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了!1985年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通过9月10日为教师节,至今已有20个年头了!作为职业性的节日,作为象征性的政策,本意要求“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社会公众弘扬传统、尊重知识、尊师重教。可以想见,教师节表达的是对知识的虔诚、对科学的膜拜和对教师的敬重。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一个崇高而又令人尊敬的职业。一直以来,“老黄牛”、“园丁”、“人梯”等美好的词汇都献给了教师,幼时作文的场景常常就是“夜幕降临,老师昏暗的窗前总是亮着微弱的灯光”诸如此类废寝忘食、诲人不倦、兢兢业业统一话语格式式的师尊描述。告别了“蓬门僻巷教蒙童”、“家有五斗米,不为孩子王”甚至“臭老九”式的的岁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在政治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据统计,从1984年至今的20年间,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了17.8倍和10.9倍。改革开放之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国民经济12类行业中,一直在倒数第一位至第三位之间徘徊。而到了2003年,高等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已经超过2.33万元,比2002年增加2261元,比1985年增加近2.21万元。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也有明显增加,2003年全国中小学教师年平均工资为1.33万元,比2002年增加652元,比1985年增加约1.22万元(《人民日报》2004-09-07)。我们忽然发现,教师正在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职业,同时也为自己成长为其中的一员而“庆幸”。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象: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和尊重,许多家长们苦心积虑地盘算着如何“谢师”、如何“使自己的孩子不至于吃亏”而“舍得金弹子”,一些学生为讨得老师的“欢心”和“重点照顾”而不惜开展各种各样的“感情攻势”。于是,教师节似乎有点慢慢蜕化为“收礼节”、“谢师宴”的嫌疑,赠送物质的“师尊”方式所产生的攀比之风大有蔓延之势。对于这种变味的“感恩”,不仅给许多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也给学生家长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而更为严重的是将给那些中小学生幼小纯洁的心灵带来何等的阴影甚至伤害。在当下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穿名牌、用手机,贫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维持学业和生活。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现象已经给大学生心理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反功能冲击,也使校方的学生管理面临难题,云南“马加爵事件”所带来的血腥悲剧谁说与此没有关联?与富有的学生“谢师”相比,“经济贫困+心理贫困”的大学生又如何“尊师”呢?为此,吉林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不准以庆祝教师节为名,向学生和家长索要钱物和进行摊派;不准向学生暗示或索要纪念品、慰问品;对违反规定和要求的,将给予通报批评和严肃处理(《新文化报》2004-09-06)。我们细细琢磨发现这个通知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教师来的,可对于社会不良的“厚重尊师”风气和行为又如何净化呢?家长和学生的心理总是复杂的和带有比附臆测性质的,堪有干净和文明的口号式倡导往往是脆弱的。确实,文明的教师节有赖于教师的文明,神圣的教师节有赖于教师的自尊。由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先进教育理念,大兴学习之风,爱岗敬业;必须弘扬师德精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必须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健康地开展教师节活动。教师节不仅仅是教师的节日,也是社会的节日!教师是崇高的,教师节也是神圣的! 2004-09-08
教师节的另类随想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