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阿波罗登月计划”自己说不(之一)


让“阿波罗登月计划”自己说不(之一)
王达水 著

全文及相关图片原见新华网 发展论坛 > 新闻热点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3599484
 于 2006-08-12 19:46:53.0 发表并处理 (现为修改后的第六稿)

摘 要: “阿波罗”登月飞船的运行中共有21项大程序,而美国国家航天局公布的相关信息,一是恰好提供了不能说明那21项运行程序是全部成立的情况;二是恰好说明了飞船的着陆舱在结构上存在系列低级错误,因而不具有在月球上着陆与起飞的功能;三是那些关于登月飞船于运行中的系列惊险故事,非但不能证明是登月的成功,反而暴露出是“计划”未进行的真相。
 
 关 键 词:阿波罗11号、着陆舱、指挥舱、服务舱、图片、飞行程序、登月、破绽

目 录
一、从网络上获得的关于"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的信息
1、登月计划的形成过程
2、飞船的结构及参数
(1)、飞船基本参数
(2)、飞船的基本结构
3、飞船的运行过程
4、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基本过程
5、阿波罗7次登月的基本情况
二、官方资料缺少登月航程的关键环节
1、没有公布登月舱与指挥舱进行连接与分离的完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2、没有公布登月舱着陆的完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1)、软着陆的技术方案不详
(2)、没有公布减速火箭点火后的图片信息
(3)、着陆后"鹰舱"体下月面无冲击痕
3、没有公布"鹰舱"在月面如何起飞的完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4、没有公布从月球上起飞后与指挥舱对接的确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5、没有公布两舱分离的确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6、没有公布指挥舱进入地球轨道的确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7、没有公布指挥舱从地球轨道上减速下降的确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三、登月舱的功能缺陷
1、没有在月球上的着陆功能
2、没有在月球上的起飞功能
3、起飞后没有与月球轨道上的指挥舱进行连接的功能
四、登月舱结构上的严重错误
1、结构不对称
2、一个窗门的出口
3、多余的门外之门
4、抛物线天线无法折叠
5、着陆舱体上没有减速火箭的空间位置
6、舱体上没有起飞火箭的空间位置
7、四个支架的着陆风险
8、 5米高的小平台没有5米高
五、登月图片不能完备地证明是登月活动
1、登月舱的舱底月表土壤无痕
2、支架的掌部无压陷
3、脚印不是在月球上留下的
4、月光不公?
5、爬出来的破绽
6、趴不直,出不来
7、饥饿的雄鹰
8、空虚的大鸟
9、突然冒出来的山峦
10、聚光灯的照耀
六、哲理台词与意外故事
1、哲理演讲,背颂台词的破绽
(1)、"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2)、" 祝你好运, 高斯基先生。"
2、意外故事欲盖弥彰
(1)、着月前,燃料快用完,但却平稳着陆
(2)、开门之前先放气的错误
(3)、回舱关门后加气,随即又于再开门之前放气
(4)、、弄巧成拙,圆珠笔拯救起飞的破绽
(5)、节外生枝,发现不明飞行物的破绽
(6)、对意外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超前准备
(7)、情感折磨,取消航程的返回预案之破绽
(8)、登月宇航员的不完美个人生活
(9)、电视直播不顾第一次登月的技术风险
七、人们过去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其它质疑信息
八、结论与分析
1、结论
2、分析
(1)、动机-- 美国人被逼上月球
(2)、登月计划强行终止之迷
九、感谢与感慨
1、感谢
2、感慨
(1)、我的不足
(2)、中国迎来探月工程
(3)、人类明天更美好
后语

[email protected]
二〇〇六年八月三日至八月十二日  于中国衡阳
~~~~~~~~~~~~~~~~~~~~~~~~~~~~~~~~~~~~~~~~~~~~~~~~~~~~~~~~~~~~~~~~~~~~~~~~~~

自 序

请美国人民务必不要憎恨我,著述《让"阿波罗登月计划"自己说不》一书不是我的错,因为骗局无论大小,都有被戳穿的那一天。

作者:王达水
2006-08-29 于中国衡阳

~~~~~~~~~~~~~~~~~~~~~~~~~~~~~~~~~~~~~~~~~~~~~~~~~~~~~~~~~~~~~~~~~~~~~~~~~~

前 言

人生路上,写出《让"阿波罗登月计划"自己说不》一书,实属意外。不仅因为自己不是做航空航天工作的,同时,还因为这个课题的确太大,也不是一般人的思维与知识面可以深入的,更何况自己势单力薄。
敢于碰撞这个硬骨头的动因,在于偶然从网络上浏览到"阿波罗11号登月"的一个最新解密信息--《元珠笔拯救登月飞船》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显然的技术破绽恰好刺激了我的中枢神经。同时,尤其关键的,是从网络上及时看见了登月飞船奇形怪壮的外形结构的图片。直接的感受是它违背了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动量守恒所要求飞船结构与质量的均衡分布。因此,十多年来敢于多次挑战理论物理前沿及学术权威的思维惯性力,顺其自然地推动自己收集"登月计划"的相关信息,随之开拓思路、步步展开、层层剖析。

文章于半个月内初步写好后,就及时(2006-8-12)张贴于新华网发展论坛的新闻热点栏目,获得一致好评。其中,网友瑞雪积力倡导出书,以便把这个理论固定下来,从而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点有意的参考。
一个巧合的事情是文章张贴三天后(2006-08-16),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上百个录像资料。其中,自己恰好从《新闻联播》看到登月舱在太空飞行的录像报道。随即就在网络上发了个感想:

据央视一套今晚(2006-08-16)19点《新闻联播》的国际新闻报道:美国今天解密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上百个录像资料。等会儿21点9套的"整点新闻"将重播《新闻联播》全部内容。
看见美国突然如此一次性大规模地解密这么多关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秘密,让人震惊。因为这不符合美国的一贯做法。同时,今年是"阿波罗第一次登月"后的第37周年,偏偏不是第某个十周年或五周年,也不是中国载人登月即将到来之际。
    显然,突然间解密巨大信息量的登月秘密,一定有一个什么巨大的力量从中推动了它,引爆了它,或者说是刺激了它。也许是中国嫦娥工程即将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或许是其它别的什么原因。
   
巧的是这次解密量如此巨大,在美国军事与科技领域的历史上,可能是前所未闻、前所未有。
巧的是中国的嫦娥工程一号绕月卫星已经定型并即将发射,因此,不如解密干脆。但却涉及到载人的前沿技术秘密,这是两难。然而,美国却毫不犹豫地进行了此次解密。
巧的是这个解密活动不在笔者的《让"阿波罗登月计划"自己说不》一文公开发表于网络之前,而是在其后三天。
巧的是世上有人开始直面登月飞船及登月的全过程,并且第一次公开质疑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上没有满足"着陆"的火箭,也没有满足"起飞"的火箭之际。
巧的是这或许是一场以闻对文的对抗。

面对面,这是历史的必然。
笔者认为,无论解密多少资料,其资料应该恰好能够证明登月的完备性,而不是进一步暴露破绽和谬误性。当"登月计划"层出不穷的破绽,已经通过过去那些公开的资料揭露之后,无论NASA及时跟进地解密多少资料,都是无济于事的。
《让“阿波罗登月计划”自己说不》一书已由   *****   出版社出版发行,就请广大读者分享与批评指正吧。

作者:王达水
2006-08-29 于中国衡阳

~~~~~~~~~~~~~~~~~~~~~~~~~~~~~~~~~~~~~~~~~~~~~~~~~~~~~~~~~~~~~~~~~~~~~~~~~~

                               让“阿波罗登月计划”自己说不

最近,各种媒体上共同地流行着美国第一次登月计划中的一个刚解密的惊险故事。即:
据英国《每日镜报》2006年度月24日报道,英国电视5台当天将播放解密档案《"阿波罗"11号:未曾披露的故事》,讲述这一圆珠笔拯救飞船的故事。
    根据《每日镜报》提前获取的节目解说词,"阿波罗"11号飞船飞鹰号登月舱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不慎折断一个断路器开关。如果不能修复,飞船就无法起飞。

    奥尔德林在节目中回忆说,他发现折断的断路器开关:"当飞船起飞进入倒数计阶段,我拿起一根圆珠笔──两头都没有金属,并将它插入断路器。"
    节目中还披露,美国政府以为"阿波罗"11号飞船飞鹰登月舱顺利返回的希望渺茫,命令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一旦灾难即将降临,就切断与宇航员的联系,以免让全世界看到美国宇航员遇难情景。
    此外,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已经准备好演讲,宣布"阿波罗"11号飞船飞鹰号登月舱宇航员遇难消息。
节目中说,美国当时急切地希望抢在苏联之前把人送上月球,因此在准备不足情况下,于1969年实施登月计划。(消息来自新华每日电讯,2006-07-25七版,见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6-07/25/content_4875836.htm

"阿波罗"11号的解密信息,通过英国《每日镜报》2006年7月24日来报道,言下之意不外乎是要进一步说明登月成功的事实与技术的先进性,或许其中还包含着其它的政治性。因为,此时公布这进一步的解密信息,恰遇中国"嫦娥工程"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即将于年底内起飞。可见,那解密信息的政治目的不外乎想引导点什么或者暗示点什么。起码至少是在说,登月计划已经不是中国可以首开先河的,登陆月球更不是中国人可以获得第一名荣耀的,因为37年前美国人就已捷足先登,且是连续的六次,总共12个美国公民已经踏上过月球。

可是,当笔者阅读了上述解密消息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与曾经在媒体上阅读过的一些质疑"阿波罗"计划的一些言论联系起来,并对"阿波罗"登月的真伪立即产生起浓厚兴趣。当通过现代信息高速公路进一步查阅了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官方网站的相关信息之后,特别是结合那些解密的众多图片信息之际,一些系列性的秘团蜂拥而出,因此,随即发现登月计划在技术上问题重重。以至笔者不得不从纯学术的角度,并以NASA公布的官方信息为依据,向世人系统并深刻地说说"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种种矛盾与技术破绽。

首先,与大家分享地球在月球地平线上出现时的两张图片,据NASA说那是阿波罗宇宙飞船拍摄的。
 
地出月平线(之一)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
AS11-44-6549   image   text   View of Earth rising over Moons horizon taken from Apollo 11 spacecraft
NASA Photo ID: AS11-44-6549        File Name: 10075247.jpg
Film Type: 70mm                    Date Taken: 07/16/69
Title: View of Earth rising over Moons horizon taken from Apollo 11 spacecraft
Description:
This view of the Earth rising over the Moons horizon was taken from the
Apollo 11 spacecraft. The lunar terrain pictured is in the area of Smuths
Sea on the nearside. Coordinates of the center of the terrain are 85
degrees  esat longitude and 3 degrees north latitude.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EARTH (PLANET)                         
EARTH OBSERVATIONS (FROM SPACE)        
HORIZON                                
LUNAR SURFACE                          
LUNAR TOPOGRAPHY                       
MOON                                   
ONBOARD ACTIVITIES                     
PHOTOGRAPHY

 地出月平线(之二)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
AS11-44-6552   image   text   View of Earth rising over Moons horizon taken from Apollo 11 spacecraft
NASA Photo ID: AS11-44-6552        File Name: 10075248.jpg
Film Type: 70mm                    Date Taken: 07/16/69
Title: View of Earth rising over Moons horizon taken from Apollo 11 spacecraft
Description:
This view of the Earth rising over the Moons horizon was taken from the
Apollo 11 spacecraft. The lunar terrain pictured is in the area of Smuths
Sea on the nearside. Coordinates of the center of the terrain are 85
degrees  esat longitude and 3 degrees north latitude.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EARTH (PLANET)                         
EARTH OBSERVATIONS (FROM SPACE)        
HORIZON                                
LUNAR SURFACE                          
LUNAR TOPOGRAPHY                       
MOON                                   
ONBOARD ACTIVITIES                     
PHOTOGRAPHY   
 
阿波段罗登月飞船的返回舱与返回火箭的一体化结构模型图片
(图片来自NASA官方网站)
 
阿波罗11号的着陆舱与返回舱的一体化结构(简称:鹰)模型图片
(图片来自NASA官方网站)
 
阿波罗11号的着陆舱与返回舱一体化结构(简称:鹰)的艺术图片
(图片来自NASA官方网站)
 
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时的艺术图片(图片来自NASA官方网站)

一、从网络上获得的关于"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的信息

 图片3  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官方网站公布的"阿波罗"宇宙飞船的登月图片
第一个登陆着者,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61.jpg
NASA Photo ID: AS11-40-5868        File Name: 10075261.jpg
Film Type: 70mm                    Date Taken: 07/20/69
Title: Astronaut Edwin Aldrin descends steps of Lunar Module ladder to walk on moon
Description:
Astronaut Edwin E. Aldrin Jr., lunar module pilot, descends the steps of
the  Lunar Module (LM) ladder as he prepares to walk on the Moon. He had
just  egressed the LM. This picture was taken by Astronaut Neil A.
Armstrong,  commander, with a 70mm lunar surface camera.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ASTRONAUTS                             
EGRESS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EXTRAVEHICULAR MOBILITY UNITS          
LADDERS                                
LUNAR EXPLORATION                      
LUNAR LANDING SITES                    
LUNAR MODULE                           
LUNAR PHOTOGRAPHY                      
LUNAR SURFACE                          
MOON                                   
PHOTOGRAPHY                           

1、 登月计划的形成过程
1961年4月12日,发生了一件令美国人恼怒的事: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刚从床上被叫醒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知道消息后十分震惊,因为这表明苏联在航天技术上已领先美国一步,也就是说在科技竞赛中美国处于劣势了。"这是继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之后,对美国民族的又一次奇耻大辱!"肯尼迪愤愤地说道。为了迎接苏联人的太空挑战,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

肯尼迪召集美国各有关部门头脑们商量对策,宣布:"美国最终将第一个登上月球。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题为"国家紧急需要"的特别咨文中,提出在10年内将美国人送上月球。他说:"我相信国会会同意,必须在本10年末,将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保证其安全返回","整个国家的威望在此一举"。于是,美国航宇局制订了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阿波罗是古代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掌管诗歌和音乐的太阳神,传说他是月神的同胞姐弟,曾用金箭杀死巨蟒,替母亲报仇雪恨。美国政府选用这位能报仇雪恨的太阳神来命名登月计划,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是,建造这样一艘登月船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两个月后,美国科学家为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拿出了4种方案,即"直接登月"、"地球--轨道会合"、"加油飞机"、"月球表面会合",但是,每种方案随后都表明存在着各种不易解决的问题。
正当美国科学家们和政府首脑犹豫不决时,一位名叫约翰·C·霍博特的太空署工程师提出了第5种方案--"月球轨道会合"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从地球上发射一支推力为750万磅的"土星"5号火箭,将装载3个宇航员的"阿波罗"太空船推向月球。"阿波罗"太空船绕着月球轨道运行,但整艘太空船并不在月球上降落,而是分离出一艘小的登月舱。登月舱带着2名宇航员依靠倒退火箭抵达月球表面,第3名宇航员则留在太空船上。当他的两个同伴在勘查月球表面时,他一路环绕月球飞行。当勘查工作完成后,月球上的两位宇航员就引发登月舱上的火箭,重新和太空船会合。3名宇航员乘坐太空船,引发火箭回到地球上来。于是,科学家们决定采用"月球轨道会合"法。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美国国家航宇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要设计制造出一艘宇宙飞船"阿波罗"号,它的大小与火车头相近。为了发射这个飞船,还要制造出一个与足球场差不多长的火箭。此外,科学家们还要建起一座大型的太空中心--月球港,它要拥有车间、试验室和办公室,并且在全世界建立一系列的跟踪站;他们为宇航员们建立了训练中心,在这个中心里,同时建造了"登月模拟装置"。( 信息来源:http://it.sohu.com/20050311/n224645504.shtml 责任编辑:孙阳 )

可见,登月计划是在美国的太空势力明显落后于前苏联的情况下进行的,带着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有被动挨打的烦恼。因此,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超越对手,是当时美国统治者的强烈需求。进一步地,哪怕再怎么艰难,也要在10年内绝对超越。因为,由于美国当时还没有实现载人航天,但却"必须在本10年末,将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保证其安全返回",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跨越和勇气呀!
当然,载人登月的技术现实是谁也回避不了的。既然是军事竞赛,尽管是科技前沿方面的,但也必然包含着军事竞赛的最基本特点--求胜!

2、 飞船的结构及参数
(1)、飞船基本参数
阿波罗重50吨、高25米,装在高85米的土星V运载火箭上,合成高度达110米,相当于一座36层现代化大楼的高度。飞船由3部分组成。指挥舱高3.6米,最宽处近4米,约有一辆旅行车大小;服务舱长7.3米,内装飞船主要发动机、电源、水、氧以及仪器设备;登月舱高6.9米,直径9.2米,重约16吨,分上升和下降舱段两部分。(信息来源:人类首次登月 历史化做瞬间的永恒,
http://it.sohu.com/20050311/n224646052.shtml, IT.SOHU.COM  2005-03-11 15:32 )

(2)、飞船的基本结构
"阿波罗"号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
指挥舱--宇航员在飞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也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2米,重约6吨。指挥舱分前舱、宇航员舱和后舱3部分。前舱内放置着陆部件、回收设备和姿态控制发动机等。宇航员舱为密封舱,存有供宇航员生活14天的必需品和救生设备。后舱内装有10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各种仪器和贮箱,还有姿态控制、制导导航系统以及船载计算机和无线电分系统等。

服务舱--前端与指挥舱对接,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舱体为圆筒形,高6。7米,直径4米,重约25吨。主发动机用于轨道转移和变轨机动。姿态控制系统由16台火箭发动机组成,它们还用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登月舱与指挥舱对接和指挥舱与服务舱分离等。
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①下降级:由着陆发动机、4条着陆腿和 4个仪器舱组成。②上升级:为登月舱主体。宇航员完成月面活动后驾驶上升级返回环月轨道与指挥舱会合。上升级由宇航员座舱、返回发动机、推进剂贮箱、仪器舱和控制系统组成。宇航员座;舱可容纳2名宇航员(但无座椅),有导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电源等设备。(信息来源: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
http://www.ce.cn/xwzx/kjwh/gdxw/200509/12/t20050912_4662819.shtml

3、 飞船的运行过程
阿波罗登月飞船由"土星五号运载火箭"推动发射到地球轨道。整个登月的技术过程是:
(1)、土星V火箭由三级组成。第一级火箭工作2.5分钟,可使飞船速度达每秒2.7公里。飞船飞到离地60公里高度时,第一级火箭脱落后坠入海洋中。
(2)、接着第二级点火,第二级火箭点火后工作约6分钟,飞船速度可达每秒6.8公里。
(3)、当飞行高度达 180公里时,第二级火箭脱落,第三级火箭接着点火,工作约2分钟,即起飞后12分钟,飞船速度达到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
(4)、进入地球轨道后,第三级火箭再启动工作约5分钟,使飞船达到每秒10.9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这时飞船逸出地球飞往月球。
(5)、若干小时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脱离,靠惯性飞行约3天进入月球轨道。
 (6)、当飞船飞至距地球约32万公里时,它受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正好抵消,速度降到最低。
(7)、在这之后月球的引力影响逐渐增加,当飞船速度增至每秒12.2公里时,制动火箭降低速度,进入月球轨道。
(8)、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原因,月球从飞船发射时的位置转过约30多度。飞船进入月球轨道后,2名准备登月的航天员从指挥舱进入登月舱。
(9)、登月舱与指挥舱脱离并开动下降发动机。
登月技术作业流程图,信息来源:肯尼迪空间中心库(装备系列):
http://www-lib.ksc.nasa.gov/lib/presskits.html
(10)、离月面20.4公里时,用自动控制降落器控制降落。
(11)、离月面2公里时,进行盘旋,选择登月位置。
(12)、在降落点上空150米时,以每秒0.9米的速度下降并安全着陆。
 
(13)、宇航员出舱,踏上月球表面。
(14)、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工作。
(15)、在月球的探险活动结束后,航天员再爬上登月舱准备返航。
(16)、航天员控制推力1.6吨的上升发动机点火,使上升舱段以下降舱段作发射台发射起飞。
(17)、飞行4分钟进入16~83公里的月球轨道,逐步接近指挥舱并最后完成和它的对接。
(18)、航天员进入指挥舱后,抛掉登月舱。
(19)、开动服务舱发动机使飞船获每秒2.4公里的速度,脱离月球轨道,开始返回地球。
(20)、离地球约640公里时,开制动发动机,离开轨道,飞向溅落区。
(21)、抛掉服务舱,进入稀薄大气层,在南太平洋上溅落,由航空母舰上的直升飞机进行搜索打捞工作。(信息来源:人类首次登月 历史化做瞬间的永恒,
http://it.sohu.com/20050311/n224646052.shtml, IT.SOHU.COM  2005-03-11 15:32 )
可见,阿波罗宇宙飞船的登月活动,是一环紧扣一环的运行过程、工作过程。
(注:上述关于阿波罗登月过程的作业艺术图片,全部来自NASA官方网站)

4、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基本过程
1969年7月16日,载着3名航天员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史无前例地启程飞往月球,开始执行人类首次对月球的冒险探测行动。经过长途跋涉,飞行约38万公里的距离,5天后的7月21日,阿波罗11号终于飞抵月球轨道。
人类的两位使者,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及其同伴奥德林要进入登月舱,开始驾驶登月舱进行登月下降。另一名航天员则驾驶指挥舱继续绕月球轨道飞行,在进行科学考察的同时,和登月舱的同事保持通讯联系,一旦登月活动发生意外或危险,负责救援。好在一切顺利,登月舱在月球的静海着陆。指令长阿姆斯特朗首先爬出舱门,站在5米高的小平台上,面对这陌生、荒凉和神秘的月球,举目四望片刻。不知他此时此刻怀着怎样的心情,他先伸出左脚,一步一步地爬下扶梯。

这时全世界数亿人围坐电视机前观看了这一轰动全球的登月创举。只见阿姆斯特朗的左脚小心翼翼地首先触及月面,而右脚还停留在登月舱上。当他发现左脚陷入月面很少后,才鼓起勇气将右脚也踩上月面。就这样,阿姆斯特朗作为地球人类的使者,首先登上了月球表面。随后同伴奥德林也踏上了月球,为纪念这伟大的有意义的探险行动,两位使者在月球上安放了一块金属纪念牌,上刻"1969年7月,地球人在月球首次着陆处,我们为人类和平来到这里"。

他们在月面停留 21小时18分钟,进行了一系列实地月球考察,然后带上采集的月球土壤和月岩标本,启程返航。他们搬动登月舱的控制器,炸开爆炸螺栓,使上升发动机点火,起飞升入月空,登月舱进入月球轨道,航天员从登月舱顶端的光学观察窗可以在对接时观察指挥舱,用调节高度和方向的小型变轨发动机调节飞行轨道,使其逐渐接近指挥舱。然后通过仪器使登月舱对准指挥舱,以每秒7.6厘米的速度实施并完成对接。两位航天员带着月球样品及其他物件,费力地爬过连结通道,回到指挥舱和指挥舱驾驶员会合,然后抛掉登月舱,使它撞击在月球上并进行一次月震试验。启动服务舱发动机,飞船获得每秒2.4公里速度后,逸出月球轨道,正式进入返回地球航程。7月24日,飞船安全溅落在南太平洋上,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登月探险任务。(信息来源:人类首次登月 历史化做瞬间的永恒, http://it.sohu.com/20050311/n224646052.shtml, IT.SOHU.COM  2005-03-11 15:32 )

5、阿波罗7次登月的基本情况
阿波罗登月飞行共进行7次,参加的航天员共21人,其中有12人登上月球。登月航天员的平均年龄40岁左右。其他几次登月飞行的时间是:阿波罗12号的飞行是从1969年11月14日至24日,在月球的风暴海降落;13号的飞行从1970年4月11日至17日,因故障中途返航,未能登月;14号的飞行从1971年1月31日至2月9日,在月球的薄拉莫勒地区降落;15号的飞行从1971年7月26日至8月7日,在月球的亚平宁山哈得利峡谷降落;16号的飞行从1972年4月16日至27日,在月球的迪卡尔高地降落;17号的飞行从1972年12月6日至19日,在月球的曹拉斯利特罗山脉降落,它历时12天又14小时,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

阿波罗登月,除考察外,还在月球上建立了核动力科学站;驾驶月球车进行活动;采集的月岩月土标本达400千克,都带回地球做进一步科学分析。
阿波罗登月的成功,无疑具有伟大的科学和技术意义,因为它是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而到达别的天体,是人类向太空渗透的新里程碑,是一次飞跃。在人类向太空继续渗透、探索宇宙的奥秘时,月球还将成为桥头堡。登月的成功,也为人类开拓新的疆域,开发利用月球创造了条件。

阿波罗登月计划完成之后,美国决定在以后的几十年内不再进行。这样,为登月飞行研制的精良技术设备,其中包括土星运载工具、飞船和许多实验设备就不再需要了,这一事件曾引起各种议论。至于美国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则是一个谜。(信息来源:人类首次登月 历史化做瞬间的永恒, http://it.sohu.com/20050311/n224646052.shtml, IT.SOHU.COM  2005-03-11 15:32 )

二、官方资料缺少登月航程的关键环节

大家知道,阿波罗宇宙飞船的登月活动,一环紧扣一环,是一个非常严密的运行过程、工作过程。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错或者是失误,必将前功尽弃。如果其中一个运行环节或设备本来就不存在的话,那么,整个计划将无法实施,这是常识。通过美国国家航天局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能直接告诉人们一些关于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活动的哪些缺损或低级错误呢?
然而,在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的官方网站(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html/as11.htm)和其他媒体公布的资料信息中,却恰恰缺少登月航程的几个关键环节的完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如果事实恰好正是这样的话,那么,则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那是进行了一次真实的登月航天行动。这与人们写学术论文一样,当论据不完备,也就是说当论据不完全充分之际,则必然导致论证不严密、结论不足以成立的结果。针对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航程中,是如何地缺少一些关键环节和程序的学术研究,详见如下分析与论证。

1、三张图片,两张贴反。
三张图片都是"服务舱-指挥舱"在月空拍摄的,是鹰与之刚好脱离一会儿后在月空的情况。特点在于图片中的鹰是倒着的。但是,鹰突出的左耳(如图:S69-19644 image text Lunar Module 5 ascent stage in Final Assembly area on overhead hoist)在三张图片中只有一张是正确的(AS11-44-6634 ),另两张是错的,因为鹰的耳朵出现在了鹰的右边(AS11-44-6626 ,AS11-44-6642 )。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性情况不外乎有三:一是三张图片都是假的,差错发生在剪接制做图片时,把鹰的正反方向弄反了。二是图片在网络公布时,无意中贴反了。三是图片在上网公布时故意贴反,从而增加点神秘性。

总之,无论错误出在那里,NASA都需要给个科学的答案,并纠错。
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仅仅三张图片就错了两张,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AS11-44-6626 image text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photographed from Command Module.JPG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

这是"阿波罗11"号指挥舱在月球轨道拍摄的登月舱照片,黑色的太空中没有拍摄出星光。
AS11-44-6626   image   text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photographed from Command Module
NASA Photo ID: AS11-44-6626        File Name: 10075283.jpg
Film Type: 70mm                    Date Taken: 07/21/69
Title: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photographed from Command Module
Description:
The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with Astronauts Neil A. Armstrong
and Edwin E. Aldrin Jr. aboard, is photographed from the Command and
Service  Modules in lunar orbit. Astronaut Michael Collins, command module
pilot,  remained with the Command/Service Module in lunar orbit while
Armstrong and  Aldrin explored the Moon. The Lunar Module is approaching
from below. The  coordinates of the center of the lunar terrain seen below
are 102 degrees  east longitude and 1 degree north latitude.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LUNAR MODULE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LUNAR ORBITS                           
LUNAR SURFACE                          
PHOTOGRAPHY                          

 AS11-44-6634 image text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photographed from Command Module.JPG
这是"阿波罗11"号指挥舱在月球轨道拍摄的登月舱照片,在月球地平线上的球体正是我们居住的地球。
AS11-44-6634   image   text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photographed from Command Module
NASA Photo ID: AS11-44-6634        File Name: 10075284.jpg
Film Type: 70mm                    Date Taken: 07/21/69
Title: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photographed from Command Module
Description:
The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with Astronauts Neil A. Armstrong
and Edwin E. Aldrin Jr. aboard, is photographed from the Command and
Service  Modules in lunar orbit. This view is looking west with the earth
rising above the lunar horizon. Astronaut Michael Collins, command module
pilot, remained with the Command/Service Module in lunar orbit while
Armstrong and Aldrin explored the Moon. The Lunar Module is approaching
from  below. The mare area in the background is Smyths Sea. At right
center is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crater no. 189.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CRATERS                                
EARTH (PLANET)                         
EARTH OBSERVATIONS (FROM SPACE)        
HORIZON                                
LUNAR MODULE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LUNAR ORBITS                           
LUNAR SURFACE                          
PHOTOGRAPHY  
 
AS11-44-6642 image text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photographed from Command Module.jfif
这是"阿波罗11"号指挥舱在月球轨道拍摄的登月舱照片,在月球地平线上升起的球体正是我们居住的地球。
NASA Photo ID: AS11-44-6642        File Name: 10075285.jpg
Film Type: 70mm                    Date Taken: 07/21/69
Title: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photographed from Command Module
Description:
The Apollo 11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with Astronauts Neil A. Armstrong
and Edwin E. Aldrin Jr. aboard, is photographed from the Command and
Service  Modules (CSM) during rendezvous in lunar orbit. The Lunar Module
(LM) was  making its docking approach to the CSM. Astronaut Michael Collins
remained  with the CSM in lunar orbit while the other two crewmen explored
the lunar  surface. The large, dark-colored area in the background is
Smyths Sea,  centered at 85 degrees east longitude and 2 degrees south
latitude on the  lunar surface (nearside). This view looks west. The Earth
rises above the  lunar horizon.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CRATERS                                
EARTH (PLANET)                         
EARTH OBSERVATIONS (FROM SPACE)        
HORIZON                                
LUNAR MODULE                           
LUNAR MODULE ASCENT STAGE              
LUNAR ORBITS                           
LUNAR SURFACE                          
PHOTOGRAPHY                            
RENDEZVOUS
 
S69-19644 image text Lunar Module 5 ascent stage in Final Assembly area on overhead hoist

1、 没有公布登月舱与指挥舱进行连接与分离的完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着陆之前的月球面貌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57.jpg
NASA Photo ID: AS11-37-5445        File Name: 10075257.jpg
Film Type: 70mm                    Date Taken: 07/20/69
Title: Apollo 11 Command/Service modules photographed from Lunar Module in orbit
Description:
The Apollo 11 Command/Service modules are photographed from the Lunar
Module  in lunar orbit during the Apollo 11 lunar landing mission. The
lunar surface  below is in north central Sea of Fertility. The coordinates
of the center of  the picture are 51 degrees east longitude and 1 degree
north latitude. About  half of the crater Taruntius G is visible in the
lower left corner of the  picture. Part of Taruntius H can be seen at lower
right.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COMMAND MODULES                        
CRATERS                                
LUNAR ORBITS                           
LUNAR SURFACE                          
ONBOARD ACTIVITIES                     
PHOTOGRAPHY                            
SERVICE MODULES   

一方面,由于NASA公布的10075257号图片,表明是阿波罗登月飞船的着陆舱在月球轨道空间与"指挥舱-服务舱"分离后,从其窗口后拍摄的。因此,刚刚分离时也应该拍摄有图片,并予以及时地公布。特别是以着陆舱内部为背景而拍摄的"指挥舱-服务舱"位于月球上空的图片。可是,NASA公布过这样的图片吗?仅仅只有两张宇航员在舱内的图片,但没有以舱为背景所拍的两舱分离之际的图片。

("阿波罗"11飞船于NASA公布的信息,见:http://www.nasa.gov/search/popular/index.html
AS11-36-5390
AS11-37-5528
另一方面,据来自网络的信息:"指令-服务舱与"土星"火箭和登月舱脱离后,科林斯便利用一个小型游动发动机,驾驶指令-服务舱飞离"土星"火箭大约23米,并调头180度,以便其头部与"土星"上的登月舱相对。然后,科林斯熟练地操作游动发动机的把手--必须记住,在这一过程中,指令-服务舱和"土星"火箭正在以3200千米/每小时以上的速度向同一方向飞行--不断向前移动指令-服务舱,直到它的销钉插入登月舱顶部的一个锥孔,实现了对接。科林斯把指令-服务舱的销钉轻轻推入登月舱锥孔时产生了一点轻微的碰撞,两个飞行器随后自动锁紧,完成对接。最后,"土星"火箭的第3级登月舱的前载体被抛弃。宇航员现在将依靠指令-服务舱的发动机(辅助推进系统),以及地球、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到达月球并返回。"(信息来源:2003年09月21日13:51 新浪科技,http://news.sina.com.cn/w/2003-09-21/13511785645.shtml )显然,这是宇宙飞船登月的第5大程序。

飞船在运载火箭中的布局情况图
上述文字资料所述的要点是:在土星五号火箭发射中,指令舱与服务舱是一体化的安装在一起的,并位于登月舱的前面。可是,由于指令舱和服务舱不是与登月舱连接一体,因此才有空间从新组装的程序出现。正是这个作业程序的出现,直接说明的情况是第三级火箭的前端位置是登月舱,其后才是已经一体化连接的"指令舱和服务舱"。因此,三舱在太空的从新组合,意味着是一个低级错误的设计。为什么不在发射前于地表上就组合好呢?要知道空间的组合比地面的组合要额外地增加多么大的风险呀,另外还要增加能耗与作业时间。况且,三舱在地面安装好与在空间的从新组装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然而,阿波罗的第一次登月计划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显然,这不是太空设计师的低级错误,而应该是电影导演的低级错误。
 
指挥-服务舱与运载火箭脱离后,返回头与登月舱(鹰舱)对接及其后的作业过程示意图。
再一方面,由于"指挥舱是宇航员在飞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也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2米,最宽处近4米,重约6吨。指挥舱分前舱、宇航员舱和后舱3部分。前舱内放置着陆部件、回收设备和姿态控制发动机等。宇航员舱为密封舱,存有供宇航员生活14天的必需品和救生设备。后舱内装有10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各种仪器和贮箱,还有姿态控制、制导导航系统以及船载计算机和无线电分系统等。服务舱--前端与指挥舱对接,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舱体为圆筒形,高6。7米,直径4米,重约25吨。主发动机用于轨道转移和变轨机动。姿态控制系统由16台火箭发动机组成,它们还用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登月舱与指挥舱对接和指挥舱与服务舱分离等。 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①下降级:由着陆发动机、4条着陆腿和 4个仪器舱组成。"(信息来源见:
http://www.ce.cn/xwzx/kjwh/gdxw/200509/12/t20050912_4662819.shtml
 
登月舱(鹰舱)与指挥-服务舱连接一体于太空中,随后与返回头与指挥-服务舱脱离,直奔月球的作业过程示意图。
结合上述的文字信息,恰好能够充分说明飞船与火箭的空间作业情况的相关重要的现场作业图片信息没有公布。即:一是登月舱、指令舱和服务舱在没有离开第三级火箭时,于空间飞行时的整体性结构图片没有公布。二是指令舱和服务舱在离开第三级火箭,与登月舱进行组合的作业图片没有公布。三是指令舱和服务舱与登月舱并第三级火箭组合好的作业图片没有公布。四是指令舱与服务舱和登月舱的一体化结构,与第三级火箭分离时及其稍后的技术性图片信息没有公布。

可见,缺少这些重要的图片信息,则不足以说明曾经进行了那次登月活动。因为,仅仅凭一些文字信息的报道或公布是不完备的。即使有如10075257号图片所示的信息,但该图片也不足以说明是"三舱"一体化地位于月球轨道上空之事实。因为在登月舱的镜头所拍的"指挥-服务舱"于月空上面的图片(10075275号),没有鹰舱内的背景,进而不能证明是在鹰舱内拍摄的,更不能证明是鹰舱与"指挥-服务舱"分离之际的图片。

2、没有公布登月舱着陆的完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1)、软着陆的技术方案不详
从NASA官方网站公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上述信息可知,登月舱的着陆方式,是让火箭向前喷火的减速方式。但是,那究竟是着陆前的一瞬间停止喷火呢,还是直到着陆停稳后才熄灭火焰的呢?一方面,由于这个技术过程似乎从来没有文字信息的公布或报道,甚至也没有登月舱从月球空中下降时利用火箭反推减速的工作图片。另一方面,究竟是以"鹰舱"着陆舱底部进行着陆的呢,还是以四个支架触击月球表面而着陆的呢?至今也没有公布任何信息,无论是文字的、语言的、图片的、还是更能说明问题的录像信息都没有。尽管过去所公布的那些文字信息和电视语言信息表明降落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人们至今不知道是如何的成功。因此,登月舱"软着陆"的技术方案不详,难以支持其着成功地着陆的过程及其事实。可见,"软着陆"的确真是太软了一些。

(2)、没有公布减速火箭点火后的图片信息
据中国的火箭专家介绍(央视10套,2006年8月2日22点45分,探索节目):"一般而言,火箭有多长,火焰一般则有多高。喷射口外面附近的火焰会成葫芦形,大、小、大、小、大 ……,然后逐步扩展开" 。由于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大约六分之一,因此,同样一个物体,火箭在月球上对其的负载应减少六分之五,火箭的推力只需地表上的推力的六分之一即可。就是这比地球上少六分之五的火焰,依然没有公布任何信息,哪怕是定性的信息都没有。也即,始终没有涉及到这个不需保密的问题,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只能让人们觉得那是电影大片的失误,是导演故意不让人们欣赏"关键剧情"的失误,进而不能完备性地证明登月计划的着陆过程及事实。

(3)、着陆后"鹰舱"体下月面无冲击痕
网络对"鹰舱"着陆有这样的介绍:"阿波罗"11号在第一天飞行中,向地球转播了高空俯瞰的太平洋和美洲大陆的景象。第二天的17点32分,飞船向地球转播了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转播达34分钟。第三天飞行中,又向地球转播了1小时30分有关宇航员进入登月舱及舱内仪器设备的场景。第四天清晨,11号飞船以每秒减速800米进入月球轨道。当飞船绕月3圈时,指令长尼·阿姆斯特朗主持第4次电视转播,许多地球人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遥远月球坑坑洼洼的表面。7月20日上午,柯林斯随飞船指令舱留在绕月轨道上,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驾驶登月舱逐渐向月下降。离月面2200米时,登月航下降速度稳定在每秒6米。当登月舱离月面150米时,阿姆斯特朗发现预定着陆点资料与实情不符。这位美国最著名的宇航员果断决定改变着陆点。经过102小时39分40秒的飞行,"鹰"号登月舱的4条着陆支架终于稳稳地落在被称为"静海"的月球土地上。月球亘古以来的宁静被打破了。(信息来源:"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面降落,
http://www.top188.com/archive/myth/artical.php?id=10

通过上述信息,显而易见,着陆之际是有一定速度的。然而,NASA 官方从公布的"鹰舱" 在月球表面着陆的图片上看,着陆后的"鹰舱"体下的月球表面地质无冲击痕迹,无论是火焰的冲击波痕迹,还是舱体底部或者那四个支架的机械撞击痕迹都没有(如图片10075270所示)。因此,不足以证明是在月球上降落,特别是成功降落之事实。
 
登陆舱与宇航员的背景  
http://science.ksc.nasa.gov/mirrors/images/images/pao/AS11/10075270.jpg
NASA Photo ID: AS11-40-5931        File Name: 10075270.jpg
Film Type: 70mm                    Date Taken: 07/20/69
Title: Astronaut Edwin Aldrin prepares to deploy EASEP on surface of moon
Description:
Astronaut Edwin E. Aldrin Jr., lunar module pilot, prepares to deploy  the
Early Apollo Scientific Experiments Package (EASEP)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during the Apollo 11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Astronaut  Neil A.
Armstrong, commander, took this photograph with a 70mm lunar surface
camera. In the foreground is the Apollo 11 35mm stereo close-up camera.                
Subject terms:
APOLLO 11                              
APOLLO PROJECT                         
ASTRONAUTS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LUNAR MODULE                           
LUNAR PHOTOGRAPHY                      
LUNAR SURFACE                          
PHOTOGRAPHY                            
SPACEBORNE EXPERIMENTS

3、没有公布"鹰舱"在月面如何起飞的完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就NASA 官方网站从公布的关于登月舱从月球上起飞的信息而言,不足以说明是飞船在月球上的那次起飞。因为:一是没有公布登月舱上段(抛弃了着陆的减速火箭下段)点火的图片信息。二是没有公布 "鹰舱"上段与支架分离的图片信息。三是没有公布"鹰舱" 上段在月面升空的图片信息。四是没有公布"鹰舱" 上段在月空运行的图片信息。也即,不能确证该登月程序第16项的正确执行与完成。
 
鹰舱从月球上飞行的作业过程示意图

 4、没有公布从月球上起飞后与指挥舱对接的确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一是NASA 官方网站或其他媒体,没有公布着陆舱上段在月球轨道空间接近指挥舱之作业过程的图片或录像。而那些相关的文字报道或公开的信息,也是不全面的,更是不准确的。比如,着陆舱是以什么样的姿态与指挥舱接近的呢?与月球及太空的背景情况如何呢?

二是NASA 官方网站或其他媒体没有公布着陆舱与指挥舱对接过程的图片,更没有具体是哪个部位进行对接的图片。尽管公布了一小段录像,但是,并不能清楚地证明那就是对接和完成,因为录像极其不清楚,如果是与现代航天飞机同空间站的对接录像资料比较的话,不难看出其质量相差甚远。而那些相关的文字报道或公开的信息,也是不全面的,更是不准确的。比如,没有着陆舱与指挥舱是以各自的那个部位进行对接的技术性文字说明。

三是NASA 官方网站或其他媒体没有公布乘员从登月舱里转入指挥舱的进行过程的图片或录像。更没有关于这个作业过程的具体文字说明与报道,仅仅是主办方的一面之词而已。因为,在太空失重情况下的进入,与有引力作用时的进入不同,这个技术区别对证明该航行至关重要。
因此,登月舱与指挥舱的连接过程(程序第17项),得不到完备的证明。

5、没有公布两舱分离的确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一是NASA 官方网站或其他媒体没有公布登月舱与指挥舱-服务舱在月球上空进行分离的图片,仅仅有一点文字信息,但不充分。仅有作业程序示意图,但没有公布现场作业的实际图片。
二是NASA 官方网站或其他媒体没有公布"指挥舱-服务舱"奔向地球的途中信息,也即,没有"指挥舱-服务舱"在太空返回地球的图片,仅仅有一点文字信息,但不充分,也仅仅是主办方的一面之词而已。
因此,"指挥舱-服务舱"返回地球的作业程序(程序第18、19项),得不到完备的证明。也即,作业程序图没有得到来自现场实际资料的证明。
 
指挥舱返回过程作业示意图

6、没有公布指挥舱进入地球轨道的确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一是NASA 官方网站或其他媒体没有公布"指挥舱-服务舱"进入地球轨道的确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二是NASA 官方网站或其他媒体没有公布"指挥舱-服务舱"分离的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因此,飞船的作业程序的第20项得不到完备的证明。

7、没有公布指挥舱从地球轨道上减速下降的确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
由于NASA 官方网站或其他媒体没有公布圆锥形的指挥舱进入地球轨道并减速下降的确切信息,特别是图片信息。因此,飞船的作业程序的第21项得不到完备的证明。

……
……

~~~~~~~~~~~~~~~~~~~~~~~~~~~~~~~~~~~~~~~~~~~~~~~~~~~~~~~~~~~~~~~~~~~~~~~~~~~~

本文及相关图片 于2006年8月12日 19:46:53.0 张贴发表于新华网发展论坛的新闻热点栏目: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3599484  支持度较高,提出异议的几乎没有。
 
 谢谢您的阅读, 于 2006-10-08 21:30:00.0  您是本文第 38568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页(每页回复50贴,共计回复信息109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