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向农民投资的新模式


  大约经过一年的实地调查和理论思考,于2004年9、10月间,我形成了组织开展“高级农民”培训的想法。于2005年3月开始,这一想法顺利转化为实际行动。“高级农民”是初次提出的新概念,培训高级农民又是农民培训的一次新尝试。为能和更多人沟通这一想法,并使更多人参与到培训高级农民的实际行动中,在这里给予初步理论解释和具体说明。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灿烂辉煌的传统农业文明,滋养了悠久浑厚的中华文化。但是,我们祖先父辈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落伍了,为我们留下来的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非常有限。国内有关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是学习、模仿西方,是“舶来品”。特别是21世纪以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领域,比如奶牛、棚栽和果树三大产业,其品种和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经过多年的引进,国内已经拥有世界优良品种,但农民的知识和技能短缺的问题仍很严重。目前普遍存在着农民“用养耕牛的方法养奶牛”,“用作务粮食作物的方法作务果园、菜园”现象。从国外引进的年产奶10000公斤以上的优秀高产奶牛,因奶农饲养方法不当,也会蜕变为低产奶牛。就是说,由“基因”决定的品种生产潜力远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现代化。20世纪50至70年代,注重农业集体化、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主张“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与人民公社体制相适应,在发动“社员”大搞农业水利建设的同时,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兽药产业,建设农牧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四级农科网”,普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通过这一时期的努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单位面积的工业投入品达到相当水平,尤其是实行“以粮为纲”政策,粮食生产投入和产出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当时的体制条件不可能把农业人力资本投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在人民公社内,农民只是简单的劳动者,种什么,种多少由生产队长负责执行政府计划,怎么种则由技术员负责指挥。农村改革后,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家庭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从简单的生产者跃迁为生产经营者,不得不考虑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的问题。加上农产品市场搞活,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业生产不断提出了新要求,农民的知识和技能问题被凸显出来,农民不断地感受到了知识、技能和信息贫乏对生产的制约,热切渴望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近些年来,奶牛业、棚栽业、苹果业市场需求旺盛,前景看好,成为农业中的新产业。对于仅仅种过粮、养过猪的农民来说,养奶牛、搞棚栽、务果树,无疑等于是转产转业,他们对“新产业”吃不透,看不准,搞不清。他们的知识、技术和信息不能满足新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农民转产转业对知识、技术和信息的需要,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农业人力资本投资,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努力。有关新闻媒体开设农民致富栏目,向农民传播知识、技术和致富信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织技术推广项目,选派科技人员下乡宣传科技知识,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加入向农民传授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行列,在“第一车间”培训农民。陕西省宝鸡市还把大学教授请到田间地头,创建“专家大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这些努力都是富有成效的。相当一部分农民初步掌握了所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和技能。但是,与增强农业竞争优势的需要相比,农民从这些渠道得到的知识是零散的,技能是“变了形”的,知识和技能的总量也是很不够的,不足以使农业新产业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农业生产出现新情况时,农民尚不能自主面对,时常表现得很茫然,很无奈。

  农业生产过程是农民与动植物生命体进行“对话”的过程,需要农民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对动植物生命过程给予必要照顾,进行有效“调控”。只有农民的人力资本与动植物品种“生产力”完美结合,才能打造出卓越的农业竞争优势。动植物品种的“生产力”由其“基因”决定,这要求人们选用一流的作物和畜禽品种。农民的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等投资活动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是农民控制动植物生产过程的能力。与动植物品种的“对话”是由农民亲力亲为的,农民自身的知识和技能高低,渗透在每一次“对话”过程,决定着“对话”的质量。因此,向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无法替代的。与粮食、油料等大宗作物和养猪、养羊业相比,奶牛业、棚栽业、果业等农业新产业属于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也就是说,发展奶牛业、棚栽业、果业等农业新产业,在需要更多的劳动和资金投入的同时,对农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更高。加上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人力资本短缺将是今后农业新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正因为如此,在农业新产业集中产区,有农民“本领恐慌”之虞,农民期待着帮助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就养殖奶牛的农民而言,他们缺乏足够的奶牛疾病防治,科学饲养,繁育配种的知识和技能,患病率高,繁殖率低,产奶量少,由此带来的生产风险和经济损失非常惊人,特别是当灾难降落到一个奶牛户,带来的打击是带有“毁灭性的”,常常使遭受打击的奶农痛心疾首。满足农民期待全面提高专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以有效规避风险,减少损失,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需要,仍然是农业发展中有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就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优先“向农民投资”的主张。他认为,在改造传统农业过程中,农民获得知识和技能是头等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是现代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与资本品一样,知识和技能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增加农业人力资本投资,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切入点和首要任务。现在与舒尔茨写作《改造传统农业》已相隔半个世纪,与那个时代相比,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不可同日而语,无疑在现代农业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又有所增强,“向农民投资”越来越成为提高农业竞争优势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时期,大量农民将向工业转移,农村人口将向城市迁徙,这是历史进步的大趋势。但是,总要有人在农村留下来,成为从事农业的职业农民。因此,在推进“三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同时,必须实行“三改造”(改造传统农业、改造农村社区、改造职业农民)。我国农业劳动力富余,但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力短缺。与工业经济短缺“高级技工”的情形类似,农业发展中“高级农民”短缺。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应当根据农民的知识和技能状况,推行农民分类分层培训。当前要突出重点,抓好培训“高级农民”工作。

  基于以上理论思考和实际需要的考虑,从2005年起,宝鸡市开始把增加农业人力资本投资提上重要日程,着手探索农民培训的新模式,并制定和实施了“高级农民培训计划”,为在将来形成高级、中级、初级的农民专业技术梯队做准备。经过努力培训形成1万名高级农民,10万名中级农民,50万名初级农民。与大家熟悉的普及性农民培训模式相比,高级农民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培训职业农民。参加高级农民培训的学员必须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是选择农业为终身职业者,也就是职业农民。所以称为“高级农民”,并不是区分身份贵贱,地位高低,而是对农民技术等级的一种分类方式。高级农民对应的是中级农民和初级农民。

      (二)突出专业培训。高级农民培训专门教授学员所从事产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向奶农只教授养奶牛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不教授作务果树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教授养肉牛的知识和技能。同样,向果农也仅仅教授作务果树的知识和技能。学员完成培训后分别成为高级奶农、高级果农、高级菜农。

      (三)突出系统培训。高级农民培训的课程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按照奶牛业、棚栽业和果业年度生产周期,把所需的专业生产知识和技能集成整理,使理论知识与操作事物相结合。总计培训20次70学时左右。传授给农民的知识是系统的,不再是零星的。

      (四)突出强化培训。高级农民培训是以高、中、初级农民技术分类为基础,理论上讲参加高级农民培训的学员应当具有中级农民技术水平。具有相当的专业生产的经验和文化水平,掌握所从事专业生产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能,参加培训的资格,通过报名、遴选确定。

      (五)实行学籍管理。参加高级农民培训的学员资格一旦确定,即登记在册,实行学籍管理、记名培训,要求每次培训时学员签到,学员必须连续参加培训,保证培训质量。当然,只要场地允许,也欢迎非登记学籍的农民参加培训。

      (六)实行培训责任制度。高级奶农培训由市畜牧兽医中心牵头负责组织实施,高级果农、高级菜农培训由市果菜局负责组织实施。参加高级农民培训的学员按照乡村联系编制成班,每班40-50人,设班长、班主任和辅导员各一名。班长由具有较高威信的学员担任,负责与班主任和辅导员沟通;班主任由乡长或村主任担任,负责召集和管理学员,并协助辅导员工作;辅导员由县级技术推广机构负责人担任,负责了解学员培训需求,及时与教员协商沟通授课内容和时间。

      (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高级农民培训,除在生产基地开设讲堂,由专业科技人才传授知识和技能外,根据生产的季节特点,还采取向学员送技术手册、播放技术光盘、印发技术送阅件,教员访问学员,现场解答学员问题等形式,努力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向学员展示相关领域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态势。

      (八)课堂设在集中产区。为方便实地教学,高级农民培训课堂设在奶牛业、棚栽业、果业集中产区。依托专业生产基地的农业科技园区、奶牛养殖小区、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或者乡镇政府。2005年高级奶农培训在陈仓区的蟠溪、天王、钓渭三镇,千阳县北台村、凤翔县三岔村,共开设5个班。高级果农在凤翔县田家庄镇、扶风县南阳镇开设2个苹果班,在眉县金渠镇开设1个猕猴桃班。高级菜农培训在凤翔县的唐村、横水镇,陈仓区的千河镇,共开设3个班。

      (九)优化配置师资力量。根据高级农民培训的需要,培训教员要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实地演示操作技能。因此,培训教员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专业人才为主体,同时还聘请农林科技大学的知名教授,以及从第一线脱颖而出的乡村“土专家”,形成合理的教员队伍,克服知识普及性农民培训的片面性。

      (十)实行培训绩效评估。高级农民培训的终极绩效在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在于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在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但这种测量尺度时间跨度大,资料要求高,也显得有些笼统。实际工作要求在完成全部培训内容后,就应对培训进行绩效评估,包括对参加培训学员学习绩效的评估和对教员的评估。学员通过评估的,分别授予高级奶农、高级菜农、高级果农资格。教员通过评估的给予表彰奖励,并继续聘请为高级农民培训教员。

      2005年只是一个开头。2006年将争取更多的财力和人力,使这项工作规模可以搞得更大一些,培训更多的高级农民。高级农民既是农业从业者,又是农业知识和技能向生产领域转化的推动者。大批高级农民势必带动和指导中级农民和初级农民发展产业,进而将成为提升农业人力资本和增强农业竞争优势的中坚力量。当然,从现在起也应当着手采取措施,搞好初级农民和中级农民的培训工作。

      开展高级农民培训工作,为发挥农业专业人才作用打造了一个新平台。农业推广人才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有了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相信通过几年高级农民培训工作的磨练,可以为农业部门培养一批心系农业、情系农民,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科技人才。与此同时,乡村干部参与农民等级培训,还可加快乡村职能转换,增强综合服务能力。进而可能培养农业知识和技能增长的重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