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书,作秀还是留根?


如今无论走进那一家书店,大多可以看见哪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企业书摆在显赫位置,这其中,有微软中国公司的《追随智慧》和吴士宏的《逆风飞扬》,有蒙牛集团的《蒙牛内幕》,有联想的《联想风云》等等等等,暂不说企业书是市场的产物还是企业的产物,但是这曾出不穷的出版就已经给我们新锐营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文学营销!

企业书主流分类

    分类一:企业传记。实际上就是企业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样的内容和风格,即可以深刻在消费者心里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塑造老品牌的形象感,间接做形象推广。也是很多企业家喜欢看到的。

    分类二:人物志。中国的企业家多是白手起家型人物,同时,中国人骨子里的好奇心和窥探别人隐私的心里使得这样的书籍往往非常受欢迎。但同时,也容易形成一个弊端,就是对企业的关注变成了对企业家的关注,而后来的接班人更是难逃英雄阴影,压力和负面效应同在。

   分类三:实战案例。往往是企业多年来市场一线的大事记,通过案例的讲述,带动观点,将企业的营销模式作为一种行业学习模式来引导,这样以来,便从意外行动便成了楷模效应。

   分类四:团队传。这类企业书较少,但却不乏新意和影响力。一方面市场越来越强调团队作战,能够起到一定的煽动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树立企业良好的文化风气,有一定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无论是以上哪一类,企业的选择文学营销,选择出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企业著书立碑做宣传!

企业书的四种写作模式

   企业请人写,内部员工写,老总亲自写,个人主动写是企业书的四种写作模式。

    第一种模式:第三方模式。企业找到一家出版社,谈好价码,由出版商组织作者写作。出版商通常会在作者库中挑选熟悉这家企业或企业所在行业的记者。因为记者相对比较深入了解行业,所以作品质量相对比较高,作业流程商业化,企业操作企业比较省时省力。

    第二种模式:熟人模式。企业直接找到作者,这些作者通常是和企业老总很熟悉的记者。等作者写完书稿后,企业再找出版商出版。这种操作模式比较适合老总社会活动和交际较为活跃的企业,利用已有资源关系简明的说明需求和问题,对监控和资金上都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种模式:写手模式。即企业花钱找几个写手,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攒出一本书,然后找一家出版社出版,企业不但负责书的推广,而且连印刷费都承担。这种模式虽然省去很多资金,但风险较高,企业必须要对写手本身或写手公司有深入的了解,并有效传递企业信息,最好能够住企写作。

   第四种模式:个人模式。个别企业书是作者主动写的,甚至被写的企业直到书出版后才知道。比如吴士宏离开微软中国公司后写了《逆风飞扬》。这种方式对于企业来说风险最高,一方面不能够把控文章内容和风格,同时,也无法有效制止消费者不买账,最好的办法就是事先预警。

中外企业文学营销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中国和外国文学营销,书籍营销的根本就在与内容。中国企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多从歌功颂德的角度出发,一如出版商所说“在企业支持下写书,唱赞歌无可厚非。”这样一来,无论谁写,首先作者写手要对企业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和了解,而任务就变得只有一个就是为企业树立正面形象和宣传报道,这样在素材的选择上,就会尽量从企业的需求\目的\利益出发,很少有类似报道”马家军”黑幕那样的。即便是出版商本身,为了保证客户的利益,保证不担风险,也不敢让写手贸然行动。

   而国外的文学营销,很少有中国这样利益性的捆绑,无论记者或者写手,出发点都是为后代留下值得纪念和学习的范本,从社会和公正的角度揭露一个企业的发展史,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一个企业成长的历程,真正的树立企业品牌文化。而这样做,对企业来说,虽然也存在诸多风险,但却真实可信,更容易让消费者理解信任!相对而言,中国企业文化营销难免欲盖弥彰。

   一如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徐泓所言,西方的优秀记者比较多的是写人物传记,或者揭开一些问题企业的丑闻,“我没看到过西方的所谓企业史”。“人家的人物传记绝不是光荣榜。”徐泓说,国内也有许多记者写人物传记,但大多是应景之作。

文学营销,如何从“秀”变成营销武器

    出书是树立企业形象和推广宣传的好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看看翻天覆地的企业书我们就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效果,如果没有影响力,企业断然不会病毒一样的不断复制这样的行为方式,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提醒企业要清醒的看到,出书是好的方式,但绝对不是随波逐流,文学营销的唯一方式。除此之外,无论是与消费这互动企业文化,由消费者来讲述企业故事,还是其它,总之,有太多的方法可以革新和突破。

    作秀是暂时的,留根才是用永远的。企业在出书后,要么就是自己作为内刊,自购图书,要么就是用企业公关部的力量来全力帮助推广书。虽然这样也可以促进书的销售,短期使的企业宣传扩大,作者的版税收入也高了,出版商的利润也有,但从长远上呢?书出之后呢?卖完了呢?难道投入人力物力经历就是要热闹一场的秀?不应该是这样的,真正走进消费者的心里,真正把这些知道不知道,购买没有购买的人变成企业忠实消费者才是真的,而这些,企业往往只是把它当作秀,而不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