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邓小平理论(6-7章)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正确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及实现的根本途径。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内容: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3、正确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第一,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理解进口替代、出口导向);第二,是关系全局的行动纲领;是动员和指引人民群众奋进的重要途径。

注:人的主观认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否正确的决定性条件。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战略步骤(三步走):(1)计划(邓小平):第一步,实现按不变价格计划的GDP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按不变价格的GDP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设想是人均GDP4000美元)。(2)实际:1987年提前完成第一步(7年翻一番),1995年完成第二步(8年翻一番),人口增长3亿情况人人均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GDP1000美元),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展望和部署(小三步):第一步,2010年GDP比2000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4、十六大: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第一,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同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第二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经济P100:优化经济提高效益…GDP到2020比2000翻两番…工业化…城镇…三大差别…社保;(2)民主政治P100: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层民主;(3)精神文明P100: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国民教育体系…教育;(4)可持续发展P101: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资源利用……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点:(1)综合性、系统性: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2)最关键目标:2020年GDP比2000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3)十项具体指标P101

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第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二,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第三,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

2、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意义:第一,将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第二,将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

第二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发展新思路的核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结构调整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

2、经济结构的含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类别的比例组合,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供求结构和区域结构等。

3、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依靠量的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出现了许多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供求矛盾、城乡矛盾、地区矛盾、产业结构矛盾、三农问题等。

4、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第一,产业结构;第二,城乡关系;第三,服务业;第四,西部大开发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的含义: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过程,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前提和重要标志。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以信息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得到发挥

4、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第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第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四,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1、地区经济结构的含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地区之间的关系和结合状况。

2、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整体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发展。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理论依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和分步骤发展的战略部署;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1)进展:第一,经济快速增长,投资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第三,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显著加强;第四,科技教育工作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势头良好;第五,加快培育特色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第六,地区经济合作明显加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十六大提出今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重点:西部地区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第一,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是适应世界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1、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实现小康的必要性:第一,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第二,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三,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

2、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实现小康的途径:第一,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二,深化农村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第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3、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我国城镇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结构性问题。

五、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1)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集约型增长;(2)转变的基础要求:P114;(3)意义:P115

2、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一,经济发展必须保持较高的速度;第二,经济发展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比尔·盖茨(是不是共产党员?)

2、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保证。

3、科教兴国的提出:1995年首次正式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科教兴国的含义P118第二段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措施:把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5、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既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兼顾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

2、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丰富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二要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三要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四要强化城乡污染治理,保护环境。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时间是十五大

3、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经济的范围:P123最下

二、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含义P124

2、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3、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支持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体要求或措施:第一,要更加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第二,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第三,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四个阶段):1978年工作重心转移→第一阶段(启动阶段):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二阶段:1984(《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十三大→第三阶段:1987十三大(计划与市场统一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2年南方讲话→第四阶段:1992南方讲话(第二次思想解放P129)、同年十四大召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P129→1979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1984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5邓小平计划和市场结合论→1987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南方讲话、同年10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一,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市场经济主体;第二,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第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蓝图和基本框架、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五大提出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深化P133→十六大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明确了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目标、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十六大):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五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市场体系建设;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我国现在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含义(P136):

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特点和作用(P13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1、其他分配方式:个体劳动收入;经营收入;资产收益;按资本取得的收入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P1298第二段)

二、确立生产要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企业家才能)

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1、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

2、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第四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生产的国际化趋势;市场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国际化

二、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邓小平: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必要性:才能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才能引进先进技术;才能引进大量外资;才能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还可以引进优秀人才,扩大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第一,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第二,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第三,实行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四、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对外开放,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