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隐私八卦,一种是个人神话。
在目前有关王石的传记里,隐私八卦的有了,如《生命在高处》,它说的是作为登山英雄和潮流明星的王石;个人神话的也有了,如《王石是怎样炼成的》,它说的是作为商业英雄和房产传奇的王石。而之前的《道路与梦想》,则干脆由王石“自说自话”,动情地讲述“我与万科20年”以及背后“一部企业成长的真实记录”。按理说,关于王石的写法种种差不多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王石本人仍然“心有不甘”。有一次,当《新周刊》的周桦提出要为王石再写一部传记的时候,王石很爽快地同意了。之前,他已不止一次婉言谢绝了其他记者、作家的要约,理由是“还不到时候”。而现在,对于周桦的要求,王石应该是感到“不在此时,更待何时”了。
王石回忆说,周桦曾采访过他,就短短半小时。“半小时能做什么像样的专访?”当时王石就是这么认为的。但最后周桦撰写的《王石的登山以及有关的种种》却让王石大感意外。登山只是文章的一个章节,涉及的更多的是基于登山延伸开的经营理念、人生价值、生活态度等,就连家庭生活、爱情梦想都被恰如其分地表述了。除此之外,周桦的文笔也让王石欣赏。“随笔式的风格、娓娓道来又不乏犀利深刻,还有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我很欣赏这位年轻传媒人敬业而娱乐、雅皮而新锐、没有条条框框又不乏人情练达的处事和写作风格。”这些话都出自王石。看得出来,让周桦另起炉灶写上一部传记,王石是乐意的,更何况,这还是周桦自己提出的。
结果,周桦成稿的《王石这个人》没有让王石失望。周桦的写作似乎是漫不经心、随遇而安的那种。她没有采用财经人物的惯常写法,即“伟大人物”、“神写英雄”式叙述,似乎每一个成功企业家都像命里注定、老天安排。周桦试图避免落入这种俗套。当人们谈起王石,说来说去都是在一个成功者的框框下,受制于舆论环境所固定的一种话语方向和方式,周桦要做的或许就是去写一个财经之外的王石,一个作为普通人的王石,一个有趣的王石。“因为他有趣,而不是因为他有多成功”——周桦找到了写作的动因。
相对于其他王石的传记,《王石这个人》被写得更文艺气些。一方面,这跟周桦有关,或许真刀真枪、严肃犀利地写财经并非是女孩所长;另一方面,王石这个人着实是一位不多见的“文人型企业家”。对此有个笑话,说是万科深圳总部派一个人,手里提一本《万科周刊》,就可以单枪匹马到外地招兵买马占山头了。(《万科周刊》是万科的内部刊物,但实际上它的影响力已经拓展渗透到国内很大范围的职业经理人或白领中,甚至一些媒体的正规报人或杂志人,都曾经把它作为手边频繁翻阅的读物。王石的个人品位和修养以及企业的文化建设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在这本书里,周桦自然而然地会用散文笔法来描写王石。“不是我,是记忆里的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倘若我的快乐是一只自由的鹰”、“午后的漫步者,请加入这岁月的含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类似这些原本更应该出现在张小娴、亦舒、张曼娟文章里的语句,被置换到了王石身上。而且,周桦还用“严母”、“压抑”、“广州”、“创业”、“万科”、“时尚”等18个词条作为章节,从童年、性格、事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人物刻画。
那么,王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周桦笔下,王石是一个毫不低调的人,是一个爱唱反调的人,是一个大路不走走小路的人,一个尽量和钱撇清关系的人……周桦只是在写某一刻她对王石的观察,而主题是关于“梦想的衍生”。看得出来,周桦习惯了以“小女子”的口吻去写商业江湖上的大佬,因此,在《王石这个人》中我们读不到八卦绯闻、也读不到高谈阔论,读到的只有一个去商业化多生活化的王石。
周桦:《王石这个人》,中信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定价35.00元。
二〇〇六年八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