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生:金牌律师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刚过而立之年的唐波,中等个头,身材微胖,目光灵慧,思路敏捷,言辞谦和,沟通能力颇强。在律师行业摸爬滚打十二年也是颇有建树:1997年出任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1998年成为北京市律协房地产与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同年担任中国反腐以来第一位被起诉的副部级高级领导干部徐炳松受贿案的辩护律师;2001年为著名歌手臧天朔诉网蛙名誉权、人格权、肖像权侵权案进行代理……在我们轻松的谈话背后,笔者总是能隐约感觉到他那颗不安于现状的心,充满着自我挑战的力量和勇气。作为中国律师从业人员的先锋人士,他自然也有自己不平凡的奋斗经历……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

      我出生于广西桂林兴安县一个普通的干部家庭,自幼家教严格。父亲为人刚直、嫉恶如仇,喜读书爱看报,思想观念先进,教育孩子们要勤奋读书,不托人情不赖关系,靠自己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我是家中长子,自幼聪慧过人,颇有文学天赋,信手拈来的小诗常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的理想是要成为一名律师,这是受父亲的影响,尤其是父亲的一位好朋友的启发。父亲有个好朋友原来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知识渊博,幽默风趣,口才极好。他后来自学法律,取得律师执照后就改行做律师,几年下来,做得十分出色,成为了当地的名律师。这给我很深的印象,是我人生轨迹的很好暗示。

     从书本中知道了律师在国外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很多总统都是律师出身;律师的儒雅、谋略、犀利、机变,像谜一样深深吸引少年时的我,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将来做一名大律师。

     一个孩子的理想能有多重的分量?我天性好动,中学阶段贪玩逃学,又酷爱文学,大把的时间花在了阅读中外名著和诗歌上,学习成绩平平。1986年高考时,仅上了中专线。当现实要夺走你的梦想时,每个人都会在一夜间长大。父亲从小教育我遇挫不馁才是真汉子。中国政法——我梦中的象牙塔,那名字就好像烙在了心底。背起行囊,我来到县中学的补习班。1987年我以兴安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走进了中国政法大学。

     正是“人生能有几回搏”。一个理想、一份坚持就会有一段不寻常的人生路。其实,每个人离成功也许距离都不太远。

    

     好的大学熏陶了我,

     哺育了我的灵魂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大学,名师云聚,校内思想活跃、氛围宽松,各类学生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与一群志趣相投的同龄人徜徉在神秘的法学殿堂,聆听恩师的教诲,探寻先哲的足迹,闻鸡起舞,孜孜以求,正是在那里,我慢慢向理想迈进。

     国家的法制建设正在逐渐地完善之中,人们法律意识相对淡薄,一系列现实的法制问题多少给在校的大学生们带来了影响,有人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困惑,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我也曾苦恼,但却不曾停止思考;我告诫自己,不能随波逐流,不能荒废青春,必须坚持完成学业。一等奖学金、毕业论文优秀,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法学学士学位。

     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为综合素养比较高的人,我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我深知法律专业的特殊性,除要求具备比较强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还要具备像写小说那样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说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要有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一直担任学生社团的负责人。我不仅精通专业还关心时政,追求进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参与社会上的理论研讨活动、校园里的各种沙龙、社团等等。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和喜欢写诗歌的同学一同创建了一个名为《345诗社》的文学社团,这个诗社办得很有特色,大学里的文学爱好者踊跃加入,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而且,与许多如过眼云烟般的学生社团不同,《345诗社》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不仅存在,并且依然是法大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因为想成为雄狮,

     所以先做骆驼

     1991年7月,我以优异的成绩和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优秀表现大学毕业了!把自己的档案在家乡一挂,我又毅然回到生活了4年的北京。在那个年代,本科毕业的天之骄子却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会引来疑惑甚至叹息的目光,可我坚信:只要志在云中,天空就属于每一只鹰!

     我看到国外律师事务所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的律师和国际接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学好外语对一个律师来说太重要了。律师业的国际化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是熟练运用多国语言,自己本科的那点英语基础远远不够。强烈的危机感,根植心底。于是我有了不急于马上找工作,而是全心再学一门外语的念头。时不我待,化各方面的压力为动力,我走进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习法语。

     一年后,我顺利地进入了法国律师事务所驻京办事处工作。我从最基础的法律咨询业务做起,直到起草文件、参与各种谈判活动,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素质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在那里,我还耳濡目染了许多西方人做事情的态度、方法,受益匪浅。但是由于外国律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受到相当的限制,不能从事诉讼业务,不能单独办案,不能出具中国法律意见书,不能解释中国的法律,仅能从事一些经济领域的非诉讼业务和一些涉外法律咨询业务。这样做下去不仅会限制自己的眼界、还将影响今后的发展,从长远的职业角度来看是非常不利的。于是半年后,我进入中国的律师事务所工作,紧接着又考取了律师资格。至此,几番抉择、几番奋斗,理想的轮廓似乎越来越清晰起来。那一年我23岁。

     “在律师这个行当,如果你想成为百战之王的雄狮,那你就先要做一头忍辱负重的骆驼,骆驼不仅代表坚韧的态度、忍耐的本领,还代表着一种储蓄能量的能力。”我知道律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靠经验吃饭的,而经验要靠时间积累,想成为优秀的大律师,就要为自己作一个长远的规划,使自己的每一步都不偏离既定航线。

     我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实习律师,按规定实习律师是不能独立接案的,所以我只能在老律师的带领下,做辅助性的工作,协助承接案子,出具意见书、整理材料、调查取证。当时工作非常辛苦,几乎每天都要加班。为了搜集证据、找证人,有时候一整天就在公交车上跑,大热天汗水淋淋,连一瓶矿泉水也舍不得买。牺牲睡眠就更是家常便饭,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彻夜伏案,晨起又精神抖擞地迈入写字楼。尽管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却也只拿每月不高的固定薪水,勉强解决吃住问题,时常会在交房租时捉襟见肘。但我从不斤斤计较,依旧多看多听多做多跑,我认为工作中得到的宝贵经验要比报酬重要得多,年轻人不能只看眼前,眼光要长远。我向老律师虚心请教,如何谈业务,怎样解答客户的法律问题,怎样谈服务费,如何和法院打交道等等工作上的技巧,为日后独立办案积累了宝贵经验。那时可是真正的苦其心志饿其体肤,那是一个人爬山的感觉,而且怎么爬也看不到头,特别的累。但现在想来,那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经历,人的奋斗开始时都是这样。

     一年后,我开始独立接案。因为是提成制的薪金,有业务就有收入,没有业务就没有收入,生存的压力依然存在。古人曰:人穷志短。我却告诫自己不要浮躁,千万不能有希望今天付出明天就会有更多的经济价值回报的思想,一定要踏实奋斗。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寻找案源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为了开拓业务,我每天不停地去拜访客户,什么样的案件都接,什么行业的案件都去接触,只要有点线索,就开始奔跑。

     记得我接的第一个案子是莫斯科国际列车上的刑事案件,该案中的一名从犯请我作辩护律师,签约之后,却因为我没有通讯工具,不方便联系而被客户换掉了。通过这件事情,我感到要想独立办案,还得舍得前期投入,因此从朋友那儿借了3000元买了一个中文的传呼机,解决了通讯问题,业务也渐渐有了起色。

     一年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接到了一起国际经贸仲裁案。这个案件是我和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律师合作,不仅为我带来了几万元的收入,而且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开了好头。接着我又接到了几起很有影响的案子,比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侵权案,等等。

     我要求自己做一个信守承诺、作风严谨的人,在办案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许多关系的沟通、磨合,在号称“打官司就是打关系”的年代,我坚持实事求是,运用才智和领悟能力,最大限度维护委托人的利益,好律师就像名医,能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很快案源便自动找上了门,不少企业慕名请我做了法律顾问。从此我的事业走上了稳步发展的平台。

     这段经历,我觉得都是生命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令我一生受用不尽。

    

     金牌律师是这样打造出来

     1993年,我看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同时新矛盾、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普遍存在房屋质量没“底”、面积没“谱”、宣传没“边”、合同没“准”、售房没“证”等等问题,楼市纠纷案日益增多,法律、法规环境也有待健全。这时社会需求和律师服务队伍之间也存在潜在的供需矛盾,律师职业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房地产作为新兴的业务有很大潜在的市场空间,于是我选择了该行业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虽不奢求自己能够推动法制环境的完善,但至少可尽绵薄之力。深爱自己职业的我一头扎下去,没想到真的就别有洞天。

     作为一名房地产专业律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熟练掌握大量繁杂的法律法规,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许多东西是属于政策性的,不仅要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紧跟形势变化,在政策空间内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这不仅需要勤奋,更需要一个律师的积累与悟性。

     我曾做过很多著名的个案。在亚运村阳光广场购房合同纠纷案当中,开发商存在严重违约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来自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许多国家的客户纷纷要求退房,但开发商不退,引起了集体诉讼,我应客户之委托,任代理律师,表现出色。这个案子在京城乃至全国引起轰动,影响很大,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予以报道,被称为“1998年度京城第一大房地产合同纠纷案”。

     渐渐地我在房地产法律服务业内站稳了脚跟,闯出了名气,做出了品牌,开始向更高的目标攀升。

     1998年我担任了北京市律协房地产与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研究关于这方面的重大的、前瞻性的法律问题,并负责起草有关法律文件。理论与实践在一起,恐怕是最完美的结合。既能准确掌握业内动态,又会有深层次的思考。

     对症下药,我为推动房地产行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2002年秋天,在北京电视台广告部举办的“2002北京首届房地产消费者关注品牌”推展活动中,我所带领的团队担任了该次推展活动的专项法律服务工作。通过起草法律文件,审查法律文书、律师现场办公、解答消费者咨询等方式,圆满完成了该活动的全部法律工作,受到社会的好评。在该次推展活动的诚信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房地产行业呼唤诚信”的发言,不仅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诚信的重要性,而且体现了一个律师的良知和正义。“人无信不立”,是我的座右铭。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我先后完成过很多全国知名案件的辩护,199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徐炳松受贿案,我在该案中担任辩护律师,该案被告人徐炳松是反腐以来第一位被起诉的副部级高级领导干部,在全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01年初,著名歌手臧天朔诉网蛙数字音乐技术有限公司侵犯名誉权、人格权、肖像权案,该案是全国首例名人控告网络公司侵权的案件,我受臧天朔的委托担任代理律师,并获得胜诉。此案非常有挑战性,不仅仅涉及到名人,还涉及到网络媒介、人格尊严等崭新领域,该案被称为2001年初轰动国内娱乐界及互联网界的第一大案。

     辛勤耕耘,终结硕果。在京城律师行业激烈的竞争之中,我不仅带领我的团队求得了生存,并且做出了名气与品牌,我们正向着更大的成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