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时间:2006年11月16日-22日
调查方法:网站调查
样 本 量:截至11月22日10时19852人次
执行机构:《楼市》市场研究部
官方最新数据显示,10月京城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高达10.7%,涨幅位居全国首位。可见,作为一系列宏观调控最受瞩目的京城房价涨幅并未应声而落。每一次稳定房价的新政,事实上形成了房价的新一轮上涨,京城房价为什么越调控涨得越猛?那么,究竟是谁抬升了京城房价?买家对房价继续攀升又如何看待?
八成买家认为房价高到极限
据《楼市》市场研究部监测,当前京城各热点板块加权平均售价已上探至9579.5元/平方米,同比涨幅高达24.9%;同时,11月京城新盘销售单价亦高达10850.0元/平方米。可见,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买家而言,实际房价已完全超出其支付能力。
尽管从长远来看,房价的总体趋势看涨是顺理成章的事,而现今房价高出公众购买极限,其根源何在?
分析认为,首先,银行的按揭贷款购房,将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潜在购房需求提前释放,由此激发出现时对住房的极大需求。
其次,招拍挂的垄断供地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失相应的统筹政策和措施的跟进,土地实际供应不仅供不应求,而且全年供地计划屡遭流产。当“按揭贷款购房”及“土地招拍挂”两大政策实施的同时,一旦未能强有力地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地块容积率确定后,与之最密切相关的住宅供应套数必将减少,房地产价格就只能一路上扬了。
而一旦防范、打击房地产市场投机相配套的政策缺失或滞后,房地产市场自然就成为高度的投机市场,投资及投机者促成房价的更加高涨。
调控力度仍待加强
从“国八条”到“国六条”,从提高房贷首付比例到开征二手房交易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再到“70%·90m2”套型政策以及限外令,通过对房价上涨的机理和政策调控的路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宏观调控的目标并非房价不涨或房价下跌。
尽管调控目的是维持房价稳定,但面对房价依旧大幅上行的事实,对于房地产业而言,政府仍会进行持续性的宏观调控。针对“国六条”后整体调控效果的评价调查发现,逾五成人群认为调控力度有待继续加强。
而对于目前京城房价涨幅居高不下的现状,建设部门的解释是调控政策具有滞后性,调控效果目前还未能体现出来。
此外,结合日前上海宏观调控后房价平均下降10%的事实,针对其走跌原因调查发现,42.86%人群认为源于城市房价较大的泡沫,当局落实房产紧缩政策后,在市场上产生了连锁反应,发展商削减房价、规模较小的房产公司资金链吃紧,首次进场的买家被房屋抵押贷款套牢,甚至一度出现大规模退房潮。
24.87%人群认为地方政府应负主要责任
针对谁抬升房价调查发现,24.87%人群将其归咎于调控力度缺失的地方政府。事实上,在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权的博弈,自一开始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以广州不久前推出城郊两块首宗“限价地”为例,地方政府被指操控成“抬价地”。
地方政府在助推房价上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同时,公众一致认为房地产商也难辞其咎,调查发现,17.59%人群认为开发商抬升了房价,为让房价预期持续上涨,开发商炮制地荒论,从房地产暴利说到房奴活该,从肆意囤房销控到隐瞒房产利润,房地产商似乎成为推高房价的众矢之的,业界学者也一度直指“房地产商的四宗罪”。
让开发商挺直腰板的原因除了市场刚性需求支撑以外,调控落实层既得利益的权力寻租者、提供按揭信贷的银行等,亦成为抬升房价的助推者,而在买家与开发商的持久战中,买房人却最终成为背负高房价的苦果。
买家多为“被动”购房
针对今年年底前购房计划调查发现,55.56%购房人群认为房价过高,已无力购房,仅13.96%人群有此计划,现今的购房需求已不是因为购买能力具备而从容消费,多数因为不愿为持续高涨的房价买单而被“逼迫”购房。
另外,针对购房目的调查发现,结婚用房所占比例高达40.84%,二次置业改善居住环境所占比例为33.63%,而计划投资,以待升值仅占7.28%。
逾四成人群认为房价仍将高涨
调查发现,43.66%人群认为房价仍将快速上涨,仅11.96%人群认为房价将会下跌。显然,房地产价格如果继续高企,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泡沫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实际效果与中央稳定房价的政策若继续相背离,中央政府是不可能“满意”的。当前,楼市的宏观调控形势依然严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