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到“以身体建设为中心”的时候了


[导读]奥运会是展现身体艺术、意志品质和民族精神的宏大场所,但是我们切忌落入“奥运崇拜”的陷阱!体育是竞争,但更是游戏。只有淡化“金牌效应”、实现体育消费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才是走向体育大国的健康路径!“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公共政治生活该转换到了“以身体建设为中心”的时候了! 荡气回肠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已徐徐落下帷幕,中国又成为了此次奥运会的最大赢家,获金牌32枚、奖牌总数达63枚的优异成绩,理所当然地令人欢欣鼓舞!这种正强化的“运动心理学”对于急于表达欲望和展示民富国强的中国人来说立竿见影,它不但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消费的购买力、拉动了GDP的增长。据说,商场的电视机好销、居民的用电量大增、工厂啤酒的销量可观……于是“运动经济学”或“情绪经济学”亦在悄然升温!或许,比赛的胜利和奖牌的获取给予像伊拉克那样“百孔千疮”的国家更有用。然而,对于“荣归故里”的这届奥运会主办方雅典来说似乎有点“有苦难言”,因为此届奥运会已经成了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之后最为“烧钱”的一届奥运会。有数据显示,雅典奥运会的成本已经大大超过预期,达到了84亿美元,而所有直接的收入还不到投入的五分之一。投入与产出的收益不对称无疑给予下届奥运会的主办地——我们的首都北京以“及时”的警醒,人称“鸟巢”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建设的叫停就可以看作是公共项目“豪气”决策和“大方”投资的修正。在一年多时间里,工程造价估算从40亿到38亿再到31亿,一变再变的预算前后相差达25%,除去安全问题,资金预算已成为“鸟巢”停筑的主要关键点。难道奥运工程值得倾其所囊耗尽所有吗?也许,一个穷惯了的人最怕别人瞧不起他的“穷”而极欲面子式的大度“表达”罢了。基于许多奥运主办城市的启示,北京奥运体育场馆的建设必须考虑建设成本、场馆维护、赛后利用、环境保护、人文关怀。实际上,奥运会它就是一个“会”而已,如果要说得完整一点它也就是一场“运动会”。在我们努力打破对于GDP的盲目崇拜之后,或许该到了打破“奥运崇拜”的时候了(《21世纪经济报道》2004-08-16)!另一方面,与中国运动员的摘金夺银、扬眉吐气相比较,体育却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距越来越远,这给号称“体育大国”的每一个公民以“尴尬”的省思!远在加拿大观看奥运的著名学者许纪霖先生心情不无复杂地感叹道:“我为中国的每一块金牌而骄傲,又为中国人为金牌所付出的代价而悲哀。中国的体育,从基层到中央,从少体校到国家队,好像只有一个目的:到奥运会拿金牌。国际上拿不到的,也要到国内的小奥运——全运会上抢牌子。除此之外,别无目的。于是,体育只剩下一个意义:一切为了竞标,一切为了胜利。”(《南方都市报》/《世纪中国》2004-08-26)可现实的生活场景是:学校的运动场似乎整天大锁把门、体育设施破败不堪、城市社区公共绿地越来越少、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的空白、即使已有的公共体育场所也不向纳税人免费开放……公共体育设施难以“公共”。我国室内体育场所人均占地仅为0。014平方米,室外体育场所人均占地仅为0。27平方米。我国体育人口数尚不足人口总数的1/3,而发达国家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70%~80%(《南方都市报》2004-08-30/A2)。如是,竞技体育的高度重视和大众体育的极端忽视是我们这个体育强国体制上的“两极”误区。诚然,中国已经告别了“东亚病夫”的时代,但是我们却又不得不面对“无语的现实”:世界上1/3 的烟草由中国人所吸,世界上1/3 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居住在中国,自杀率远高于国际平均自杀率且为其他国家平均数2倍以上的国家是中国(每年总的自杀率为23/10万人),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高于4.0且为美国的100倍以上(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3)……(资料来源: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232919&typeid=17)。此外,有统计显示,七成中国人遭遇亚健康威胁;每七个中国人中仍有一个营养不良;0到5岁儿童身高达不到国际标准;脑血管病已成中国人死亡的第一主因;全国共有1亿多高血压患者、5000多万糖尿病患者……(新华网北京2003-03-06)。 2003年的SARS风暴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反省,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如何协调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健康经济学”和“健康政治学”应当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新方向与新课题。难道我们的小康生活是建立在空气污浊、生态恶化直至体质下降的基础之上的吗?以烟草工业为例,国家通过对烟草公司征税获得了每年约50亿美元的税收,却同时也付出了约78亿美元的生产效益损失及医疗代价。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扩展公众的福祉,而传统经济学往往忽略了经济发展指标(如GDP)背后的健康、环境及社会的成本与代价,这是一个不得不引人深思的学理性痼疾。倘若我们的发展是通过透支生命来实现的,那么我们的发展又有什么意思呢?发展是硬道理,而只有健康才是发展的底线!“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因此,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放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公共政治生活该转换到了“以身体建设为中心”的时候了!历史与现实的逻辑进一步昭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大政方针。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健康或体育与经济的相关关系。一个忙于超越“温饱线”的贫困者可能是无暇且无兴致去开展体育锻炼的;一个远离城市的山区人可能无法平等地享有医疗权和更好的医疗技术支持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体育的现状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因为多数体育项目不论是参与还是比赛都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正是由于经济或体制因素才形成了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施政风格,于是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诸如此类花费少、见效快的项目成为了我们的优势项目。然而,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投入大、市场化最早的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项目在中国的实践仍然还有待于时间和效益的检验。话说回来,体育本身的科学性容不得我们这些“外行们”说三道四,但对待体育的价值观确实亟待调整。我们追求荣誉,但我们更看重获得荣誉的途径、方式乃至成本。体育是竞争,但更是游戏。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小康”的实现将有更多的国人为了快乐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尽管少数穷困的孩子仍然把体育当成生存的手段。“生命在于运动”,为了健康,让我们投入到体育中去!为了快乐,让我们享受体育的魅力和乐趣!让生理与心理共生共容于人类的体育活动,让“以身体建设为中心”的理念落实于每一个个体的行动之中!无论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否妥当,无论大众体育是否推广,我们依然祈祷健康之神降临吾国吾民! 2004-0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