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阿波罗登月计划”自己说不 (之二)
作者: 王达水
全文及相关图片原见新华网 发展论坛 > 新闻热点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3599484
作者:王达水 于 2006-08-12 19:46:53.0 发表。网上支持度较高,提出异议的几乎没有。
……
……
三、登月舱的功能缺陷
1、与运载火箭的体积比较
(1)、没有在月球上的着陆功能
由于"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地球起飞时,其土星五号三级运载火箭的长度85米。比较其基本参数:"阿波罗重50吨、高25米,装在高85米的土星V运载火箭上,合成高度达110米,相当于一座36层现代化大楼的高度。飞船由3部分组成。指挥舱高3.6米,最宽处近4米,约有一辆旅行车大小;服务舱长7.3米,内装飞船主要发动机、电源、水、氧以及仪器设备;登月舱高6.9米,直径9.2米,重约16吨,分上升和下降舱段两部分。"
由于飞船三个舱体的总质量不超过50吨。因此, 我们不妨还是进行一次类比计算,看看阿波罗飞船的在月球上的着陆舱是否具有保障着陆的基本功能。
具体方法是每吨载荷的火箭体积量的比较。即是以阿波罗在地面起飞的运载火箭为依据,计算出它把阿波罗的每吨重量的载荷运送到地球轨道上所需的火箭体积大小。随之而来,对阿波罗登月舱从月球上自由落到月面速度为零这个技术标准,类比计算出每吨载荷所需减速火箭的体积。计算方案如下:
第一、理论依据(图纸与参数):
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运载火箭于发射前的姿态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29.jpg
NASA Photo ID: S69-38660 File Name: 10075229.jpg
Film Type: 4x5 Date Taken: 07/01/69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地球起飞时,其土星五号三级运载火箭的长度85米。比较其基本参数:"阿波罗重50吨、高25米,装在高85米的土星V运载火箭上,合成高度达110米,相当于一座36层现代化大楼的高度。飞船由3部分组成。指挥舱高3.6米,最宽处近4米,约有一辆旅行车大小;服务舱长7.3米,内装飞船主要发动机、电源、水、氧以及仪器设备;登月舱高6.9米,直径9.2米,重约16吨,分上升和下降舱段两部分。"(信息来源:人类首次登月 历史化做瞬间的永恒, http://it.sohu.com/20050311/n224646052.shtml, IT.SOHU.COM 2005-03-11 15:32)
第二、运载火箭的尺寸测算:
由于"指挥舱高3.6米,最宽处近4米",因此,通过对"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运载火箭于发射前的姿态"图片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测算出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二级的直径和高度值:12米、65米。第三级火箭的高度为25米,直径约8米,重约150吨。由于第三级火箭在进入地球轨道之前工作2分种,使飞船速度达到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进入地球轨道后,第三级火箭再启动工作约5分钟,使飞船达到每秒10.9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这时飞船逸出地球飞往月球。因此,第三级火箭被送入地球轨道的实际载荷最多不超过50吨。所以土星五号运载火箭实际把飞船的50吨和第三级火箭的50吨载荷送入了地球轨道。
第三、计算吨载荷进入地球轨道的体积比:
①、载荷总重:波罗重50吨,第三级火箭的高度为25米,进入地球轨道的重量50吨,合计载荷100吨。
②、土星第一、二级火箭体积与三级火箭的二分之一体积的总和是:
πRRh +πRRh3 = 3.14×6×6×65 + 3.14×4×4×25÷2 = 7347.0 + 628立方米= 7975 立方米
③、进入地球轨道的吨载荷的运载火箭体积量计算:
前三级火箭的体积÷进入地球轨道的合计载荷 = 7975 ÷ 100 = 79.75立方米/吨
第四、鹰舱从月球轨道起航登陆月球时,其载荷所必须的减速火箭体积量:
16(地球吨)÷6(月球引力系数)×79.75 立方米/吨÷6(轨道高度系数)= 35.44立方米
第五、 由于鹰舱下段是八方体,结合技术图纸,那么,鹰舱下段着陆火箭的体积,实际上等于4米宽2米高的四方体的体积,减去4个2米高1米宽的等边三角体的体积:
4×4×2-1×1×2÷2×4 = 28立方米
第六:结论
显然,由于鹰舱下段的总体体积仅仅只有28立方米,显然无法保证35.44立方米的着陆火箭及其燃料的整体体积之最单一、最基本的技术要求。
(2)、没有在月球上的起飞功能
"鹰舱"上没有起飞火箭的存在空间
登月舱上段与其下段安装前的图片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02.jpg
NASA Photo ID: S69-19644 File Name: 10075202.jpg
Film Type: 120mm Date Taken: 01/04/69
Title: Lunar Module 5 ascent stage in Final Assembly area on overhead hoist
Description:
Lunar Module 5 ascent stage in Final Assembly area on overhead hoist being
moved to dolly for roll-out inspection. LM-5 will be flown on the Apollo 11
lunar landing mission.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通过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上段与其下段安装前的图片公开信息,一方面,人们不难发现,这大约3米宽、纵断面直径约2米的登月舱上段结构,除了宇航员和基本设备(包括代上月球的所有设备,特别是摄影机、脚架、科学探测仪器等等)必须占用的空间外,如此体积般大小的着陆舱还有多少空间来安装那个具有1.6吨推力的上升火箭发动机,进而以下降舱段作发射台而发射起飞?同时,还会有多少空间来储藏必需的燃料?尽管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哪怕所需燃料比地球上要少六倍之多。
从月球上点火起飞的艺术描写图片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186.jpg
NASA Photo ID: S69-39335 File Name: 10075186.jpg
Film Type: 4x5 Date Taken: 07/11/69
Title: Artists concept of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launched from moon
Description:
Rocketdyne artists concept depicting the firing of the ascent engine as
the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is launch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The descent stage serves as a launch base and remains on the
lunar surface.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DRAWINGS
GRAPHIC ARTS
LAUNCHING
LUNAR EXPLORATION
LUNAR LANDING SITES
LUNAR MODULE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LUNAR SURFACE
SPACECRAFT LANDING
VISUAL AIDS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地球起飞时,其土星五号三级运载火箭的长度85米。比较其基本参数:"阿波罗重50吨、高25米,装在高85米的土星V运载火箭上,合成高度达110米,相当于一座36层现代化大楼的高度。飞船由3部分组成。指挥舱高3.6米,最宽处近4米,约有一辆旅行车大小;服务舱长7.3米,内装飞船主要发动机、电源、水、氧以及仪器设备;登月舱高6.9米,直径9.2米,重约16吨,分上升和下降舱段两部分。"参考登月舱的体积与重量,假定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上段部分的质量为6吨,因此,通过比较计算,可以判定鹰舱在月球上没有起飞的能力:
由于土星运载火箭推送吨载荷进入地球轨道的体积比是79.75吨/立方米。
可是,从NASA公布的登月舱在月面的图片(NASA Photo ID: AS11-40-5863,File Name: 10075260.jpg,见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60.htm ),奥尔得林( Aldrin )从鹰舱的舱门里倒爬着出来,他的身宽(600毫米),几乎就是鹰舱上段宽度的三分之一。据此,舱门的净空宽度大约是800毫米,高度大约是700毫米。因此,鹰舱上段的横断面最大直径大约是2米,内部深度最多只有3米。因此,鹰舱体内的最大容积是: πRRh = 3.14×1米×1米×3米= 9.42 立方米。
假定鹰舱上段在地球起飞时重6吨,那么,它在月球上的重量则是1吨。
因此,鹰舱上段从月球表面起飞奔向月球空间轨道时,其载荷所必须的起飞火箭体积量:
79.75立方米/吨÷6(轨道高度系数)= 13.29立方米
可是,通过登月舱上段与其下段安装前的图片(ID: S69-19644)、鹰舱上段的装配结构图(如后)、鹰舱外观设计图(如后),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9.42立方米的鹰舱上段,远远没有达到13.29立方米的起飞火箭体积的基本要求,并且鹰舱上段中还包含着宇航员存在的空间和飞船运行与控制设备的必须空间。显而易见,鹰舱上段并不保证有在月面起飞火箭及燃料的整体体积之必须,进而绝对没有在月球上起飞的能力。
鹰舱上段的装配结构图(信息来源NASA官方网站)
鹰舱外观设计图(信息来源NASA官方网站)
2、鹰舱内只有火箭没有燃料
(1)、饥饿的雄鹰
雄鹰属鸟,个大、食荤,善高空飞翔,具强烈进攻性。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飞船,名叫"鹰舱",显然具有雄鹰展翅之意。当然,那是到月球上去展翅与揽食的。
众所周知,雄鹰无论怎么雄,一旦饥肠辘辘,它也将是 欲立不起,欲行不了,欲飞不得,欲鸣无声,欲哭无泪。
同理,阿波罗登月计划那艏"雄鹰",也必须吃饱喝足才能展示其高超技能。
阿波罗登月舱,究竟能否吃饱喝足呢?答案显然必须经过测算才显得有依有据。
第一,据NASA公布的登月舱的基本参数,"鹰舱"的地面起飞重量16吨,高度7米,最大宽度4米。
从NASA公布的登月舱在月面的图片(NASA Photo ID: AS11-40-5868),奥尔得林( Aldrin )从鹰舱的脚梯上下来,他的身高,几乎就是鹰舱下段的高度。因此,鹰舱下段的高度大约是2米。
由于鹰舱下段是八方体,结合技术图纸,那么,鹰舱下段着陆火箭的体积,实际上等于4米宽2米高的四方体的体积,减去4个2米高1米宽的等边三角体的体积。
因此,鹰舱下段的最大容积是:4×4×2-1×1×2÷2×4 = 24立方米
第二,由于NASA公布的登月舱在支架收缩时的舱体情况图片(NASA Photo ID: S69-32396 ,File Name: 10075203.jpg 见: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03.jpg),
显然,火箭喷口的最大直径是箱体宽度的一半(大约2米),高度约0.8米。由于火箭的喷口高度与火箭的尾喷管的高度比例大约为一比四(1:4)。同时,火箭的保温层厚度不妨按0.5米计算。因此,火箭的直径是 0.5米×2 + 2米 = 3米
因此,着陆火箭的体积是:
πRRh = 3.14×1.5米×1.5米×(0.8米×4 + 0.5)= 26.14 立方米。
支架收缩时的舱体情况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03.jpg
NASA Photo ID: S69-32396 File Name: 10075203.jpg
显然,鹰舱的下段部分,在仅仅是安装了着陆火箭之后,就已经超越了所拥有的最大容积,因此,已经没有空间来存储着陆所需的燃料。或者是装了燃料则装不了着陆必须的减速火箭。二者只能安装其一,别无选择。进一步地,更没有半点空间来搭载任何货物。
因此,"鹰舱"这只雄鹰,只能是一只饥荒难忍的无力之鸟,他还没起飞就已寸步难行,他还能往哪里着陆?显而易见,当他被迫抛上在空中之际,无论他想往哪里着陆,那一定都是个摔地粉身碎骨的下场。
进一步地,我们不妨与肯尼迪航天中心官方网站公开的,关于鹰舱下段结构的技术图纸,以资证明其骗局的根本。
鹰舱下段基本结构技术图
通过这张图纸,人们不难看出,鹰舱下段是个八边形,NASA公布的它的最大宽度是4米。结合"支架收缩时的舱体情况"那张图纸(ID: S69-32396,File Name: 10075203.jpg),由于火箭喷口的最大直径是箱体宽度的一半(大约2米),高度约0.8米,因此不难看出问题有三:第一,着陆火箭的喷口直径大约2米,可是,鹰舱体内火箭在技术图纸中的直径竟然比火箭喷口小。第二,着陆火箭的高度约0.8米,而 "火箭的直径一般与它的喷口直径相当,高度比例一般为1:6 (煤油燃料),或者是1:4(固体燃料)",如果按照1:4的比例计算的话,那么其高度值也应该有3.2米,显然超越了鹰舱下段的最大高度值2米。可是,鹰舱下段基本结构技术图反映出来的火箭高度,仅仅只有约1.5米高。第三,既然舱体内设计有四个燃料罐, 由于鹰舱起飞火箭按照喷口比例为同等大小,因而应该有2米的直径,那么,横向余下的尺寸也就最多还有两米,考虑到隔离板及安装间隔所需空间,那么,每个燃料罐的直径大约也就800毫米,高度1500毫米。因此,每个燃料罐的体积大约是:πRRh = 3.14×0.4米×0.4米×1.5米 = 0.76立方米。
四个罐的总体体积是:4×0.76 = 3.04 立方米。
同时,鹰在月球上着陆的减速制动作业所需燃料,还必须包括飞船绕月轨道飞行时以每秒12.2公里的径向速度开始减速至零所必须配备的减速火箭的燃料。
显然,即使存在这3.04 立方米的燃料,它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把鹰舱以零速度降落到月球上。因为,"鹰"着陆舱在月球上还有2.67吨重,是从20.4公里高的月空往月球上降落的,其自由落体到月面的速度应该是260.77米/秒,即是 938.77 公里/小时,几乎是波音737客机在万米高空的巡航速度。
关于阿波罗登月飞船着舱的燃料,笔者目前还没有查询到准确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是可是否定的,那绝对不是液氢、液氧。因为,"液氢"需要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的低温保存,"液氧"需要零下183摄氏度以下的低温保存。而飞船要经历那么遥远的旅行路程,进而以液氢和液氧作为火箭的燃料,显然是不实际的。
通过网络查询的一个参考资料:"液氧",仅仅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就需要1311千公斤。(资料来源:《阿波罗11号登月记》http://sshtm.ssreader.com/html/pages/showbook.asp?ssid=10099442)(注:1311千公斤,相当于载重量60吨的铁路油罐车22节)。可见,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第一级的燃料总量是巨大的。
通过网络查询的另一个参考资料: "1969年7月16日,起飞前4小时,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巴斯·奥尔德林和麦克·科林斯在吃发射前的最后一餐。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在发射台上,土星5型火箭却出现了燃料泄漏,技术人员正在紧急排除故障。当时火箭装有100万加仑液氢燃料,此时一个火星就会摧毁火箭和所有工作人员。"(注:1加仑 = 4.546升, 100万加仑 = 4546000升 = 4546千升)
也即,运载火箭把每吨载荷送上地球轨道所需的燃料体积是:(1000+4546)÷100 = 55.46 立方米/吨
同理,登月飞船之鹰把每吨载荷从月球轨道上平稳降落到月面所需的燃料体积是:55.46 ÷ 6 = 9.25立方米/吨
因此,通过比较NASA公开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资料图片,我们可以判定:阿波罗飞船的"鹰"登月舱,不具有在月球上着陆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一是结构上不能保证火箭的存在,二是燃料上不能确保着陆之必须。
通过对上述图片和技术图纸的对比分析,显然,最大宽大只有4米、高度为2米的八方形鹰舱下段,其非常有限的容积(绝对小于28立方米),要么只能安装上着陆火箭,要么只能装载着陆的燃料,无论如何都不能满足登月的必须。
可见,NASA公开的关于阿波罗登月飞船的图片资料,以及鹰舱实物和那些所谓的登月图片,都是掩人耳目的"作品"。
(2)、空虚的大鸟
鉴于我们已经对鹰舱下段的储存燃料的空间进行了上述技术分析,同理,现在对鹰舱上段储存燃料的空间进行技术分析。
据NASA公布的登月舱的基本参数,"鹰舱"的地面起飞重量16吨,高度7米,最大宽度4米。
第一,从NASA公布的登月舱在月面的图片(NASA Photo ID: AS11-40-5863,File Name: 10075260.jpg,见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60.htm ),奥尔得林( Aldrin )从鹰舱的舱门里倒爬着出来,他的身宽(600毫米),几乎就是鹰舱上段宽度的三分之一。据此,舱门的净空宽度大约是800毫米,高度大约是700毫米。因此,鹰舱上段的横断面最大直径大约是2米,内部深度最多只有3米。
因此,鹰舱体内的最大容积是: πRRh = 3.14×1米×1米×3米= 9.42 立方米。
第二,从NASA公布的登月舱在月面的图片(NASA Photo ID: S69-19644,File Name: 10075202.jpg,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02.jpg),登月舱上段与其下段安装前的图片,参照舱门的净空宽度大约是800毫米这个数据,可以知道,起飞火箭的喷口最大直径大约是500毫米,高度大约是300毫米。
登月舱上段与其下段安装前的图片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02.jpg
NASA Photo ID: S69-19644 File Name: 10075202.jpg
结合"火箭的直径一般与它的喷口直径相当,高度比例一般为1:6 (煤油燃料),或者是1:4(固体燃料)。"基本关系式,就按1:4计算,那么,可知起飞火箭的高度是1200毫米。假定火箭的保温层厚度是500毫米,因此,起飞火箭的体积是:
πRRh = 3.14×(0.5+0.5)米×(0.5+0.5)米×(0.3×4 +0.5)米 = 5.38立方米。
不妨再比较两张关于鹰舱上段的图片,以进一步确定它的基本尺寸:
这是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博物馆展出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鹰"号登月舱。它于1969年7月16日发射,7月24日从月球返回地球。新华社发
这是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博物馆内展出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鹰"号登月舱---侧面
第三,登月舱进行登月作业程序后,宇航员将登月舱上段的空间里工作和生活大约21小时,因此,就算包括了固定安装好的设备空间在内,这个生活和工作舱的容积最少也得:2米×2米×1.5米 = 6立方米。
可见,起飞火箭和乘员的占用空间就已经是11.38立方米,远远超出了初步上述计算出来的鹰舱容积值: 9.42立方米。可见,仅仅是把起飞火箭和人员在舱内安排好,就已经是困难重重的问题,哪里还有什么一点半点空间来为鹰准备燃料哟。因此,鹰舱上段也是一个没有燃料的空腔。他必然无法起飞,无法腾空、无法回家。
另一方面,结合吨载荷的燃料比较参数,登月飞船之鹰把每吨载荷从月面送上月球轨道所需的燃料体积至少是:55.46 ÷ 6 = 9.25立方米/吨。因此,仅仅只有9.42立方米的鹰舱上段,是没有能力储备足够的燃料进而保证从月面上起飞的。
显然,一只没有食物的雄鹰,尽管样子前卫与特酷,但那也仅仅是装装样子的事情,对付那些盲目认同与崇拜者,是可以起到极大威慑作用的。但是,对于冷静思维者,对于洞察力敏锐者,那显然是艇徒劳的。
可见,阿波罗之鹰,无疑是NASA特技表演艺术的杰作,并且已经辉煌了整整37年。但是,将来的命运如何,看来是凶多吉少。因为破绽百出的计划,已经被彻底地揭露暴光。
第四,来源肯尼迪空间中心库(装备系列http://www-lib.ksc.nasa.gov/lib/presskits.html)公布的关于鹰舱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如后),尽管舱内有火箭及其安装情况的示意,但是,这个火箭显然是没有隔热层。不仅如此,它反映出来的起飞火箭的直径和高度尺寸,恰好与登月舱上段与其下段安装前的图片(NASA Photo ID: S69-19644File Name: 10075202.jpg)所揭示的喷口的尺寸不那么协调。第一,火箭的喷口仅仅只有一个,可是,内部结构的技术剖面图所揭示的起飞火箭却是两个。第二,火箭的直径一般与它的喷口直径相当,高度比例一般为1:6 (煤油燃料),或者是1:4(固体燃料)。但是,技术图纸提供的起飞火箭高度尺寸,显然达不到技术要求。
一个没有隔热层的火箭,恰好又要在它的周边是宇航员的乘务舱,可见,哪怕是宇航员穿上了防护衣,也不足以忍耐舱内起飞火箭工作时的高温,哪怕时间也就那么几分钟。
第五,鹰舱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如后),恰好还直接反映出宇航员在其中是趴不直的,哪怕是身体的三分之二部分,在鹰舱里也趴不直。因为,技术图纸表明,窗门内侧正好是一个凹坑,其后才是火箭位置。而凹坑的尺寸与窗门大小相当。因此,就对宇航员倒趴着爬出舱外的情况进行了最直接与彻底的否定(如图AS11-40-5863)。进而否定了宇航员是不能踏上月球表面的,随之而来,也就否定了宇航员在月球上开展的所有工作。
鹰舱剖面图之一
鹰舱剖面图之二
显而易见,这两张图所揭示的鹰舱内部结构,一是表明舱地板恰好与上面那两张揭示鹰舱内部结构的剖面技术图纸相触。二是起飞火箭的发动机(尾喷管)正好位于舱内的中央(如图S69-19644所示)。瞧,那不,宇航员正座在起飞火箭的屁股上呢。
另一方面,通过舱内设备布局图,人们不难看出其中却表明没有火箭以及窗门内的那个凹坑。显然,这是结构技术图纸上典型的矛盾与破绽。
3 、技术图纸上暴露的破绽
鹰的内部技术结构图表明有起飞火箭,可是,鹰的剖面图、鹰的操作台结构图均表明舱内没有起飞火箭。三种图纸的不协调性和矛盾性,充分地体现在舱内有否火箭、火箭后盖的高度位置、舱门内侧的凹坑等方面。显然,三种图纸充分表明鹰在结构上非但不协调,而且矛盾重重。是阿波罗自己说不的最好例证。
四、登月舱结构上的严重错误
澄月舱在结构上具有许多显然的低级错误,但37年来却让我们几乎所有的人出乎意料,以至无人全方位并深刻地对其进行质疑。
1、结构不对称
从美国国家航天局官方网站公布的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图片,直接告诉人们的信息是:这个登月舱的样子奇怪,不仅不对称,而且是方形,还有棱角。
他们的设计理由"正如一位设计者所说的那样,登月舱可以被任意设计成各种形状。它不一定是流线型的,它有可能是方形、有棱角的。物体能够在意想不到的角度伸出。为解决地球厚厚的大气层的压力和张力问题而习惯于设计流线型宇宙飞船的设计者和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这个新的指导原则非常适用于外层空间不涉及空气动力学的环境,因此被称为"功能不对称现象",根据该原则设计出来的阿波罗登月仓虽然模样古怪,但性能良好。"(信息来源:2003年09月21日13:51 新浪科技,http://news.sina.com.cn/w/2003-09-21/13511785645.shtml)
这个设计理由经设计师这么一说,表面上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深入分析一下,却发现谬误重重。如果"外层空间不涉及空气动力学的环境"是飞船设计的唯一技术条件的话,那么,"鹰舱"的这个设计不可非议。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一个重要技术条件是飞船的空间运行,是以火箭推动的。因此,这就要求飞船必须是结构上基本对称,特别是质量分布上要尽量地对称,以至火箭推动过程中不仅要确保运行轨迹的正确可靠,还要实现能耗尽可能少的原则。然而,就是这人人皆知的常识,阿波罗登月舱的设计者却非要故意违背,显然指导思想上是要欲盖弥彰,但实际的操作上却破绽百出,这是阿波罗登月计划上又一个天大的笑话。
鹰舱结构示意图,来源于肯尼迪空间中心库(装备系列):
http://www-lib.ksc.nasa.gov/lib/presskits.html
另一方面,方形的着陆舱,意味着同等表面积的情况下,它的容积比圆柱形和球形的容积都要小,因而从容积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设计不是最科学和最经济的,尤其是在太空远距离运行的实际中,更显得不先进。
再一方面,有棱角的着陆舱,意味着机械加工难度增大。而棱角部位,往往是机械疲劳最容易发生的地方。因此,壳体的整体强度不均衡,并在棱角部位表现突出。这是每一个机械设计师都知道的常识问题。可见,有棱角的着陆舱在登陆月球的撞击瞬间,如果发生倾覆或者是侧面直接着陆的话(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首次登月之际),意味着人类的第一次登月活动,在一踏上月球之际就是游戏的结束(一是破损、二是不可动弹)。可见,这个有棱角的着陆舱,显然不是机械设计师的作品,而是电影导演的艺术类超前意识指导下的故弄玄虚之作。因此,必然破绽百出。遗憾的是,如此低级错误的作品,竟然让全世界上当受骗。尤其是让航空航天工业一致处于领先地位的前苏联,竟然也如此迷惑,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美国电影大片的国际超一流水平的空前发挥。只是这曾经的辉煌在熄灭之际,是会令主持者很难堪的。当然,他们或许早就准备好了一千万个理由。
a) 一个窗门的出口
通过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博物馆展出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鹰"号登月舱的两张图片,人们不难看出,"鹰"号登月舱于月球上着陆后,仅仅只有一个出口(窗),这是没有安全风险意识下的设计作品,更不是为顺利实现成功登月而设计的作品,是绝对不会出自随便哪个航天机械设计师之手的,哪怕是在技术上最初级的设计师,也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因为汽车也至少有两个门,甚至一些大客车还特别设计有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门。
b) 多余的门外之门
从图片第一个出舱的阿姆斯特朗从着陆舱里出来的图片(编号:10075260),也就是他从者陆舱里退着爬出来的那张图片,以及他即将踏上月球之际的图片(编号:10075261),人们不难看出,舱门外两侧的风档是多余的结构,因为在地球空间飞行时用不着它,在月球空间飞行与降落时更不需要它。因此,多余的载荷意味着多余的能量消耗和空间占用,这多余的能耗部分,对于那个作远距离太空之旅之所需的确是一个不小的、不可不考虑的数量,因而在设计原则上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那是结构设计上的又一个低级错误,看来应该是来自非航天机械设计师为在视角上故意"摆酷"所导致的低级错误。可是,这奇怪造型的鹰舱,其摆酷的直接效果,就是把它的正面做得象个有鼻子有眼、有觜巴有耳朵的,张牙舞爪凶猛无比的怪兽(一只庞大的毒蜘蛛)。显然,造型如何怪异,并不能增强它基本的功能,反而是适得其反。
这种多余载荷的设计,在登月舱的另一面还有重复的出现,见后面的图片 10075269 号。
c) 抛物线天线无法折叠
从美国国家航空在宇航博物馆展出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鹰"号登月舱的上述两张图片,人们不难看出,"鹰"号登月舱上的抛物线天线,在飞船上不具有折叠收藏的空间,这是不符合远程航空运行的设计准则的错误设计。
d) 着陆舱体上没有减速火箭的空间位置
打开的底仓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185.jpg
NASA Photo ID: S69-38662 File Name: 10075185.jpg
Film Type: 4x5 Date Taken: 07/11/69
Title: Artists concept of Apollo 11 Astronaut Neil Armstrong on the moon
Description:
A Grumman Aircraft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artists concept depicting
mankinds first walk on another celestianl body. Here, Astronaut Neil
Armstrong, Apollo 11 commander, is making his first step onto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In the background is the Earth, some 240,000 miles away.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ASTRONAUTS
DRAWINGS
GRAPHIC ARTS
LUNAR LANDING SITES
LUNAR MODULE
LUNAR SURFACE
SPACECRAFT LANDING
VISUAL AIDS
尽管"10075185"图片是艺术家对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舱着陆月球后的描述,但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它直接反映出登月舱的基本结构,否则将是不可能得到NASA官方网站的认可的。然而,通过这张写真图画,人们不难看出,着陆舱的下面一段是一个容器,而且,这个容器的位置正好与飞船着陆舱火箭的位置非常地接近,甚至是占用了减速火箭及其燃料的位置。此时,人们要问:这个底部只有约2米高的登陆舱,其登陆减速火箭的燃烧室应该安置在何处,火箭的燃料应该储藏在何处?容器中的物品将如何回避火箭工作时的高温?没有这些基本结构作为运行保障的着陆舱,将如何安全顺利着陆?
登陆舱与宇航员在月球上的图片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70.jpg
NASA Photo ID: AS11-40-5931 File Name: 10075270.jpg
Film Type: 70mm Date Taken: 07/20/69
Title: Astronaut Edwin Aldrin prepares to deploy EASEP on surface of moon
Description:
Astronaut Edwin E. Aldrin Jr., lunar module pilot, prepares to deploy the
Early Apollo Scientific Experiments Package (EASEP)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during the Apollo 11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Astronaut Neil A.
Armstrong, commander, took this photograph with a 70mm lunar surface
camera. In the foreground is the Apollo 11 35mm stereo close-up camera.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ASTRONAUTS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LUNAR MODULE
LUNAR PHOTOGRAPHY
LUNAR SURFACE
PHOTOGRAPHY
SPACEBORNE EXPERIMENTS
另一方面,由于"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如果以阿姆斯特朗的身高1.8米作为参照的话,人们不难看出,整个着陆舱的底部的减速火箭部分,也仅仅只有不到2米高。对此,我们不妨粗略地计算计算着陆舱底部的减速火箭部分的空间容积吧:
另一方面,由于"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如果以阿姆斯特朗的身高1.8米作为参照的话,人们不难看出,整个着陆舱的底部的减速火箭部分,也仅仅只有不到2米高。对此,我们不妨粗略地计算计算着陆舱底部减速火箭部分的空间容积吧。
由于着陆舱的底部的最大宽度是4.3米,高度2米,那么着陆舱的容积大约是:4米×4米×2米 = 32立方米 。显然,当除去减速火箭所占的空间、容纳火箭燃料的空间、让四个支架收缩的动力设备占用的空间,隔热材料的空间,能够有 10 立方米的燃料就已经不错了。然而,这仅有的10立方米燃料,能够确保地面起飞时重14.7吨的着陆舱平稳地降落到月球表面吗?只要知道火箭的喷口速度,就可以知道这10立方米燃料的工作能力。笔者认为,那是不可能实现着陆舱在月球上着陆的。因为,物体从月球20.4公里的高空以自由落体运动坠落到月球表面的速度是:
V = (2gh/6)**(1/2) =(2×10×20400米÷6)**(1/2)= 260.77米/秒 = 938.77公里/小时
可见,也就是大约相当于波因737型飞机在万米高空的巡航速度。
而着陆舱自由落体到月表的动量是:P = mv = 14700千克÷6×260.77米/秒= 638886.5千克米/秒。
因此,无须精确的计算,实际上,人们通过编号10075270的图片,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着陆舱下段的整个结构空间,只要装载着陆燃料的话,那么就不具有安装登陆月球时所需减速火箭的基本空间位置。 因为舱体仅仅2米高,而舱体下的火箭喷口的直径就有一米,高度就有0.5米,只要比较一下运载火箭的喷口尺寸和它的火箭燃烧室的尺寸,就可以知道这2米高的着陆舱下段,是不足以完成登月使命的。
6、四个支架的着陆风险
从NASA公布的登月飞船着陆舱的四个支架分布情况分析,那是一个典型的非航天工业设计师的作品。因为:
支架收缩时的舱体情况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03.jpg
NASA Photo ID: S69-32396 File Name: 10075203.jpg
Film Type: 4x5 Date Taken: 04/04/69
Title: Lunar Module 5 ascent stage being moved for mating with adapter
Description:
Interior view of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s (KSC) Manned Spacecraft
Operations Building showing Lunar Module 5 being moved from workstand for
mating with its Spacecraft Lunar Module Adapter (SLA). LM-5 is scheduled to
be flown on the Apollo 11 lunar landing mission.
Subject terms:
ADAPTER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APOLLO SPACECRAFT
ASSEMBLY
FACILITIES
FLORIDA
一是经不起减速火箭工作时发射出的高温喷射物的考验,因为支架的底部是裸露的,哪怕在张开状态时,显然也不具有保温的功效。一旦受热变形,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在着陆之际,当支架的受力方位恰好没有处在与月球的接触面之际(这样风险的出现几率是很大的,比如,降落在斜面上,一只脚 恰好降落在一块石头上等等。),因此,这很容易导致着陆失败,且无法自救与他人援救,进而前功尽弃。可见,这是鹰舱在设计上犯的又一个典型的低级错误。
三是四个支架及圆形脚掌,不足以承受着陆的撞击力量,进而难以确保着陆成功。因为结构上已经表明,它的缓冲功能,远不如飞机起落架的缓冲功能。
7、 5米高的小平台没有5米高
据网络信息介绍:"人类的两位使者,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及其同伴奥德林要进入登月舱,开始驾驶登月舱进行登月下降。另一名航天员则驾驶指挥舱继续绕月球轨道飞行,在进行科学考察的同时,和登月舱的同事保持通讯联系,一旦登月活动发生意外或危险,负责救援。好在一切顺利,登月舱在月球的静海着陆。指令长阿姆斯特朗首先爬出舱门,站在5米高的小平台上,面对这陌生、荒凉和神秘的月球,举目四望片刻。不知他此时此刻怀着怎样的心情,他先伸出左脚,一步一步地爬下扶梯。"(信息来源:人类首次登月 历史化做瞬间的永恒, http://it.sohu.com/20050311/n224646052.shtml, IT.SOHU.COM 2005-03-11 15:32 )
可是,根据本文开篇部分引用NASA的第一张图片资料(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61.jpg NASA Photo ID: AS11-40-5868。File Name: 10075261.jpg ),以及下面这张图片(编号:10075270),人们不难发现,从登月舱上第一个下来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所乘的那艏探月飞船着陆舱上的所谓小平台,距离月球表面显然没有5米高,而整个登陆舱的最大高度也大约才7米。由于"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如果以阿姆斯特朗的身高1.8米作为参照的话,那个小平台距离月表也仅仅只大约3.5米高左右。可见,要么是文字作者把数据搞错了,要么是NASA提供的资料数据本身就是错误的。究竟是谁的错?还有哪些不该错的错?
五、登月图片不能完备地证明是登月活动
1、 登月舱的舱底月表土壤无痕
从NASA公布的着陆图片(编号:10075261、10075269、10075272)不难看出,登月舱的舱底月表土壤没有减速火箭喷射的痕迹,也没有登月舱的支架撞击的痕迹,这是一个极大的矛盾。因为,一方面,要么是着陆时减速火箭的工作状态,在火箭于舱体着陆的瞬间熄灭,但此时必然有支架与月表的撞击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么是火箭于舱体着陆的瞬间不熄灭,导致零速度的着陆情况,但是,此时必然会有火箭在月表产生火焰喷射痕迹的情况发生。
可是,火箭喷射的痕迹和舱底支架撞击的痕迹在月表上都没有发生。不仅如此,就连支架都没有半点被火焰烧烤的痕迹,人们不妨看看阿姆斯特朗从鹰舱的脚梯上一步步慢慢地下来那张图片吧(登月人员出舱之际的图片,NASA Photo ID: AS11-40-5863,File Name: 10075260.jpg),那脚梯的每一个部位可都是闪亮闪亮的哟。这是在利用火箭减速技术来凳月吗?可是,厨房做饭的液化器灶具,在使用后都难免不留下那么一点点痕迹呀。
再有,通过"支架收缩时的舱体情况"那张图片(NASA Photo ID: S69-32396,File Name: 10075203.jpg),鹰舱下段的底部结构明显地不具有顺势疏导热流的形状,反而恰恰是聚合热量的形状,因为地步是平的,而且火箭喷口的根部是内陷的(凹的)。显然,是技术上典型的低级错误。这样的产品即使上了月球,那么,它在着陆的时候,一定会被来自着陆舱火箭的燃烧与喷射,进而把鹰舱自己焚毁。
关于月球上带回的岩石和土壤问题的鉴别,"美国在历次登月中带回了总计上吨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而且最重要的是--全球有几十个国家得到了这种标本,这些国家中包括苏联和中国,(中国曾经得到过卡特总统访华时赠送的月球岩石标本)。"至于那些月球土壤与岩石,人们总是要在它是月球的基础上来认识与鉴定的话,画地为牢或许又得一种新解。其实,这类鉴定美国早有答案:与地球土壤或岩石基本类似。带回的土壤和岩石,特别不存在生物入侵的危害。
实际上,其他人都没有去过月球,偏信偏言,在所难免。
本质上说,那些土壤与登陆舱上的火箭存在与否没有关系。当着陆的火箭与起飞的火箭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其它一切显然免谈。这是常识。
2、实验室图片与登月图片的比较
NASA公布的阿波罗11号太空飞船的实验室图片,与登月的图片环境特别一致,如果把它有意剪接并与某个月球背景进行组合的话,以假乱真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如果把下面这两张图片与NASA公布的登月图片进行比较,人们就不难发现这个破绽。因此,鹰舱在月球上着陆的那些所谓的写实图片,一经比较,实际上恰好就反证了是在地面摄影棚里的作品之结果。
展开试验仪器的训练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12.jpg
NASA Photo ID: S69-32241 File Name: 10075212.jpg
Film Type: 35mm Date Taken: 04/22/69
Title: Apollo 11 crewmembers participates in simulation of moons surface
Description:
Astronaut Neil A. Armstrong, wearing an Extravehicular Mobility Unit,
participates in a simulation of deploying and using lunar tools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during a training exercise in bldg 9 on April 22, 1969.
Armstrong is the commander of the Apollo 11 lunar landing mission. In the
background is a Lunar Module mockup (32240); Astronaut Edwin Aldrin,
Apollo 11 lunar module pilot, simulates deplying the Passive Seismic
Experiment Package during trainin exercise in bldg 9 (32241); Armstrong is
standing beside Lunar Module mock-up, holding sample bags during training
exercise (32242); Aldrin and Armstrong during lunar surface training
exercise. Aldrin (on left) uses a scoop to pick up a sample. Armstrong
holds bag to receive sample. In the background is a Lunar Module mock-up.
Both men are wearing the EMU (32244).
两人取土模拟试验,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13.jpg
NASA Photo ID: S69-32245 File Name: 10075213.jpg
Film Type: 35mm Date Taken: 04/22/69
Title: Apollo 11 crewmembers participates in simulation of moons surface
Description:
Two members of the Apollo 11 lunar landing mission participate in a
simulation of deploying and using lunar tools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during a training exercise in bldg 9 on April 22, 1969. Astronaut Edwin E.
Aldrin Jr. (on left), lunar module pilot, uses scoop and tongs to pick up
sample. Astronaut Neil A. Armstrong, Apollo 11 commander, holds bag to
receive sample. In the background is a Lunar Module mockup. Both men are
wearing Extravehicular Mobility Units (EMU).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ASTRONAUT TRAINING
ASTRONAUTS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EXTRAVEHICULAR MOBILITY UNITS
FACILITIES
LUNAR MODULE
LUNAR SURFACE
MOCK-UP
SAMPLES
SIMULATION
TOOLS
舱仪人三位一体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72.jpg
NASA Photo ID: AS11-40-5948 File Name: 10075272.jpg
Film Type: 70mm Date Taken: 07/20/69
Title: Astronaut Edwin Aldrin after deployment of EASEP on surface of moon
Description:
Astronaut Edwin E. Aldrin Jr., lunar module pilot, is photographed during
the Apollo 11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on the Moon. He has just deployed the
Early Apollo Scientific Experiments Package (EASEP). In the foreground is
the Passive Seismic Experiment Package (PSEP); beyond it is the Laser
Ranging RetroReflector (LR-3); in the center background is the United
States flag; in the left background is the black and white lunar surface
television camera; in the far right background is the Lunar Module.
Astronaut Neil A. Armstrong, commander, took this photograph with a 70mm
lunar surface camera.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ASTRONAUTS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LASER RANGE FINDERS
LUNAR MODULE
LUNAR PHOTOGRAPHY
LUNAR SURFACE
PHOTOGRAPHIC EQUIPMENT
PHOTOGRAPHY
SEISMOGRAPHS
SPACEBORNE EXPERIMENTS
再举个例:读者不妨自己来判断,下面这几张图片,哪张是在月球上拍摄的?
一、AS11-40-5875-月球上国旗飘扬
二、aldrinswc_apollo11---01
三、aldrinswc_apollo11---02
四、aldrinswc_apollo11,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公布的原版图片,上面两张小的是从此图减接的。
地址是:http://apod.gsfc.nasa.gov/apod/ap030920.html
Apollo 11: Catching Some Sun
Credit: Apollo 11, NASA (Image scanned by Kipp Teague)
Explanation: Bright sunlight glints and long dark shadows dramatize this image of the lunar surface taken by Apollo 11 astronaut Neil Armstrong, the first to walk on the Moon. Pictured is the missions lunar module, the Eagle, and spacesuited lunar module pilot Buzz Aldrin unfurling a long sheet of foil also known as the Solar Wind Collector. Exposed facing the Sun, the foil trapped atoms streaming outward in the solar wind, ultimately catching a sample of material from the Sun itself. Along with moon rocks and lunar soil samples, the solar wind collector was returned for analysis in earthbound laboratories.
Tomorrows picture: Eagle Nest
3、支架的掌部无压陷
通过NASA公布的登陆图片(编号:10075268、10075266),人们不难看出,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的支撑架的脚掌对于月面几乎没有产生压痕,这与人在月球上产生的脚印压痕矛盾。
因为,来自登月宇航员的感觉是: "你的脚踩在大约1英寸厚的月球尘埃上,感觉非常松软。感觉难以言表,真是太美妙了。月球表面非常平整,做各种动作都很容易,我们可以看到月平线。因为没有空气和雾霭等物体的阻碍,视野非常清楚。"(信息来源:http://www.mmkey.com/article/2006-7-15/7663-1.htm)。
支架之腿无痕迹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68.jpg
NASA Photo ID: AS11-40-5917 File Name: 10075268.jpg
Film Type: 70mm Date Taken: 07/20/69
Title: View of footpad of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 it rested on lunar surface
Description:
A close-up view of a footpad of the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 it res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The stick-like protruding object is a lunar
surface sensing probe. This photograph was take with a 70mm lunar surface
camera during the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of Astronauts Neil Armstrong and
Edwin Aldrin on July 20, 1969.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LUNAR MODULE
LUNAR PHOTOGRAPHY
LUNAR PROBES
LUNAR SURFACE
PHOTOGRAPHY
SPACECRAFT CONFIGURATIONS
STRUTS
一位宇航员与着陆舱的一个支架腿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66.jpg
NASA Photo ID: AS11-40-5902 File Name: 10075266.jpg
Film Type: 70mm Date Taken: 07/20/69
Title: Astronaut Edwin Aldrin walks on lunar surface near leg of Lunar Module
Description:
Astronaut Edwin F. Aldrin Jr., lunar module pilot, walks on the Moon near a
leg of the Lunar Module during Apollo 11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Astronaut
Neil A. Armstrong, Apollo 11 commander, took this photograph with a 70mm
lunar surface camera. The astronauts footprints are clearly visible in the
foreground.
Subject terms:
ACTIVITY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ASTRONAUTS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EXTRAVEHICULAR MOBILITY UNITS
LUNAR MODULE
LUNAR PHOTOGRAPHY
LUNAR SOIL
LUNAR SURFACE
MOON
PHOTOGRAPHY
就支撑架的脚掌对于月面产生的压痕,与人在月球上产生的脚印压痕进行技术比较计算,人们不难知道支撑架的脚掌对于月面产生压痕的深度大致应该是多少。
假如,阿姆斯特朗在地表上的质量是75公斤,他穿戴的宇航服55公斤,总重量130公斤。假如他的脚长为27厘米(cm),穿上宇航鞋的长度是30厘米,脚宽14厘米,脚的面积则是420平方分米(cm的平方)。从图片上的压痕分析,估计深度有0.5公分(cm)。
也就是说,每130公斤的地球宇航员的质量,脚下的鞋将在月球上将产生0.5公分(cm)的压痕。其压力强度大约是:130公斤÷ 一只宇航鞋的面积 = 0.3公斤/平方厘米(即: )
阿姆斯特朗参加模拟登梯训练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08.jpg
NASA Photo ID: S69-31042 File Name: 10075208.jpg
Film Type: 120mm Date Taken: 04/18/69
Title: Astronaut Neil Armstrong participates in lunar surface simulation training
Description:
Astronaut Neil A. Armstrong, wearing an Extravehicular Mobility Unit (EMU),
participates in lunar surface simulation training on April 18, 1969 in bldg
9, Manned Spacecraft Center. Armstrong is the prime crew commander of the
Apollo 11 lunar landing mission. Here, he is standing on Lunar Module
mockup foot pad preparing to ascend steps.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ASTRONAUT TRAINING
ASTRONAUTS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EXTRAVEHICULAR MOBILITY UNITS
FACILITIES
JOHNSON SPACE CENTER
LUNAR SURFACE
MOCK-UP
SIMULATION
TEXAS
TRAINING DEVICES
根据NASA公布的登陆图片(编号:10075208),可以估计出支撑架的圆盘形脚掌半径大约是35厘米(cm)。由于登月舱在地球上起飞时重14.7吨,因此在地表上的压力强度是:14700公斤除以4个支撑架的脚掌面积,大约等于0.9公斤/平方厘米 。
可见,着陆舱的支架脚掌对月球表面的压力,是地表上人的脚对地面压力的3.0倍。因此,应该在月球上留下比人的脚印深3.0倍的痕迹。可是,事情偏偏不是这样地符合科学规律的。因为,NASA公布的登陆图片(比如编号:10075208)所反映出的信息,恰恰表现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的着陆舱在月球表面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压痕,更别说陷进去。显然,这是公然的又一个重大的基础性技术破绽,一个企图妄想永远愚弄全世界的技术破绽。
不仅如此,通过NASA公布的登陆图片(编号:10075268),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在月球上连压痕都不产生的着陆舱支撑架的圆盘形脚掌,其下却恰好压住了一根对月表具有压痕的拉绳(见: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68.jpg
NASA Photo ID: AS11-40-5917,File Name: 10075268.jpg)。这真是奇怪呀,在月球上着陆的飞船舱体,恰好着陆在人类还没有到达时就已存在于月球上的一根拉绳上,这真是太绝妙了啊……
显然,那根绳索及压痕是不该出现的低级错误。而那根绳子的外表恰好又与支架掌部的外表材料一致,真是有意思的很。
谬误其实已经很显然,因为就是在月球上都还有上吨重量的着陆舱,其支架根部的脚掌,几乎都没有对月表产生压痕迹,可是,它身边的那个小物体(一节绳索?)竟然产生了几乎将自己全部压陷下去的情况,真实神力呀。尤其是这个压痕,竟然倾斜着延续到了"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的着陆舱支架根部的脚掌下面。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你曾经如何地起飞?又飞向了哪里?
……
……
~~~~~~~~~~~~~~~~~~~~~~~~~~~~~~~~~~~~~~~~~~~~~~~~~~~~~~~~~~~~~~~~~~
本文及相关图片 于2006年8月12日 19:46:53.0 张贴发表于新华网发展论坛的新闻热点栏目: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3599484 支持度较高,提出异议的几乎没有。
谢谢您的阅读, 于 2006-10-08 21:30:00.0 您是本文第 38568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页(每页回复50贴,共计回复信息109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