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定价机制在权证面前的丑陋
股改前中国股市的定价机制是扭曲的,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股权分置。而如今股改可以说是基本上“大功告成”了,那么中国股市的定价机制该不再扭曲了吧?然而,现实是一个本来大喊要与国际股市接轨,还要价值回归的股市倒已涨了近一倍,并且还在快“牛”加鞭,个股更是层出不穷翻番、翻几番神话,农产品这个股改后居然已变成亏损的股票,却从股改前最低的3.02元,最高涨到了13.29 元;如果说农产品是股改中的特案,然而如此特案是举不胜举,天威保变从3.92元到29.55元,洪都航空从4.32元到43.38元,山东黄金从5.08元到47.64元,南宁糖业从2.39元最到19.77元,重庆实业从1.30元到7.39元;还有股改后重启不再非全流通的IPO第一股中工国际7元多的“市场化”发行价,在上市当天股价即从17元开盘涨到50元,有“定海神针”之称的中国银行,虽然与H股“同价”发行了,但是上市一开盘居然窜到了4元多,而后的几天即是连续的暴跌,不仅没有“定海神针”中国股市,倒使整个股市来了个上窜下跳,……
这一切,能说是中国股市股改后有了合理健康的定价机制了吗?定价机制更扭曲,估值更混乱这不才是现实吗?而在最近几天,在股改中“创新”出胎的武钢权证的表现,即更显示了如今中国股市定价机制的丑陋。
11月14日,中国股市首对蝶式权证,武钢认购和认沽权证迎来了最后两个交易日。从“理论”上讲,不论是武钢认购还是认沽权证在最后时刻,它们的价格都将趋向价值,然而武钢权证的末日表现将一切“理论”都砸得粉碎。
前一日武钢正股收于3.22元,这对行权价为2.83元的认沽权证来说即意味着毫无价值,这从当日尾市认沽权证价格急速从0.11元左右下跌至0.056元收盘可见一斑。然而14日开盘后,认沽权证不是继续下跌,而是从跳空高开17.54%的那一刻起,似乎就预示着这将是非同寻常的一天,随着买盘的推动,80分钟内单边上涨的走势已推着股价上涨100%,而从10:50开始的短短13分钟内,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价格推到0.366元,此时涨幅已达542%。中国股市出现了如此的奇观,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是目瞪口呆,而不可理解的是在此时对市场负有监管责任的人们,不知是感到来得太突然了而措手不及,还是仍认为是“市场行为”正常的,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干预,人们可能记得以往是曾有权证涨幅超过80%暂停交易15分钟,超过100%即当天停牌的规定。直到下午2:00上交所终于停止交易15分钟。14:16分恢复交易后虽然一下子从0.303元最低打到0.11元,但是几笔单子后就又回升到0.28元,意在“为提醒投资者谨慎理性投资”的停牌,不但没有稳定交易,而是使波动更激烈,上拉下压即更加变化莫测。
到了15日最后一个交易日,武钢认沽权证交易中虽有上交所的又一次“为提醒投资者谨慎理性投资”的停牌,但是仍在0.1元至0.3元间上窜下跳,振幅超过200%,而当正股收于3.47元的时候,这个离开行权价2.83元更远的认沽权证居然还能以0.06元结束交易,保留着对它“价值”的预期。
而武钢认购权证在这两天里,虽没有认沽权证那样亢奋,但是还是以每天8倍以上的换手率和最后一天近50%的振幅刷了纪录,而特别是当正股收于3.47元,与行权价2.62元已有0.75元价差的时候,却涌出疯狂的抛盘,将收盘价打到了0.497元,与认沽权证形成鲜明的对照和截然相反的结果。
权证交易的定价机制是什么?虽然也脱离不了“估值”的“理论”基础,可是当这样的“理论”已被用来作为操纵的工具的时候,这样的定价机制只能是丑陋无比的。人们可以看到,在武钢蝶式权证交易的大部分时间里,是认购权证在价外交易,而认沽权证倒是在价内交易,然而在临近行权的最后一个多月里,突然发生了逆转,随着武钢正股股价的节节攀升,认购权证逐渐显示了行权价值,而认沽权证的内在价值即渐离渐远。表面上看这是武钢股份价值的重估回升,而实质是行权需要决定的。因武钢是蝶式权证,两个权证都行权或都不行权的可能性都是很小的,是让认购权证行权还是认沽权证行权,这决不会是市场决定的,而就看大股东是愿意掏钱收购股票还是趁行权之际减持兑现了。武钢集团在整体上市时持有了大量的低成本法人股,这不正是减持兑现的良机?这才是最终武钢认购权证有了行权价值的真缔。回过头我们还可看到,宝钢在权证行权前,股价被一直压在行权价4.22元以下,而在行权注销后不久的这段时间里,股价已上涨50%以上,这决不是市场对宝钢股份价值的突然发现,而只能是操控宝钢权证命运的反映。
中国股市的定价机制被扭曲得如此丑陋,如果说赌场也有定价机制的话,还能比这更丑陋吗?
(鲍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