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经济系列之八:
知识产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力源泉
郭民生
摘要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出发,结合我国市场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现实,明确提出知识产权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源头活水;只有大力挖掘知识产权资源的“金矿”,才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捷径;同时,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培养民营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规则的能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质量,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软环境,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形成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合力。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知识产权制度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加人世贸组织之后,知识产权规则已成为我们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绕不过的门槛。河南是全国人口、农业和经济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如何运用知识产权资源,发挥知识产权资源的杠杆作用,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定位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我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背景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是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际化市场和新“游戏”规则。在世贸规则、知识经济、科技创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只有和国际接轨,只有接受市场竞争的新“游戏”规则,并把市场竞争定位于国际市场,才能充分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机遇,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迅速提升企业、产业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而经济外向度是衡量我们内陆地区国际化的一项硬指标,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把国际市场、国外先进技术、世界一流人才和国外管理经验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目标,仅仅局限于现有自然资源优势、传统计划经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区域市场,我们就会重走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的老路;同时,WTO规则、知识产权规则、知识产权制度已成为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绕不过的门槛,成为西方国家和跨国公司制约我国产业与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二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对经济技术资源的支配作用更加明显,市场经济规则对产业、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政府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期的地位和作用又必须进行探索,因为我们所面对的环境和历史确实有着许多其他国家、地区所没有的特殊性。在我们的企业走向世界及提高我们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我们既不能以市场经济为借口,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更不能采用旧思路、老框框、管卡限制。当前重要的问题就是提高政府自身国际化应对能力和国际化资源整合能力。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从源头活水上下工夫
就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和农业大省而言,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任重道远,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点是培育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是非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技术。而一项非职务发明创造每每就是一个新企业、一个大市场、一个新产业。目前,全球专利文献信息累计总量达4000万件,并且每年以150万件的速度递增,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截至去年年底,我省专利申请量已累计达45213件,专利授权量累计达25328件。如何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发挥知识资源的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财富创造和扩大就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提起发展经济,各级领导干部以及企业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开发自然资源,知识资源的概念在我们河南十分淡漠:因此,发掘知识资源的“金矿”,是提高我们河南区域竞争力的一项基础建设,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捷径。从整个河南及产业的竞争力来看,对知识资源的生产、积累、传播、利用、转化的“瓶颈”是第一位的。全球化竞争提高了地方参与竞争的门槛,也开辟了参与竞争的广阔前景。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转化提供了保障,削弱了区域地位在竞争中的重要性,给后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大大缩短了我们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但如果我们现在还认识不到其重要性,还不能从观念、制度和行动等方面迅速行动起来,按照知识资源生产、积累、传播、开发、利用和转化的要求重组流程,重建管理,调整结构,提高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各类组织自身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我们就永远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和区域通过对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高效配置而长期累积的、竞争对手不具备的、在财富生产、经营、增值过程中所独有的优势及综合能力。企业和地区只有系统地确立、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具有长期累积性、独占性或独特性、动态性、整体性、无形性和关联性等特征。因此,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培养民营企业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其知识资产(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管理资产)的管理和运营能力上。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对其区域知识资产、区域的知名度、信誉、友好合作关系、长期及固定业务渠道;区域知识产权的整体数量和质量、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及产业分布;区域教育环境、人才数量及质量、人才结构、人才流动、创业环境;以及优惠政策、政府效率、体制创新、法制环境、知识产权文化与历史等四个方面的积累、管理和经营上。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我们要克服一些误区。很多地方形成了一种观念,一说上项目言必称高新。而一些专利技术就在于其新颖性、独特性、独占性和创造性,未必有多高的技术含量,但是它却具有巨大的国内外市场,能创造就业,能创造税收,能可持续发展,有别人不具有的竞争优势。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其速冻汤圆专利技术能迅速成长为一个销售收入超过十亿元、上万人就业的速冻食品龙头企业。从表面上来看,速冻食品能有什么高新技术﹖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多少“高新技术”的速冻食品可以风靡全国,走向世界,可以畅销不衰。这个发明创造没用国家一分钱,还把其发明创造发展成一个民营企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地方上缴了不少税收,扩大了地方的知名度。但速冻食品产业的蛋糕可以做多大﹖政府的指导服务、专业化创新中心的组建,上、下游厂家的整合等指导服务做好了,一个优势产业就会成长起来,一个地方特色就会树立起来,这就是区域核心竞争力。
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软环境
在市场环境下,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是由一个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经过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战胜了许许多多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后成长起来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支持扶植今天的民营企业,就是支持明天的大企业。只有更多地支持今天的民营企业,明天才可能有更多的大企业崛起,才可能有支柱产业的诞生;因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的支持和扶植,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而一切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创新,都必须从保证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和民营企业成长环境得到改善,才有真正积极的意义。
首先,要在全省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知识产权始终处于科技、经济和贸易动态变化的前沿,任何一件工业产权的诞生都必须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人类智力劳动的成果越来越多,知识产权将成为第一战略经济资源!实施科教兴豫、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人才强省和东引西进以及走出去战略,不仅仅要依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还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下的、有市场意义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依靠有法制和WTO规则意识的创新人才,并形成以创新、创业、创富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文化;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来提高经济增长的内涵;依靠大批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只有真正树立知识产权才是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资源是第一战略经济资源的观念,全省各界都来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发明创造,培育知识产权文化,才能形成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合力。
其次,要优化政策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解决政策棚架问题。应该根据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尽快构建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创业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民营企业;要完善专利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立风险合理分担的民营企业信贷与担保体系,加快制定有关技术股权、期权、知识产权担保、质押和中介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要运用积极的投资、外贸、财政和税收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创造良好的就业政策,鼓励和允许各类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流动;要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鼓励民营企业家积极参政议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采取综合措施。要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结构性增长、资源优化配置和中介机构建设等方面入手,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必须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统筹考虑,必须营造环境,从源头活水上下工夫,做好知识资源的生产、积累、传播、开发、利用和转化这篇大文章,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来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知识产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力源泉
郭民生
摘要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出发,结合我国市场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现实,明确提出知识产权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源头活水;只有大力挖掘知识产权资源的“金矿”,才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捷径;同时,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培养民营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规则的能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质量,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软环境,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形成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合力。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知识产权制度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加人世贸组织之后,知识产权规则已成为我们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绕不过的门槛。河南是全国人口、农业和经济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如何运用知识产权资源,发挥知识产权资源的杠杆作用,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定位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我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背景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是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际化市场和新“游戏”规则。在世贸规则、知识经济、科技创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只有和国际接轨,只有接受市场竞争的新“游戏”规则,并把市场竞争定位于国际市场,才能充分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机遇,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迅速提升企业、产业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而经济外向度是衡量我们内陆地区国际化的一项硬指标,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把国际市场、国外先进技术、世界一流人才和国外管理经验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目标,仅仅局限于现有自然资源优势、传统计划经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区域市场,我们就会重走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的老路;同时,WTO规则、知识产权规则、知识产权制度已成为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绕不过的门槛,成为西方国家和跨国公司制约我国产业与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二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对经济技术资源的支配作用更加明显,市场经济规则对产业、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政府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期的地位和作用又必须进行探索,因为我们所面对的环境和历史确实有着许多其他国家、地区所没有的特殊性。在我们的企业走向世界及提高我们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我们既不能以市场经济为借口,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更不能采用旧思路、老框框、管卡限制。当前重要的问题就是提高政府自身国际化应对能力和国际化资源整合能力。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从源头活水上下工夫
就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和农业大省而言,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任重道远,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点是培育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是非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技术。而一项非职务发明创造每每就是一个新企业、一个大市场、一个新产业。目前,全球专利文献信息累计总量达4000万件,并且每年以150万件的速度递增,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截至去年年底,我省专利申请量已累计达45213件,专利授权量累计达25328件。如何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发挥知识资源的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财富创造和扩大就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提起发展经济,各级领导干部以及企业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开发自然资源,知识资源的概念在我们河南十分淡漠:因此,发掘知识资源的“金矿”,是提高我们河南区域竞争力的一项基础建设,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捷径。从整个河南及产业的竞争力来看,对知识资源的生产、积累、传播、利用、转化的“瓶颈”是第一位的。全球化竞争提高了地方参与竞争的门槛,也开辟了参与竞争的广阔前景。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转化提供了保障,削弱了区域地位在竞争中的重要性,给后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大大缩短了我们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但如果我们现在还认识不到其重要性,还不能从观念、制度和行动等方面迅速行动起来,按照知识资源生产、积累、传播、开发、利用和转化的要求重组流程,重建管理,调整结构,提高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各类组织自身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我们就永远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和区域通过对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高效配置而长期累积的、竞争对手不具备的、在财富生产、经营、增值过程中所独有的优势及综合能力。企业和地区只有系统地确立、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具有长期累积性、独占性或独特性、动态性、整体性、无形性和关联性等特征。因此,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培养民营企业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其知识资产(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管理资产)的管理和运营能力上。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对其区域知识资产、区域的知名度、信誉、友好合作关系、长期及固定业务渠道;区域知识产权的整体数量和质量、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及产业分布;区域教育环境、人才数量及质量、人才结构、人才流动、创业环境;以及优惠政策、政府效率、体制创新、法制环境、知识产权文化与历史等四个方面的积累、管理和经营上。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我们要克服一些误区。很多地方形成了一种观念,一说上项目言必称高新。而一些专利技术就在于其新颖性、独特性、独占性和创造性,未必有多高的技术含量,但是它却具有巨大的国内外市场,能创造就业,能创造税收,能可持续发展,有别人不具有的竞争优势。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其速冻汤圆专利技术能迅速成长为一个销售收入超过十亿元、上万人就业的速冻食品龙头企业。从表面上来看,速冻食品能有什么高新技术﹖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多少“高新技术”的速冻食品可以风靡全国,走向世界,可以畅销不衰。这个发明创造没用国家一分钱,还把其发明创造发展成一个民营企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地方上缴了不少税收,扩大了地方的知名度。但速冻食品产业的蛋糕可以做多大﹖政府的指导服务、专业化创新中心的组建,上、下游厂家的整合等指导服务做好了,一个优势产业就会成长起来,一个地方特色就会树立起来,这就是区域核心竞争力。
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软环境
在市场环境下,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是由一个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经过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战胜了许许多多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后成长起来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支持扶植今天的民营企业,就是支持明天的大企业。只有更多地支持今天的民营企业,明天才可能有更多的大企业崛起,才可能有支柱产业的诞生;因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的支持和扶植,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而一切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创新,都必须从保证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和民营企业成长环境得到改善,才有真正积极的意义。
首先,要在全省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知识产权始终处于科技、经济和贸易动态变化的前沿,任何一件工业产权的诞生都必须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人类智力劳动的成果越来越多,知识产权将成为第一战略经济资源!实施科教兴豫、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人才强省和东引西进以及走出去战略,不仅仅要依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还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下的、有市场意义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依靠有法制和WTO规则意识的创新人才,并形成以创新、创业、创富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文化;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来提高经济增长的内涵;依靠大批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只有真正树立知识产权才是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资源是第一战略经济资源的观念,全省各界都来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发明创造,培育知识产权文化,才能形成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合力。
其次,要优化政策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解决政策棚架问题。应该根据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尽快构建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创业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民营企业;要完善专利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立风险合理分担的民营企业信贷与担保体系,加快制定有关技术股权、期权、知识产权担保、质押和中介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要运用积极的投资、外贸、财政和税收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创造良好的就业政策,鼓励和允许各类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流动;要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鼓励民营企业家积极参政议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采取综合措施。要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结构性增长、资源优化配置和中介机构建设等方面入手,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必须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统筹考虑,必须营造环境,从源头活水上下工夫,做好知识资源的生产、积累、传播、开发、利用和转化这篇大文章,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来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