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点击率”致张建平先生


就“点击率”致张建平先生
叶行昆
  对于张先生的大作,时有拜读;仅得皮毛,未入骨髓。曾有《也谈政府与市场》一文就是有感而发的皮相之论,有网友戏称之为:“开大钱庄而不使小钱的主”。
  近来忙于撰写《论西方世界的兴起与中国的道路》一文,未能时常光顾“经济学家”;刚才故地重游,看到张先生的《点击率:》一文,颇感兴趣,尤其是以下一段文字,更堪玩味:
  [叶行昆先生的且看当今中国另类女人之价值” 似乎也以高点击率佐证了这个理论,更何况叶先生弄了个另类女人,就更不同一般了。融成功女人于一体的术语就是成功的女人,俗称富婆,网络上包含这种字眼的帖子总是十分抢眼,可见女人永远都是眼球的吸
引者。]
  “以文会友”一直被我视为人生一大快事。自朦朦胧胧闯入“经济学家”之后,确实先后神交了不少良师益友,诸如:陈潭、郑磊、曹国奇、许平中、黄焕金等先生,当然还有今天的张建平先生。无论是对我的“批判”,或是与我“商榷”,还是以“妙文”称许;无不使我获益匪浅而刻骨铭心。曾有友人问我近况如何?答曰:“混饭于上海财大图书馆,发迹于‘经济学家’,发财于‘价值中国’”。(哈!哈!!)无论如何,“经济学家”应该是我网络生涯的起点。值此之际,对“经济学家”表示由衷的谢意!
  作为“网狗”(网虫一般不发声音,即便发了,也是嗡嗡而已。),我一般不大在乎“点击率”,只要能发点声音就好,有时狂吠几声也很爽快。总比以往投稿时,要看某些刊物主编大人“黄脸婆”似的颜色而仰其鼻息要好了多多。这是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快感,也是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回顾自己所写的网文,写得有点份量的如:《商鞅》、《荀子》、《周礼》等,不仅“点击率”上不去,而且评论、回复、跟贴等之类的网络把戏也是微乎其微的;但被转载的倒是不少颇具专业性或学术性的网站。而如《杨翁结合》、《婚姻问题》、《另类女人》等信手拈来的网文之“点击率”却不断飙升,而且曾被各类网站转帖。诸如此类的现象引起了我对网站定位与网文写作等问题的思考。营销学上说:“适销对路的商品才是最好的商品”。对于网站—网文--网民,这样一条流通链同样适用。“入乡随俗”,“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发出的网文犹如断线的风筝,随风而去,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点击率”之类的劳什子而强人所难。我对于“点击率”,仅有如是说。
  再谈谈我的《另类女人》。当我看到《上海浦东某镇发廊性服务状况调查》一文时,心情确实很沉重。一是浦东的开发开放不仅被上海人,而且被中国人引以为荣;二是在繁荣昌盛的背后却是“繁荣娼盛”,到处莺歌燕舞的同时却有“淫歌艳舞”。作为一个多年为“经邦济世”而纸上谈兵的上海人不由得为此而感慨系之了。当时丝毫没顾及什么“点击率”。
  此外,出于对当代中国另类女人的同情而呐喊,实有同病相怜之感。当代中国不仅有另类之女人,还有另类之男人,更有另类之读书人。所谓“另类的读书人”,此乃吾辈之谓也。且看当代中国“入流”的抑或“正宗”的经济学人,吃着政府的皇粮,却反其道而行之,大有不挖掉社会主义墙角决不罢休之势。不仅车水马龙,而且满汉全席。而我等乃“吃吃夜排档、咪咪小老酒一族”也,免赠网文,非但分文不取,竟还乐此不疲;如此之贱,其实还不如另类女人了。聊以增多些“点击率”来自我陶醉,岂非另类之另类乎?
拉杂写来,完全是对事不对人的,请张建平先生勿以见怪为盼!并祝诸位同仁、文友“五一”快乐!
本文首发于“经济学家”:www.jjxj.com.cn
2005-4-30
修改于沪上“面壁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