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检查工作是“看戏”?!


  下基层检查工作是“看戏”?!

  听到一段对话:“最近忙什么呢?”“看戏”。“看什么戏?”“陪领导下基层检查工作呀”。
  把下基层检查工作叫“看戏”,是因为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如大跃进时期,粮食亩产13万斤的“表演”,使得中央领导人在全国粮食生产已经减产,开始出现粮食短缺的实际情况下,却作出了全国粮食大丰收的误判,产生了“粮食吃不完怎么办”的忧虑。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在任毫州市委书记时,一位中直机关的工作人员前去考察,王令人将太和县某村最穷的一个村民找来,搬到一间事先腾空的房屋里,把别人家的牛、羊、猪以及家具等统统借来,再让村长、村支书等教那村民说一套“由贫致富”的经过。 一个名叫霍岱珊的民间摄影人,通过自己的实地调查发现,每当有上级领导来淮河检查治污情况,地方上有关部门有的从集市上买来一斤多重的活鱼,放到河里,然后再用网捞出来,以证明水生态已经恢复;有的从上游水库买来清水,注入河中。某乡政府为应付市里检查验收,要村民们几天之内在公路两旁搭建很多牛棚,并以每头牛15元、每只羊10元的价格租牛租羊充数......。
  “演戏”给检查组看,是因为上级可以左右下级的命运,而一些热衷于搞浮夸,搞弄虚作假的干部反倒得到提拔重用。古人云:“吴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的是在上下级博弈时,下属由于迎合上层人物或帝王的喜好而发生的行为改变、采取的对策。比较起来,古时宫女为了吴王的喜好而不惜“饿死”,毕竟还是动了真格的,是自己亲为;而现在许多干部对上级的喜好却是用伪装和假象来应对,靠手中掌握的权力动用各种社会资源,劳民伤财,花费老百姓的血汗钱来造假。可见今天的作假比起古时的作假来,手段更高明,成本更低廉,后果更恶劣。一些地方或单位之所以热衷于“演戏”,无非是抱着糊弄百姓的想法骗取虚假政绩,以“做大”各自的“乌纱”而已。
   要让这种下基层“看戏”的现象不成前仆后继之势。其实方法很简单,首先不给那些好大喜功,掩盖过失,工于心计,善于表演的人好脸色,一旦有所觉察就地免职,让他加官晋爵成为泡影。其次要真正解决好工作为什么、当官干什么、人生追求是什么的问题。 再就是随时深入实地检查,随时搞突然袭击式的检查,或者不完全按照下级部门安排好的场地和路线去检查考察,而是随时改变路线,或随时中途停下来。这样的好处就是能真实地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不要让检查组或者领导干部无意之中成了那些不怀好心的人任由摆布的对象。如果下基层,前呼后拥,层层陪同,到的是机关,看的是干部,深入的是豪华宾馆酒楼,一般的职工群众连他们的影子都见不到。这样的检查,虽然在基层也转了一圈,但是对基层真实情况的了解却不多,得到的有用信息也很少,甚至被欺骗、受蒙蔽。难怪一位省委书记谈到了这样一次“痛苦”的调研经历:在一次基层调研中,他随机探访了一位当地住户,询问了一些当地的情况,但事后却得知自己了解的那些情况不过是预先准备好的说辞———原来当地的基层领导早已将他要走的路线事先走了一遍,对沿途的住户也一一打过了招呼。发现自己受骗之后,这位省委书记一夜未睡,感到担忧,“甚至是害怕”。
        我们党是靠求真务实起家的,也是靠求真务实发展壮大和成就伟业的。  伪善之风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破坏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华而不实的结果,必然是政府或领导公信力、影响力与号召力的下降。检查是对工作成效的一种检验或肯定,上级检查下级工作本无可厚非。人民大众欢迎的是符合国情民意的检查,实事求是的检查,解决实际问题的检查,“雪中送炭”的检查,广纳贤言、为民遂愿、反映民意的检查,求实、扎实、推进工作的检查。
  基层“演戏”,现象在下面,其实根子在上面,只有领导不看戏,基层才不会演戏。加之,如果戏演得好就可以加冕,演戏之风就会盛行;如果谁演戏就让谁“吃不了兜着走”,谁也不会去冒那个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