金忠烈教授


 

悼念金忠烈教授

 

前天,在课上,一位来自高丽大学的韩国同学告诉我,金忠烈教授两天前去世了。我听了这个消息,颇觉得有些惊讶,在我印象之中的金忠烈教授好像还没有很老,怎么就突然去世了。回过头来一想,其实我上次见到他,是1999年的事,算起来也快十年了,他也真是上了年纪的人。
    1999年夏天,到香港中文大学开庆祝新亚书院五十年庆的会议,会上遇到金忠烈教授,他题诗一首赠我:

赠陈来教授

 

曾通书上识

今结论场缘

学海浪渐静

断云共取连

 

一九九九、七、十四

韩国金忠烈

我一向不写诗,但有来无往总不行,于是便和…

Read more

《有无之境》新版后记


两三年前,有位哲学界的朋友问我,你认为你自己的哪本书或哪几本书写得最好?我当时笑笑说,都不错啊。我这样说,是因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难就难在“写得好”这个提法本身是不太清楚的,它可以指文字写得好,可以指思想体系表达得清晰,也可以指研究的成果达到很高水平。而且,由于书的性质不同,评价的标准不可能是单一的,每部书需要把它放在它所属的那类性质的书中来评价。我的学术专著,如《朱子哲学研究》和《朱子书信编年考证》等,在写作的时候,想象的读者是本行的专家,所以从来不把文字写得流畅优美作为追求,而是把作出本领域最好的研究作为自己的要求。我当作教材来写的书,如《宋明理学》,则把叙述简明,介绍准确,分析清楚…

Read more

江右思想家丛书序


 

江西春秋属吴地,战国属楚地,秦为九江郡,汉为豫章郡。汉代豫章的辖区已与后来的江西省大略相当,其文化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获得很大发展。中唐开元时设江南西道,宋代以来,江西文化名人辈出。宋元明时代江西学者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他省少见其比,宋代著名诗人、学者杨万里曾说“近世人物之盛,莫江西若者”,便是一个明证。这里所说的江西学者,当然主要指江西籍的各代学者,事实上,江西与宋代以来学者的关系,与当时文化的关系,也包括那些在江西流寓、仕宦,对江西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士大夫。唐宋以来的文学大家且不说,以宋代思想而论,江西学者贡献实在突出:欧阳修直承韩愈,因文见道,著《本论》辟佛,发道学之端;刘…

Read more

张岱年先生开的一份“国学”书目


现在流行各种国学书目,这使我想起来张岱年先生开的一份书目。30年前的1978年秋天,我们78级研究生入学之初,张岱年先生给我们开了一份“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共80余种。这份书目所列各书,与后来张先生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时所举书目,略有异同。广义的“国学”以中国古代的义理之学为其核心,狭义的“国学”即指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所以这份书目亦可视为一“国学”书目。现录之如下,供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同志,和有志于学习、研究国学和中国哲学史的同志参考。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

老子:

老子集解(奚侗) 老子校诂(马叙伦)

老子古本考(劳健) 老子正诂(高亨)

老子校释(朱谦之)

论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