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县经济学思考


      在H省,一场艰难的区划改革正处“水深火热”。据网络消息,因为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被合并的县几乎都有人带头搞游行或搞签名,反对合并,致使一些机关无法开展正常工作。
   该省某社科界专家曾在此之前发表过如下观点:“从发展趋势上看,适度调整县级区划势在必行,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区域经济界限,必须统筹发展,合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县一级财政运行压力较大,必须减轻县级财政负担。”
     关于并县的阻力,根据网络上的反映,主要来自于如下观点:“并县以后,无形中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比如,往原来所属的地级市打个电话,成了长途;户口本、身份证要换,汽车摩托牌照、行车本、驾驶证要换,个体户的工商执照、税务证要换,这些都要掏钱……最终是投机商乐了,百姓苦了。”“并县能有什么好处呀,几个穷县并在一起就能发展好了吗?各机关人去楼空,以后还会有哪一个人来光顾呀,县城的百姓要如何活呀!”“并县没一点好处,只会加重人民群众负担,房价直线下跌,商业和服务业等日渐萎缩,原有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维护,人民大众谈何安居乐业?”据了解,反对被并者主要集中于县城,支持(出资)反对并县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个体工商户、房地产商,一些居民则为自有财产如住房、出租房收益下跌和没有土地等其他收入来源渠道等不良预期而成为反对者。
      这应是并县的最大难度之所在:区域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触及到了群众利益的发展模式,同时反映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微观经济力量是小城镇的命脉,小城镇的规模是微观经济力量的基础。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最好现实体现。中国人口众多,但资源有限。“政府机关只要不人去楼空,就有生意可做”反映了行政与经济之间的紧密关系,反映了人口集聚规模与产业集群和受益程度的高度相关,更体现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内涵与特色。她提示我们,保持一个地域的经济繁荣,好的预期、高的信心、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中国化的“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就是通俗的经济学,就是关注基层民生的经济学。从这一角度上讲,首先只有科学、合理、适度地处理好微观经济力量和小城镇的关系,行政合并才会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当然,通过并县,国家可以逐步压缩政府机构和人员,减轻财政负担,整合地方资源,完全是为了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只不过目前看并县的前期准备工作不是很圆满罢了。此外,试想如果不合并,大概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穷得穷、富得富。“小进即满”、“安于现状”的保守情结是要不得的。改革需要阵痛,并县需要推进,只是必须充分体现和尽量满足微观经济力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