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尺度、准则和灯塔
计划从问世到现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如果要寻其渊源,可能上溯到古代社会。根据对古埃及法老、僧侣留下的文献研究,发现在这些文献里,已经提出了计划的概念。我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了关于计划的论述。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所著的《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册府元龟》卷四二一·《将帅部·任谋》中说,“运筹于帷幄之中”。《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中讲:“以计代战一当万。”《管子·七法第六》中强调“计必先定于内”。《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也说,“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这里的“算”、“运筹”、“计”、“全”、“谋”就是计划之意。
计划一呱呱坠地便作为经济中的一项活动非常活跃地投入到人类的各项实践中,并发挥着它的功能。如,埃金字塔就是古代经济计划的光辉结晶。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在1888年巴黎建成埃菲尔铁塔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石头磨得很平,至今历时数千年,也难以用一把锋利的铅笔刀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每块石头重约两吨半,总共要230万块。这么多的石头如要用现代的火车装运,也要60万个车皮。负责当时工程的工程师因霍特普,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利用3年时间作施工计划。埃及劳动人民用30多年时间,建成金字塔。因霍特普因此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知有其名的工程师。
我国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则是另一个成功计划的例证。都江堰是由“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分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项巧妙结合而成,这三个主体工程与120个附属工程形成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没有“鱼嘴”工程就不可能把大量沙石排入外江;没有“宝瓶口”的束水作用和“宝瓶口”附属部分,离堆的顶托就不会形成回旋流,泥沙就过不了“飞沙堰”;而没有“飞沙堰”,“宝瓶口”就会被沙石阻塞,内江之水就无法流入成都平原。正因为这三项工程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调节,互相制约,构成了设计周密、布局合理的水利枢纽工程,所以才能分导汹涌的岷江急流,使它驯服地提供灌溉、防洪和航运等多种效益。都江堰的规划、设计、施工的科学水平,即使我们用现代计划的眼光来衡量也毫不逊色。
二、计划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起点、标准和保证
对于计划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经济学论著中,有的把计划作为管理的基本职能。最早把计划看作是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的是法国的法约尔(1841—1925),他在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经营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组成的。在法约尔之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出现不同学派,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计划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职能。还有的把计划作为经济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如美国的戴明,认为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过程,并把计划作为经济活动的起点。这些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计划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地说,计划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计划能消除不确定性。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指已知的事情与为了正确决策需要知道的事情之间的差额,人们所设想的未来离今天越远,其结果的确定性也就越小。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准备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必须把不确定性作为动态世界中不可避免的结果。经济运行更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及时地对付不确定性不是经济决策旁门左道,而是主要干线。这个问题是复杂的而且难以理解的,但也是普遍存在的。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变化,使得计划成为必要。计划就已知事项预先制定所采取的行动方针,而且包括运用智力来探索未来出现的可能性,处理不确定因素和变化的技术。最好的行动主案,是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减到最低的程度,避免掉入可能具有灾难的陷井。当前世界经济有许多不确定性。但根据我们的预测有可能发生的几种情况,几个备选计划都可以帮助我们取胜。计划是对付未来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
经济运行是在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美国的梅西把这种环境变化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技术上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全面经济活动的变化,包括价格、劳动力的雇佣,原材料等;竞争性质的变化;社会准则和观点的变化。环境的各种变化,要求经济活动必须不断抛弃旧方法和采用新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这样一来,便促成了对计划工作的需要,计划才能有所预见,使人们随时注意到环境的变化,使经济活动具有适应性。
(二)计划是决策目标实现的保证。计划是为了具体实现已定的决策目标,而对整个目标进行分解、计算并筹划人力、财力、物力,拟定实施步骤、方法和制定相应的策略、政策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任何计划都是围绕和促使实现某一个决策目标而制订和执行的。市场经济的计划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决策目标。如果没有计划,实现目标的行动就会成为一堆杂乱无章的活动,那样决策目标就很难实现。由于计划还能使目标具体化,为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完成什么,如完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并筹划出人力、财力、物力合理配置资源等,因而能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三)计划为控制提供标准。任何管理都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对管理对象所实施的一系列影响和控制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计划为这些活动提供标准,是这些活动的中心环节。管理之父泰罗认为,计划作为管理功能之是整个管理活动的核心。没经计划的活动是难以控制的。“控制”本身就意味着通过纠正脱离计划偏差,使活动始终符合计划的标准。离开计划,其他控制活动的作用就会减弱,甚至不能发挥。因为它失去了标准。有了计划,有了标准,管理工作的目标、指标、措施步骤、时间要求就都明确了。市场经济中的计划就如同一只步枪有了“准星”和“标尺”,使市场经济的运行有依据,检查有标准,工作进程能把握,工作成绩、效果能评估,误差能纠正。
(四)计划能使管理活动取得最佳的效益。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行各业以及它们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分工协作严密,生产高度社会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一项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了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社会的有效运行。因此,必须统筹安排,反复平衡,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和时限,而计划工作由于能够通过经济核算,合理地利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因而能有效地防止可能出同的盲目性和紊乱,使国民经济运行取得最佳效率。具体来说,计划使人们目标明确,以联合一到处的行动代替不协调的个别活动,中付出达成目标所需的努力,因此不至于走错方向或跑弯路,无谓地浪费时间资源和精力。如果预期的行动是例行性的,那么计划还可以使管理者节省思考过程或以极少量重新思考,便会使未来行动符合规范要求。此外,市场经济中的计划工作设计了科学有序的工作流程,使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利用合理,责任分明,不至于产生“不适其位”、“作业紊乱”、“窝工”、“费料”等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现象,从而使成本降至最低,提高效益。
三、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整的主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总体的经济利益和目标,在市场机制充分作用下克服市场缺陷而运用的对市场机制调节和导向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总和并通过市场机间接地影响企业行为,表现为计划的制定、调节、校正、实现之间的制约关系和作用。计划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运行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构成了社会主义市经济总体运行机制的最高层次。
(一)计划是组织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纲领。在现代经济社会里,任何一个工程、一项任务,往往过程复杂、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密切,要使这样一些杂的有机整体科学地组织起来,让其中各个环节和部门活动都能围绕整体目标,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地进行,必须有统一、严密的计划,作为共同行动的纲领和指南。科学的计划可以增强本系统内外的协调能力,使之保持足够的整体和局部弹性,避免工作的混乱。马克思在谈论管理的必要性昌曾经说明:“一个规模较大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有一个的指挥。”(《资本论》第一卷第367、368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就如同这个乐队的总乐谱,乐队指挥再高明也必须依据这个总乐谱指挥,乐队才能演奏出和谐悦耳的乐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计划,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有计划。1942年美国著名的“曼哈吨工程”,动员了15万科技人员,耗资20亿美元,历时三年制造出第一批原子弹;1961年开始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规模更大,前后参加研究的人员有400万,公司200家,大学120所,
耗资300亿美圆。不难想象,这些工程的组织实施,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各项具体计划分解整体目标,筹划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么多部门和人员同心协力、有条不紊地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将不可思议。
(二)计划调控是一切调控手段的中枢。计划机制是实现计划目标的调控形式。这些调控形式与市场机制直接连结,其功能是把国民经济计划形成宏观经济变量输入市场中,对价格、利率等市场机制发生参数调控作用,使市场机制对市场主体发生体现计划目标要求的导向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有计划运行的实现。这种具体的调控实现方式包括金融调控手段、财政调控手段、法律调控手段、行政调控手段以及直接经营性调控手段、所有权约束性调控手段和示向性调控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计划机制侧重于宏观经济的导向、平衡与调控,重点在经济发展预测、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结构的协调、重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结构建设。计划机制必须面向市场并广泛运用市场机制,主要采取指导性计划等间接调控方式,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经济法规来促进计划目标与任务的实现。
(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调节应以总量调节为基本目标。 政府调节之所以不同于市场调节,重要的便在于其总体性。这种总体性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调节主要是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均衡关系的调控,并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无以实现总量上的均衡,而是说单纯依靠市场实现均衡,由于共竞争的分散性、盲目性,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备,这种均衡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波性,有时甚至不可能,或者说即使达到均衡,经济上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而有必要针对市场调节在总量均衡目标实现上的局限,引入计划调节。二是计划调节应侧重于社会总体利益需求、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目标实现上诸如教育、科技理论研究、城市场影响不大,或者说很难将其逐一在市场上出售,因而从事这些活动的单位便难以通过市场买卖来保证自身的利益,但社会总体上和发展上又需要这些领域的存在。社会由此长远受益。这就需要引入计划调节。三是对于带有战略意义,同时又带有较大风险的领域、部门的发展,引入计划调节往往是必要的,这也是政府调节总本性特征的一种表现。比如一些可能代表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高科技领域开发,其成本相当大,同时前景并不十分确定,可能会失败,也可能会对未来产生无以计量的收益,甚至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政府从战略的角度予以调节,不可能单纯依靠市场来实现。四是某些生产周期长,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品生产,往往需要政府干预。因为这些领域一旦受到市场经济周期较严重的冲击,比如农业中的粮食生产,如果单纯靠市场自发地调节,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当粮价较大幅度下降进,过低的价格必然伤害种粮人的积极性,从而减少供给,如果政府不予一定的干预和保护,在价格上予以支持,那么一旦出现危机,在短期里便难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