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惠志敏,折射出中国教育界的无知和冷漠


  近来,经过《兰州晨报》的报道,代课教师惠志敏的不幸遭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42岁的惠志敏,曾是甘肃省庆阳市宁县良平乡惠家小学的代课教师,且一“代”就是21年。原本教学成绩非常突出的他,却在清退代课教师的改革中被一脚踢出,不得不走上进城搬石头的谋生之路。

  一提起代课教师,也许有些名师模样的人又要嗤之以鼻了,什么学历低下,没受过专业教育训练,从事教育不合格等等时髦词汇就要脱口而出了。在这些名师的眼中,代课教师成了无能的代名词。我不敢说人家名师们的说法有误,但若用在惠志敏身上,却是大大的错了。在过去的从教生涯中,惠志敏曾被评为全乡模范教师(代课教师评模只能评到这一级);他撰写的《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中国教育报》评为“教育素养与学生成才笔谈”论文一等奖;他在小学基础教育权威刊物《小学教学研究》上发表的教学论文,填补了当年庆阳地区教育界在全国性教育刊物上发表小学教研论文的空白;他被《中国教育文库》和《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分别聘为特约编辑;香港《中国教育改革》杂志社转载了他的论文《教学札记二则》,并邀请他前往香港参加学术交流会,但因为交不起360元的费用,他不得不放弃此行……这么一位取得累累硕果的优秀老师,只因他不是公办教师,而是受人岐视的代课教师,就在教育改革中遭到了无情的淘汰。21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活泼可爱的学生就这样失去了一位良师,惠志敏老师内心的千般痛万般苦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身为教师的吾辈只能在这儿为他一掬同情的泪水。

  当然,对代课教师国家是有过优惠政策的。2006年8月,宁县组织了代课教师的转正考试。惠志敏老师也参加了。语文数学两门,满分150分,由于只给两个小时的答题时间,时间太短不够用,他考了100.5分,差4分没录取。就是这小小的4分,就成了惠志敏老师被无情淘汰的如山铁证。当地教育局的工作人员理直气壮地说,该县今年8月份的招考考试很公平,分数过线了就录取,不过线就淘汰。“不能说我们清退了他,是他自己能力不行,考的分数太少。”好一个“考试很公平”,好一个“他自己能力不行”!我不知道,靠这么个“公平”的考试,能选拔出几个比惠志敏老师能力超群的教师呢?其实,任何明白人都知道,再“公平”的考试也只能做到相对的公平,真正的绝对的公平靠一个小小的考试是根本无法保障的。尤其在选拔人才方面,要想尽量做到无遗珠之憾,考试分数只能做一个参考,而对于人才的其他不可量化为分数的优点则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再看现在的一贯做法,只靠一个分数就能把人才打入十八层地狱,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样的冤屈谁能昭雪得了呀!

  我不禁要一片深情地羡慕李政道了。这个1957年与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科学家,当时只有31岁。不要看他现在名满天下,如果让时光倒流,让他生在现在的中国,让我们那些对应试成绩有特殊癖好的名师之流(也可让举行“公平”代课教师转正考试的大小教育官僚)作主考官,我敢以人格(当然鄙人的人格不值一文)面对万能的上帝作出预言:李政道不但获不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不了大科学家,依他那个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的习惯,他只能做一个代课教师,最后只能落得一个被无情淘汰的下场。我这可不是故意对李政道先生大不敬,而是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想那李政道自幼就是一个读书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却一本书未丢,反而越来越多。你说,这样的一个书迷,再加上他没有获得过中学和大学毕业文凭,倘若生在现时的中国,能让他做个代课教师就已是皇恩浩荡了。再深入探究一下,他上了那么多年学却连个文凭都没捞到手,可见他的考试能力是何等低下了,那么,他达不了代课教师转正考试的分数线则是不容置疑的,遭淘汰出局的下场还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吗?可是,上帝偏偏保佑他李政道。1946年,20岁的李政道竟然到美国留学,连个证明自己学历的文凭都没有,要在美国进研究院是很难的。可美国佬偏就有不重学位文凭的大学,芝加哥大学就是一个,只要念熟了哈金斯(Hutchins)校长指定的西方著名经典著作,没有学位也可以进研究院。李政道明明没读过这些西方著名经典著作,却大言不惭地告诉招生处负责人,他念过等价于这些经典著作的东方作品,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而招生处的主考官更傻,居然信以为真,接收了他。这真让中国那些唯考为大的名师以及官僚们气坏了:招生考试怎么能如此草率从事不负责任呀!3年后,让我们不可思议的是,李政道竟然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

  李政道是幸运的,芝加哥大学给了他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机会。不僵化苛求,能灵活变通,只要你是人才,就尽可能地给你一个机会,这才是真正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啊!而惠志敏老师却不幸生在了时下僵化死板的大环境中,尽管在教学中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贡献,但在一刀切的分数面前,再大的才能也是无济于事。表面上看是清退了一个代课教师惠志敏,其实,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教育界的无知和冷漠。

  “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才养育谁复论”,像惠志敏这样出色的老师,在当今中国教育界应该说并不是太多的。他们不但在过去的岁月里撑起了中国教育的蓝天,而且在未来的日子中仍将是中国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他们的不幸就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拯救他们,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则是中华民族的大幸。

  惠志敏老师,我期盼着你能尽早走出阴薶的冬天,步入人生的春天。

  2006年11月21日

  后记:

  看了最新一个对惠志敏老师的报道,我才知道自己的祝福不但是无力的,更是遥遥无期的。虽然经过媒体的报道,惠志敏及代课老师的生活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同情,也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关注。惠志敏老师个人的情况,还引起了甘肃省教育厅的温情关注。他们对他目前的境遇十分同情,就其个人的问题,他们将和庆阳市教育部门进行沟通。好像惠老师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但只要看一下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卢化栋面对记者采访的态度,就又让人泄气了。

  11月7日,记者前往庆阳市教育局进行采访,以期给所有关注代课教师的读者一个宽慰。庆阳市教育局卢化栋局长听了记者的来意后,向记者直言,庆阳的代课教师是很多,但是庆阳市未分配的本科毕业生也很多,没有考上的代课老师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工作吗?没有考上被清退那是肯定的。当记者请卢化栋局长看看有关惠志敏的报道时,卢化栋局长很生气地对记者说:“我现在很忙,没时间看你们的报道,你们这些新闻媒体,一天就知道煽风点火,报道了能解决问题吗?清退代课教师那是国家定的政策,倘若都像你们那样,这个工作能继续下去吗?”当记者问他是否了解惠志敏的具体情况时,卢化栋局长大怒:“全市那么多的代课老师,今年给了他们考试的机会,那些没有被录取的代课老师,只能证明他们不配再站在讲台上,所以被辞退那是必然!《兰州晨报》给我说个合理解决代课教师的办法来。代课教师的问题最好不要炒作,没有任何意义。媒体炒作本身就不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和谐的问题多的是,你一个报社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说完,卢化栋局长以开会为由将记者强行赶出办公室。(《兰州晨报》2006年11月13日)

  看了这个报道,我不禁呆住了。在时下这个民主、自由的时代,大力加强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共识。想不到一个市级的教育长官竟能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顽强地对抗舆论监督,他不做作不应付,一派率真质朴的英雄本色,倒也让人钦佩。惠志敏老师竟要在这么一个铁面无私坚强不屈的长官手下混饭吃,这是我绝对想不到的。时也,运也,命也!惠老师,你就认命吧!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