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重庆需解七大难题(5)
重庆要么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出大事!重庆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解七大难题:天灾难题、人祸难题、突发事件、国企难题、库区难题、产业难题、吏治难题,正视问题,化解矛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2006年11月16日,在市委二届十次全委会上,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如果把‘和谐’二字拆开,‘禾’加‘口’为‘和’,就是人人有饭吃;‘言’加‘皆’为‘谐’,就是人人有话说。”管子《治国篇》云:“治国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穷则难治”,聚精英之智,纳贤达之策,更好地推进和谐重庆的建设,破解七大难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本文大量照片来自新华社记者和重庆有关媒体、网友,一至并谢!也有本人拍摄。相关文论参见:www.cqcailv.com http://cailv.bokee.com/
据新华网2004年10月20日电:18日,重庆万州主城区因临时工冒充公务员殴打进城务工人员,被个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引发了一起严重的群体性事件。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和万州区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此事件已基本平息。
10月18日13时左右,昊盛房地产水果批发市场临时工胡权宗与其妻曾庆容在万州区双白路上行走,当曾庆容走到万州进城务工人员余继奎身边时,被余的扁担撞了一下。双方因此产生口角,进而发生斗殴,胡权宗将余打伤,并声称自己是公务员,出了什么事都可以花钱摆平。胡的话引起围观群众的义愤,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公务员光天化日之下殴打群众,立即向"110"报警。当白岩路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欲将当事人带上接警车时,有人煽动"天下公务员是一家,被打民工不会得到公正处理",造成矛盾激化,围观群众不准车辆启动。经过耐心工作,在僵持3个半小时后,3个当事人才被公安机关带离现场。
但此事并未得到平息,一些人听信谣传,使事态趋于复杂化。当日18时左右,万州区公安局经侦支队的一辆警车经过新城路时,被一青年煽动部分围观者砸烧,由于正值下班高峰,一度造成数千群众聚集围观。当晚8时许,在少数人的煽动下,数百人向位于高笋塘广场的区政府大楼集结,并砸坏区政府玻璃大门等。19日凌晨3时左右,冲进政府办公楼大厅的闹事人员被带离现场。
事件发生后,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和万州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黄镇东作出指示,要求密切注意动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控制局面,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在香港考察的市长王鸿举专门打回电话,对处置工作作了具体指示。市委常委、公安局长朱明国同志赴万州区现场指挥处理这起突发性事件。万州区委、区政府领导和机关干部深入现场进行宣传解释工作,目前事态已基本平息,总体趋于稳定。查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万州正处在三峡库区中心。
为什么一个很小的火星,引发了一起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万州事件虽然过去,但引发的思考如同暮鼓晨钟:“产业‘空心化’的主要表现是库区缺乏强有力的支柱产业,直接后果就是移民缺乏就业岗位。”
中国经营报记者周远征在《“万州事件”:产业空心化下的深层折射》一文中写道:
根据重庆市的规划,库区1397户工矿企业,保留发展的只有389户,不到企业总数的三成;破产关闭802户,占57%;资产重组减少206户,占15%。而此举进一步加剧了库区产业空心化。熊建立教授表示:“仅仅在万州1999年以后就关破了74%的企业,下岗人员达到4.7万人。”而在关停企业的同时,一些地方也忽视了产业发展,城镇产业没有能够发展起来。熊建立教授表示:“原来国家扶持库区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到地方政府,但是库区的当地政府大多却将钱用到了其他地方;一些即使用到企业发展上的资金,也被一些企业做了形象工程,把资金套走了,库区产业一直没有得到发展。”
有关统计显示,三峡库区人均GDP本来就比重庆市平均水平低50%、人均财政收入少60%,人均存款少70%。库区产业空心化则进一步的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两极分化的趋势更加严重。在产业空心化的背景下,失业人口和低保人口也成为库区沉重的负担。目前三峡库区中心城市的万州城市居民有40多万,但是低保和失业人口都相当惊人。10月21日,万州区社会保险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万州享受低保的人口就达到了5.6万人,低保标准调整以后,低保人口还会增加。”而按照三峡学院有关专家的分析,万州区城镇人口应该进入低保的实际上差不多有10万人。
不难理解,汪洋到重庆任职的第一天并没有到市委大楼,而是前往三峡库区调研,一去便是四天,之后3个月汪洋多次深入三峡库区、渝东南山区和渝西等地调研,通过实地踏访、考察,他深切地感受到:目前,重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渝西地区,与重庆主城区相比差距更大。汪洋上任重庆市委书记刚好半年,也就是2006年6月19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库区繁荣稳定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三峡库区仍是全市产业发展最薄弱、就业矛盾最突出、基础设施制约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稳定压力较大的区域。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产业空虚,移民就业率低,部分移民生计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继续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千方百计做好工作,集中精力解决好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问题,促进移民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决定》共36条,三峡库区未来5年发展蓝图及政策措施鼓舞人心:
———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形成库区优势特色产业体系,每个区县建起2-3个支撑性产业,库区二、三产业增加值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
———有就业能力的城镇移民基本实现就业,农村移民富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城乡移民年均收入增长8%以上。
———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移民技能素质普遍提高,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85%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达到Ⅱ-Ⅲ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移民搬迁安置要确保2006年汛后实现156米水位蓄水,2008年底基本完成三峡移民搬迁任务。
———构建库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库区,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又很务实可行的政策性文件!最新的报道显示:
为了破解三峡百万移民这道世界难题,国家出台很多库区独有的优惠政策,现在到库区投资不仅可以享受国家的西部开发政策、扶贫开发政策等“普惠”政策,还可以享受国家给库区的“特惠”政策,如国家给予重庆库区每年8500万美元额度,用于返还库区企业进口自用物质所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同时,国家在项目审批等方面也给库区优惠政策,现在到库区来投资发展,不仅可以得到优先审批权,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伴随着这些优惠政策,国家还给予了不少资金。为了帮助库区解决产业空虚等具体问题,国家做出规划,投巨资发展库区的柑橘、草食牲畜、水产养殖和旅游等四大产业;今年又做出决定,分6年给付库区30亿元,用于库区培植产业;同时要求湖北省和重庆市把三峡工程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全部用于库区后期扶持。这还不包括从三峡电站收益中提取的后期扶持资金。
二00六年三峡库区(重庆)对口支援暨经贸洽谈会2006年10月1日在重庆万州举行,参会者以此为平台,签约七十个重点项目,金额为两百零三亿元的一批对口支援及经贸合作项目落户重庆库区各区县。十几年来,在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项目中,经济建设类项目资金二百六十多亿元,实施经济合作项目近三千个。如今,上至重庆,下至湖北宜昌的六百里长江黄金水道云集了青岛海尔、中国石化等中国上百家知名企业,千里库区成了名符其实的“名牌走廊”、“工业长廊”,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库区特色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市统计局介绍,上半年,重庆库区15个区县实现增加值507.31亿元,增速为14.7%,三峡库区15个区县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39.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昨日,市统计局公布《2006年上半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经济发展报告》称,三峡库区明显依赖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贡献程度整体上低于全市第三产业的贡献程度。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
“在几次赴库区调研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从更长远、更本质的角度讲,真正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可持续发展靠什么?联系到历史和现实的正反经验,联系到国内和国外的发展实践,联系到库区和移民的现实状况,我有一个深刻的感悟:无论是一个民族的强大,还是一个地区的振兴,最根本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具备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
三峡库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峡江人具有吃苦耐劳、豪爽刚毅、勇于奉献的文化性格。在三峡大移民的伟大实践中,库区又孕育了可歌可泣的三峡移民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推动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三峡地区千百年的封建割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保守观念根深蒂固的政治经济基础。库区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的地理环境,也容易形成封闭的“峡谷意识”。加之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行政藩篱的束缚更为突出,阻隔了库区人开放的视野,导致“自强不息、开拓开放”还不能成为库区的主流精神。一些同志跳不出行政区划的羁绊,囿于本土,画地为牢,没有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意识;一些同志虽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又缺乏在更广阔的空间参与竞争、寻求发展的勇气;部分移民满足于有低保、移民补偿和后期扶持,甚至希望“无限补偿”、子子孙孙依赖国家,衣食无忧则可,温饱度日即安。这样的观念和心态,无论什么样的政策、多大力度的支持,也绝不会使库区走上致富的道路,更不会形成参与市场竞争的强大能力。因此,库区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培育优秀的人文精神。”
在中共重庆二届九次全委会上,汪洋讲得很精彩!
三峡库区干部,观念,产业,市场,人才和项目,体制和政策等都是库区难题,更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汪洋正在破解!
(未完待续)相关文论参见:www.cqcailv.com
蔡律 2006年12月16日
和谐重庆需解七大难题(5)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