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重庆需解七大难题(1)
天灾难题、人祸难题、突发事件、国企难题、库区难题、产业难题、吏治难题,正视问题,化解矛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2006年11月16日,在市委二届十次全委会上,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如果把‘和谐’二字拆开,‘禾’加‘口’为‘和’,就是人人有饭吃;‘言’加‘皆’为‘谐’,就是人人有话说。”管子《治国篇》云:“治国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穷则难治”,聚精英之智,纳贤达之策,更好地推进和谐重庆的建设,破解七大难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本文大量照片来自新华社记者和重庆有关媒体、网友,一至并谢!也有本人拍摄。相关文论参见:www.cqcailv.com
2005年12月24日,50岁的汪洋出任重庆市委书记,26日汪洋到500里外的三峡库区调研.对一个大都市生活惯了的人,4天风尘仆仆,苦吗?累吗?老百姓见了新书记连连问候“汪书记辛苦!”汪洋答:“今天我们辛苦,是为了明天你们不辛苦!”
辛苦算不了什么,正当汪洋大力推动发展重庆民营经济,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的时候,汪洋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天灾!
三年前,一则新闻让国人对三峡工程效应感到由衷欣慰:三峡水库蓄水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空调”!报道说:2002年11月15,三峡开发总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李永安告诉记者:三峡水库将成为全球最大天然“空调”的结论是由中科研院三峡水库形成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三峡水库形成后,393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盛夏,它能帮火炉山城降温;冬天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
可谁也没有想到,2006年5月中旬至9月初,重庆出现百年一遇特大高温干旱创下了重庆市有气象记录以来,在降水、气温、蒸发量等方面的多项纪录!7月11日至8月31日,全市平均降水62.4毫米,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主城降水量32.3毫米,为1891年以来同期最少!全市30个区县出现了40℃以上高温天气,25个区县40℃以上的高温天数超过5天,19个区县超过10天,位居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第一;全市20个区县日最高气温突破42℃,綦江8月15日及昨日最高气温44.5℃,为本市出现的历史最高气温记录!7月1日至8月31日,本市大部地区蒸发量达400-630毫米,全市30个区县蒸发量为历史同期最多!截至9月6日,重庆全市因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4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59.5亿元。重庆市40个区县农作物受旱面积1916.92万亩,有792.56万人、731.30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面对四川重庆特大旱灾,气象学家、水利专家解释是,全球变暖、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偏西)、青藏高原去年雪少,与三峡大坝无关,即使有关也是微乎其微。但有人提出是由于三峡工程蓄水所致,不能排除三峡大坝新地形地貌的影响。有人说,如果把四川盆地比做一个大木桶,它最短的一根木条所在地就是长江三峡。三峡大坝的建成,等于是把这个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条加长,也就是说,三峡大坝提高了四川盆地的凹陷程度,在三峡下游与上游之间形成一道挡风的墙,阻挡下游水气沿长江三峡向上游的输送量水气得不到循环,也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因此造成今年四川重庆干旱。
由于天气预报去年并没有准确预报今年大旱,重庆干部群众缺乏心理准备,在天灾面前,重庆人民显出英雄本色:何伟在救火中英勇牺牲的,车涛在送水途中不幸遇难的,陈文朝在淘井护井中奋不顾身。。。。。。在这场人与天灾的搏斗中,作为破解难题的指挥员,市委书记汪洋始终在第一线:森林大火,有汪洋汗流浃背的身影;渴了,和灾民喝刚从河里挑上来的水;饿了,和乡亲们一起吃方便面。破解天灾难题,汪洋交了让重庆市民满意的答卷!出现一种让重庆老百姓嗤之以鼻的怪论:汪洋该为重庆的灾情负责,天灾似乎都是汪洋的错!不客气地说有点惟恐天下不乱的感觉。
我们不能苛求当代政治家象诸葛亮那样天文地理都知晓,那毕竟是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人物,但是每一个官员都应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谁也没有准确无误预测明年、后年气候异常,毕竟“人不能胜天”!天灾给我们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第一个难题:如何科学地预测天灾,如何组织社会力量抗灾救灾,如何法制化、制度化建立救灾应急机制?抗灾救灾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个人!
我在博客上发表《三峡工程,还有几场大战役》一文,一位网友留言让我陡生责任感:
三峡大坝蓄水后,上游江水流速逐次减满,在三峡水库以上约30公里段形成了一个约200平方公里的小水波镜面,在夏季气温较高时,在镜面上方由于峡谷效应及水份蒸发形成了一个平面椭园形垂直凸形的水蒸气团,这个水蒸气团的高度是气温、风向风力和太阳辐射强度的函数。
夏季太阳在6:00-11:00之间,辐射作用在镜面和气团之间,促使气团升高,镜面反射阳光至周围地区,促使地表温度提高。11:00-16:00时,太阳在气团上方,气团作用类似凸透镜,太阳光透射急剧增加三峡周围地区空气和地表温度,尤其是类焦点地区地表温度。16:00以后,太阳光辐射作用类似于上午,但作用地区有所不同。
这就是今年及以后三峡周围地区气象、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
我是一位老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我没有经济能力和精力对此进行精细的数理统计、模型实验、实地考察(至少需满一个周期3月至9月)、理论研究。希望您能或影响您周围的科技工作者和主管部门,亟亟为盼。
明年气候怎样?谁能告知?
后年天气又会人类带来“不测风云?”,难道只有天知道?
相关文论参见:www.cqcailv.com
蔡律2006。12。13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