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通无绳的真实企图
文 / 钟超军 [13931887029]
灵通无绳会是挽救小灵通的最后一根稻草吗?未必。
某种程度而言,灵通无绳与灵通短信互联、灵通彩信、彩铃,以及闹得沸沸扬扬的灵通机卡分离一样,仅仅只是固网和基于固网延伸业务增值的一种继续。
如果将固网全业务看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体”,那么固网骨干网会是人的“骨架”,而从固网延伸而来的小灵通,则是人身上的“皮”,至于一些固网增值业务和小灵通增值业务,我们完全可以将之理解为附着于“皮”身上的“毛”。
但现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移动业务如日中天,固网业务节节败退,电信和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俨然就象患上了“软骨症”。
随着固网的日渐衰败,基于固网“骨架”之上的小灵通和增值业务等,也被牵连着一起遭殃。固网今非昔比,小灵通行将没落,那么运营商兴师动众大势推广的灵通无绳,又能演绎怎样的神话呢?
电信的“盒子”
早在2005年7月,在大连中国电信集团的总经理办公会上,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就曾提出,“固网要转型,固网要与小灵通相结合”,并表示欲将灵通无绳确定为未来两年内的业务重点。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外界不仅误读了固网转型,也似乎普遍误解了固网运营商推广灵通无绳的真实企图。
灵通无绳不是为了挽救小灵通,但它的用意却又正是迎合着电信高层的“固网转型”。也就是说,灵通无绳最真实的企图是挽救近于“腐朽”的固网。
电信转型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最基础最根本的固网“强壮”了,基于固网平台之上的所有“皮”和“毛”的业务,才能够真正“健康”起来。
为了让固网尽快“强壮”,在2005年12月19日至20日的中国电信集团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电信再次向外界放射了“固网转型”的强烈信号。
王晓初在大会上说,在固定电话领域,传统话音业务的低值化趋势明显。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宽带接入、以互联网应用为主的增值业务、系统集成等非话音业务将成为拉动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而灵通无绳恰好与王晓初对电信转型的期望合拍。
“盒子”是2005年IT界的时髦话题,和盛大网游、IPTV等的“盒子”一样,固网运营商们寄予厚望的灵通无绳,也是一个有着类似“平台”功用的“盒子”。
灵通无绳起源于UT斯达康,它的“娘家”给它起了个漂亮的学名“QBOX”。
据UT斯达康介绍说,QBOX是一种针对普通家庭用户的终端,它集成了小灵通、固定电话、ADSL猫和无线网卡等接入手段。
对固网运营商而言,QBOX是一个具有神奇魔力的“盒子”。
起码通过这个盒子,中国电信借以实现的不仅仅只是延续小灵通的生命周期,也不仅是激活日显颓势的固网,提高每况愈下的存网率,中国电信想要实现的最大期望,是希望“盒子”能够让他们“固网、宽带互联网和系统集成等全业务融合”的美梦成真。
相比于全业务融合的大梦,小灵通对固网运营商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
“收割”小灵通
当然,迄今为止,电信和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仍然在小灵通业务上跑马圈地,追加投资完善升级,但那只不过是他们刻意制造的一种假象,在向即将到来的3G全业务融合时代迈进的过渡时期。
未来3G实现和大灵通(SCDMA)普及的日子里,是找不到小灵通(PHS)影子的。中国的电信市场不会重现小灵通日本式的辉煌。中国两大固网运营商面对小灵通的笑脸背后,是一把正磨刀霍霍准备收割的镰刀。
如今,在苦于业务增长乏力的固网运营商眼中,小灵通是一只实实在在的“现金牛”——市场消费成熟;在小投资规模下能够产生持续稳定的丰厚现金回报;即将走入衰落期,如果现在不加紧时间“现金”收割,步入衰落期后就为时已晚了。
市场数据已经开始暗示趋势的苗头了。
2005年1—10月份全国小灵通用户数的统计显示,第3季度新增小灵通用户数已低于新增固定电话用户数。尽管从绝对数来看,新增小灵通用户占新增固定电话用户的54.5%,仍然是拉动固定电话用户增长的主要力量。
小灵通的增长,已经开始触碰到成长的天花板了。小灵通想要再继续冲刺一个更高的量级,需要固网运营商们投入更大的组网费用,但投资越多,边际回报却越少。小灵通固有的技术缺陷使得小灵通的投资不可能与移动网的投资回报曲线相齐并论。
而手头紧张的固网运营商们,已经不想在劳神费力的小灵通业务上陷得更深了。3G业务即将启动,电信和网通不得不想法为3G攒点钱。
基于固网的各种业务收入仍是电信和网通的主要来源,象征未来全新利润增长点的非话音业务并未能及时崭露头角。有数据统计,2004年,非话音收入在中国电信总收入中的比例为17.2%,2005年上升了近8个百分点,达到25.2%,到2007年这一收入比例将渴望达到35%左右。
靠未来的新业务来挽救局势,在可预测的两三年内,似乎是不太可能,看来能够力挽狂澜的,仍然是固网。既然是固网,电信和网通现阶段就不得不笑脸面对小灵通。
固网的真实算盘
传统话音业务不可能撑起电信和网通的未来,但它能够撑起电信和网通的现在。
现金流,是任何一个公司持续运转的核心,而现金流的维持,是需要新老业务在合适时机、用合适方式更替的。如果为了发展新业务,就置现金流于不顾,断然砍掉能够带来稳定现金流的老业务,那么一旦新业务启动周期延长,不能及时给公司贡献新的现金流,公司将马上会遭遇资金链条崩裂的危机。
当年的珠海巨人集团、新疆德隆集团,以及新近南方高科,不就是因为投资过猛,引起新老业务现金流承接不力而一夕崩塌的吗?
行走于政策中心的固网运营商们,显然不敢冒然将自己的命运压宝在尚未成熟的新业务上。在前景还不明朗的时候,它们宁愿稳打稳扎,先在固网业务上慢慢“抽血”,然后循序渐进的注入到新业务中。
然而,固网运营商现在所面临的尴尬是,移动网络已经深深侵入了固网的肌体,大量已有的固网用户在分流、新增加的固网用户在减少、已有固网用户的ARPU值又在不断下降,电信和网通能够在固网上抽得的“血”,已经越来越少了。
形势岌岌可危,固网运营商必须寻求突围之策。
于是,继灵通短信互联、灵通彩信、彩铃,以及闹得沸沸扬扬的灵通机卡分离之后,电信和网通又不约而同的推出了灵通无绳。
尽管凭借灵通无绳来吸引移动用户,让他们弃手机而用小灵通,就当下的灵通网络质量和与移动相差无几的资费标准来看,似乎是不大可能。但固网运营商从来就没有奢望如此。他们只是希望,现有的固网用户不要逃离固网,并且在灵通无绳等增值业务的刺激下,提高他们的ARPU值。
虽然电信和网通,为了推广灵通无绳,要不惜血本的进行大额补贴,也要进一步完善固有的小灵通网络环境,但这笔投入相比花费巨额投资“建新的网络吸引新的用户,特别是抢占竞争对手的用户”所做的努力,显然要轻松许多。
因此中国电信对灵通无绳的内在意图是,灵通无绳是让固网迅速“止血”的一种有效尝试,也是将来全业务融合的起点。
一箭三雕
当然,也许问题还不仅仅只是“一举两得”那么简单。电信作为服务业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它无意中其实是在“一箭三雕”。
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小灵通用户早已突破8000万大关,向1亿的客户保有量高调迈进。一个集聚了1亿客户保有量的业务,任凭它多么陈旧和过时,只要不违反政策,运营商是绝然不敢说斩断就斩断的。
斩断小灵通所带来的影响小则是固网运营商大幅“出血”补贴赔偿,安抚用户转网升级,大则极有可能引起一场民怨激变。
当年基于CDMA450技术的大灵通,在被信产部紧急叫停之后,不也是搅起了一番“血雨腥风”吗?
由于信产部不想让固网运营商进入移动通信领域,已经暗暗潜行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市场基础的CDMA450大灵通被无情扼杀在了摇篮中。之后,固网运营商不仅需要面对设备网络投资打了水漂的惨局,还需要耐心善后与合作伙伴,特别是已经发展起来的一部分CDMA450大灵通用户的关系。
安抚和善后给固网运营商所带来的损失不仅仅是金钱赔偿、高价回收和免费转网,还有固网运营商多年积累起来的商誉。在服务业,商誉的伤害往往是致命的,一旦失去了用户的信任,固网运营商们的老业务和今后推出的新业务,又有谁会相信呢?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小灵通业务能够发展到今天,也是在信产部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的默许中不尴不尬成长起来的,已经受过一次伤害的固网运营商们,不得不小心的谨慎从事。
1亿的客户保有量,是当年CDMA450大灵通远远不可比拟的,固网运营商们显然会用心对待。而灵通无绳的推出,以及与之配套的增值业务和小灵通网络的修补完善,无疑正是固网运营商们在过渡期故意制造的“安抚”。
电信和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期待着,随着3G的到来和SCDMA大灵通的普及,小灵通能够被完全替代,现有小灵通用户们能象今天已经淘汰的寻呼业务一样,由于有更好的替代选择而自然转网,而现在全力推广的灵通无绳终端QBOX,也能够真正还原它的本来面目——作为电信全业务运营的集成终端。
钟超军,现在某省电信公司从事品牌管理研究,长期专注电信业务的设计与推广,MSN:[email protected],E-mail:[email protected],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