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重庆需解七大难题(4)
重庆要么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出大事! 重庆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解七大难题:天灾难题、人祸难题、突发事件、国企难题、库区难题、产业难题、吏治难题,正视问题,化解矛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本文大量照片来自新华社记者和重庆有关媒体、网友,一至并谢!也有本人拍摄。相关文论 参见:www.cqcailv.com
据
有学者提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贫困人口如果超过10%,就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带来发展,像重庆这样的大而相对落后的城市,不借助强大外力很难取得进步,通过设立自由贸易区获得比东部沿海更开放的政策是最佳选择。建立好一个体制比向中央要钱更能促进重庆的发展,要钱不如要政策。
有报道说:自1997年建直辖市以来,重庆共126户企业纳入破产计划,涉及职工21.6万人,资产总额70亿元,这对重庆市政府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十五”之初,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重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三多一大”的严峻局面———破产关闭企业多、下岗职工多、失业人员多、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大,下岗职工数量连续4年维持在40万—45万人之间。2003年,我市顺利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成为西部实现并轨的第一个城市。国有企业职工从144.25万人减少到67.9万人。此后,失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200多万人。
重庆,最让人焦急的,是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重庆工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比重太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太大,高新技术比重太小。实施新型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关乎产业重庆前途与命运的“坡”和“坎”。
将分散在全市国企里的不良债务,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剥离。仅仅一年多,非但没花政府一分钱现金投入,还帮助665户重庆市属国有企业处置了150亿元的不良债务;不仅大大改善了资产质量,卸掉了阻碍企业发展的债务压力,而且推动银行收回了部分不良贷款,不良资产率得以降低。至2005年底,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500亿,“十五”累计化解市属国有企业不良债务220亿元!重庆已有3户企业集团年销售突破100亿元,10户企业集团资产总额突破100亿元。
一部分国企经营困难,失业人数过大无疑影响社会稳定。
重庆特殊钢(集团)公司,生产冶炼电渣重熔高工钢,模具钢,热轧元钢,冷拉钢丝,精锻元钢等,原为国家大型钢铁企业,上世纪80年代经营红火,数万职工和家属生活安稳。企业自1997年左右陷入困境,1997年亏损5.23亿元,累计亏损有24亿元债务,在职职工、退休工人加起来近3万人,成为中国最大的要破产企业,也是重庆国企改革的老大难。由于重庆刚刚直辖,市政府审时度势,实施由重钢兼并而没有破产,以保持稳定。但是兼并时把20多亿元烂账挂在重钢头上,如果这笔欠账不解决,企业就长远不稳定。
有关方面资料显示:98年开始重庆特钢工人实行下岗买断,一年工龄买断价格为四百元,第二批被下岗买断的一年工龄800元。下岗工人多数为40和50年龄代人,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经济紧张时期,重庆特钢工人们提出了要求:1、补偿没有到位的工龄买断钱;解决下岗工人的医疗保险问题;补偿未到位的失业救济金;合理解决养老保险问题;6、严肃惩处贪污腐败分子等,工人们的这些要求基本合理的,也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但对于重庆市政府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困难。多年来,市政府已经为特钢公司背下了包袱。一方面,政府坦承工人主张有道理,但人多面积大、涉及的金额太大,据粗略估算,仅工龄买断补偿款部份,4万多人要20多亿,这么多的钱政府一下子掏不出来;另一方面,政府担心引发更多企业的同样要求。这是令政府最头疼的原因。2005年重庆市政府「三管齐下」推进特钢破产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清偿对职工欠款。从去年8月份开始,用1个多月时间,清理、核对、偿还了欠1万多职工的3亿多元医药费和其他费用,奠定了特钢稳定的重要基础。二是对职工进行合理安置。特钢破产涉及1万多职工,除国有企业职工外,有80年代的合同工,有大集体工、小集体工、农民工等等,在不突破政策底线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型的工人进行分类安置。三是帮助下岗工人再就业。重庆市国资委党委动员了20多户市属国有企业集团,提供了两千多个工作岗位,帮助特钢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
重庆特钢问题虽然得到很好解决,但重庆特钢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它面临的情况不是个别的,体现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普遍现象。
“发展要依靠群众,发展更是为了群众。”
“即使你的道理讲了上千遍,如果老百姓没得到实惠,你的话就是空话、废话。”
汪洋告诫说。
(未完待续)相关文论参见:www.cqcailv.com
蔡律 200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