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推进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出路与捷径


知识产权经济系列之五 
河南推进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出路与捷径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郭民生 
摘要 
本文针对河南省政府确定的100家重点企业(集团)的知识产权状况(约45%的企业是“零”专利,35%的企业只有几件专利,也即80%的骨干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得出了八点启示;提出了河南要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自然资源型向知识资源转变、从投资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从模仿跟踪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主导,积极组织实施“知识产权100(IP100)计划”,大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辐射中西部的区域位置、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充足的自然资源和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五大优势,面临着成为新的国际国内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机遇,也为培育大型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迫不急待地大举进入中国,国内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省企业如何把握机遇,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带动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龙头,成为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成为“河南制造”的知名品牌,已迫在眉睫。 
面对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新形势和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去年以来,我省“四管齐下”,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今年,我省又在科技、教育、人才和县域经济等方面着力,加快了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步伐,以工业化为突破口,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整合工业资源,调整产品、技术、人才和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聚集,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最近,省政府确定了100家重点技术改造的大型企业(集团),他们代表着河南省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但据我们掌握的数据表明,这100家大型企业(集团)中,约45%的企业是“零”专利,35%的企业只有几件专利,也即80%的骨干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此外,2003年全省68万多家工业企业申请的专利总量只有1235件,而日本松下电器在我国申请2144件,天津乐金电子是1606件,深圳华为公司是1551件,清华大学是764件,河南新飞集团是174件(河南省企业申请第一名)。这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在国内外“跑马圈地”、占领技术制高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些数据至少可以给我们八点启示:一是知识产权作为世贸组织的主要规则,我们的企业还远远没有掌握;二是在跨国公司和国内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战略以及“专利战”面前,我们的企业往往被动挨打,处于劣势;三是我们的企业大多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面对各种非关税(如专利、标准等技术)壁垒,我们引进技术的门槛会越来越高,处处受制于人,并会面临“引进难、走出去更难”的困局;五是国外公司和国内竞争对手利用专利在国内外大量“跑马圈地”,极大地压缩了我们企业的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的前景令人担忧;六是知识产权资源作为一种战略经济资源,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应用,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传播、转化和运营能力亟待提高;七是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知识产权人才奇缺,大大制约了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八是科技、经济、贸易与知识产权工作结合不紧,体制改革和政策导向明显滞后,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由此,我们提出“河南工业化,何处寻找竞争力”这一令人回味的命题,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它,研究它。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期。如何针对国际国内市场形势的变化,从全球的角度,用全球的视野研究怎样加快河南的工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已十分紧迫。我认为,河南要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自然资源型向知识资源转变、从投资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从模仿跟踪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主导,大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尽快组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基本思路是:“企业为主、试点先行,战略调适、四轮驱动,健全组织、强化服务,优化环境、激励创富”。 
——企业为主、试点先行。企业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更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主体。2003年在我国发明专利中,国外企业授权占到7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出口量占到80%以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企业研发能力和投入不足,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仍是我国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满足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我省应尽快组织实施“知识产权100(IP100)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营能力为主线,以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为目标,选择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战略试点示范;通过试点示范企业的知识产权知识普及、制度建立、战略制定与应用,促使一批企业熟练运用知识产权规则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并能将试点示范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及时转变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一批年专利申请量超百件的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超百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依靠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的非职务发明人,并辐射带动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使之成为我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战略调适、四轮驱动。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已发生根本变化。科教兴豫、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对策措施及其社会作用都应该依据这些变化进行战略调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形态(尤其是知识资源、人力资源)配置、经济(产业、技术、产品及人才)结构优化、区域产业聚集、产业链条延伸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需求。企业、发明人、中介组织和政府是驱动知识产权经济这架“马车”的四个动力轮。只有在这四个轮子上加力,知识产权经济才能乘势发展。 
——健全组织、强化服务。知识产权事业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必将对我省实现“三化”和中原崛起产生不利的影响。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权利,建立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中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沟通机制与渠道,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组织保障。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真正建立起高效、务实、廉洁、创新的服务型政府,为广大企事业单位、广大发明人和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优质、便捷和周到的服务。建立快速反应、廉洁奉公、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队伍,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优化环境、激励创富。以建设知识产权资源大省和强省为目标,以发展知识产权经济为目的,尽快修改和完善地方法规,完善有利于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保护和运营知识产权的各项政策体系,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要改变产业发展过度依靠外来技术的局面,在重视技术和人才引进的基础上加强消化与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新技术的跨越发展;建立健全对知识资源开发利用和促进知识产权经济发展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形成技术与资本互利互动的有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设立有利于发明人(尤其是非职务发明人)创新创业创富的激励政策,创造有利于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营造知识产权文化;同时,还要从改善、加强政府知识产权管理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配置资源入手,以解决全局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问题为重点,放手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使知识产权经济成为“撬动”中原崛起的有力支撑。 
总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具有投入少、效率高、风险低的特点,符合我省现有经济、科技及产业基础的现实,能够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能够充分发挥我省人力资源的作用,尽量克服(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现实选择,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