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名为“创意经济”的理念在流行。
关于它的说法林林种种,有肯定,有怀疑,有提倡,有批判,但都不否认,创意产业将是未来财富的重要来源。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在其“未来三部曲”(《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中预言道:“资本的时代已过去,创意时代在来临;谁占领了创意的制高点谁就能控制全球!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创意!创意!除了创意还是创意!”当时,这句话一出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弗里茨•马尔科普(Fritz Malchup,《Knowledge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和彼得•德鲁克很早就预测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工人的重要性。这使得英国、美国、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纷纷加入到探索创意产业,演绎创意经济的行列。1990年,美国成为最早对“创意机构”有所定义的国家,利用“版权产业”的概念来计算这一特定产业对美国整体经济的贡献;1993年,澳洲出台创意文化政策《创造性的国家》;1997年,芬兰组织“文化产业委员会”,打造最具竞争力经济体;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而透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成效。”根据这个定义,英国政府将广告、设计、电影、出版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同一年,韩国成立了专门为创意产业服务的文化产业局,随后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全球智慧和劳动力合作无间的“扁平世界”,谁控制了“制创权”谁就能站在全球化产业链的顶点。如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中所言:“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国为12%。2004年,七大工业图中半数的工作人口从事创意产业,而且它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夜快两倍,比制造业快4倍,这意味着,创新将成为经济主流。”事实上,那些重视和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软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约瑟夫•奈:《软实力》)
未来,创意将成为国家竞赛的核心战。创意立国,创意兴国正是那些沦为“世界工厂”国家的最终梦想。对中国而言,持续至今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模式让中国在世界商业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但也正是它使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即劳动密集型、经济粗放型、微利增长型。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口号的提出将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一步。然而,问题是,创意力不像是矿产一样可以触摸,也不可囤积或掠夺,甚至无法买卖。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创意能力来促进持续经济发展?如何找到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又该如何保证下个世纪的繁荣呢?
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要实现创意经济时代的繁荣,技术、人才和宽容缺一不可。在《创意经济》中,弗罗里达特别对“宽容”作了强调。他说:“我所谓的宽容不仅仅是指能够接受不同的人;这当然是很重要的起点,但真正成功的社会中的宽容远不止如此。那些能够激发人们创意才能的地区不仅仅是宽容差异,而且是主动地去拥抱差异。容纳多样的理念和因素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知识的可共享性意味着一则新信息可以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反复使用,创造出新的事物。我们只能部分地排斥他人使用这些知识而无法彻底排除他,这种特性更增加了知识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为此,弗罗里达还回顾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史,认为它是由于对人才和新思想的包容,吸引了全球人才的大量涌入所致。
当然,仅有创意经济也是远远不够的。在弗罗里达看来,这就好比再强大的引擎也要有一个底盘才能让它的强大动力发挥出来,我们的经济系统也需要一个能够管理它的机构和社会体系,否则就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潜能。就像中国当前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诸如经济结构限制创意产业发展、整体职业结构存在缺陷、企业缺自主品牌意识、城市发展规划思维定势、知识产权缺有效保护、传统教育无法提供创意土壤、缺乏创意产品消费需求、创意人才流失、技术工人素质低下、发达国家制造技术壁垒。换言之,中国甚至整个世界所面对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创意社会,让它来疏导创意经济的能量大潮。对此,弗罗里达给出了一张“创意时代议程表”,里面包括“完全释放每个人的创新能力”、“为创意基础设施投资”、“重视高校建设,改进教育体系”等行动纲领。
过去,中国无奈于在世界经济体中充当着世界打工仔和跑龙套的角色;现在,中国在建构了由钢铁、化学、机械、电子等组成的基干产业体系之后,创意是下一个目标!尽管弗罗里达的《创意经济》是冲着为美国“决胜未来”献计献策,但它同样给中国以一个警示——如果不靠资源消耗、人海战术与价格战,中国人拿什么去竞争明天?在创意产业的土地上,世界已在收成,中国刚刚播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注定不会一马平川,于是,未来更具戏剧性。
【美】理查德•弗罗里达:《创意经济》,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定价:32.00元。
二〇〇六年八月十五日
关于它的说法林林种种,有肯定,有怀疑,有提倡,有批判,但都不否认,创意产业将是未来财富的重要来源。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在其“未来三部曲”(《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中预言道:“资本的时代已过去,创意时代在来临;谁占领了创意的制高点谁就能控制全球!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创意!创意!除了创意还是创意!”当时,这句话一出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弗里茨•马尔科普(Fritz Malchup,《Knowledge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和彼得•德鲁克很早就预测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工人的重要性。这使得英国、美国、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纷纷加入到探索创意产业,演绎创意经济的行列。1990年,美国成为最早对“创意机构”有所定义的国家,利用“版权产业”的概念来计算这一特定产业对美国整体经济的贡献;1993年,澳洲出台创意文化政策《创造性的国家》;1997年,芬兰组织“文化产业委员会”,打造最具竞争力经济体;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而透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成效。”根据这个定义,英国政府将广告、设计、电影、出版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同一年,韩国成立了专门为创意产业服务的文化产业局,随后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全球智慧和劳动力合作无间的“扁平世界”,谁控制了“制创权”谁就能站在全球化产业链的顶点。如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中所言:“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国为12%。2004年,七大工业图中半数的工作人口从事创意产业,而且它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夜快两倍,比制造业快4倍,这意味着,创新将成为经济主流。”事实上,那些重视和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软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约瑟夫•奈:《软实力》)
未来,创意将成为国家竞赛的核心战。创意立国,创意兴国正是那些沦为“世界工厂”国家的最终梦想。对中国而言,持续至今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模式让中国在世界商业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但也正是它使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即劳动密集型、经济粗放型、微利增长型。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口号的提出将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一步。然而,问题是,创意力不像是矿产一样可以触摸,也不可囤积或掠夺,甚至无法买卖。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创意能力来促进持续经济发展?如何找到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又该如何保证下个世纪的繁荣呢?
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要实现创意经济时代的繁荣,技术、人才和宽容缺一不可。在《创意经济》中,弗罗里达特别对“宽容”作了强调。他说:“我所谓的宽容不仅仅是指能够接受不同的人;这当然是很重要的起点,但真正成功的社会中的宽容远不止如此。那些能够激发人们创意才能的地区不仅仅是宽容差异,而且是主动地去拥抱差异。容纳多样的理念和因素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知识的可共享性意味着一则新信息可以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反复使用,创造出新的事物。我们只能部分地排斥他人使用这些知识而无法彻底排除他,这种特性更增加了知识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为此,弗罗里达还回顾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史,认为它是由于对人才和新思想的包容,吸引了全球人才的大量涌入所致。
当然,仅有创意经济也是远远不够的。在弗罗里达看来,这就好比再强大的引擎也要有一个底盘才能让它的强大动力发挥出来,我们的经济系统也需要一个能够管理它的机构和社会体系,否则就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潜能。就像中国当前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诸如经济结构限制创意产业发展、整体职业结构存在缺陷、企业缺自主品牌意识、城市发展规划思维定势、知识产权缺有效保护、传统教育无法提供创意土壤、缺乏创意产品消费需求、创意人才流失、技术工人素质低下、发达国家制造技术壁垒。换言之,中国甚至整个世界所面对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创意社会,让它来疏导创意经济的能量大潮。对此,弗罗里达给出了一张“创意时代议程表”,里面包括“完全释放每个人的创新能力”、“为创意基础设施投资”、“重视高校建设,改进教育体系”等行动纲领。
过去,中国无奈于在世界经济体中充当着世界打工仔和跑龙套的角色;现在,中国在建构了由钢铁、化学、机械、电子等组成的基干产业体系之后,创意是下一个目标!尽管弗罗里达的《创意经济》是冲着为美国“决胜未来”献计献策,但它同样给中国以一个警示——如果不靠资源消耗、人海战术与价格战,中国人拿什么去竞争明天?在创意产业的土地上,世界已在收成,中国刚刚播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注定不会一马平川,于是,未来更具戏剧性。
【美】理查德•弗罗里达:《创意经济》,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定价:32.00元。
二〇〇六年八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