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涨价与学生生活
就在前几天,我的耳朵里就开始充满同学们抱怨的声音:“学校附近吃的越来越贵了,基本上每种东西都上涨了0.5元,以后都吃不起饭了。”说吃不起饭这句话确实有些夸张,但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于学生而言,影响是巨大的。
虽然每种食物的价格仅仅上涨了0.5元,看似并没有增加多少,然而事实上,这个涨价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小。按一日三餐算,一天就会因为涨价增加1.5元的消费,按一个月30天算,一个月就增加了45元。看似也没有增加多少,但是对于“贫穷”的学生而言,45元是一个不小的财富。
现今社会上有种说法:“学生是整个国家里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既有钱又有闲。”这句话说的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其实大多数学生,过的是清苦的生活:刻苦的学习,认真的读书,每个月仅仅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费,仅此而已。
我们可以从以下数据看出,其实学生基本上是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一点小小的涨价,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给学生的生活带来龙卷风般的影响。据我所知,在我们学校的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400元,当然有学生富裕些,但是同样有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才220元,平均下来,400元便是均值。现在我们来算算一个学生每个月的基本话费是多少:早餐1.5元,午餐3.0元,晚餐3.0元,这样一个月按30天算,一个月就是225元。通讯费:40元。购买书刊杂志:35元。网费、电费:40元。洗漱用品:15元。这样一个月的最基本消费就是355元,仅仅剩余45元,这里还没有算上交通费用和交际费用。在经历过这次涨价以后,同学们连最后的剩余也没有了。
这次涨价对同学们的巨大影响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学生是“贫困”人群的一部分。说学生贫困,是因为学生每个月的收入是低的,其基尼系数很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学生每个月花在食品上的消费达到整个消费总额的56.25%。因此,食品价格的任何细微的上涨,对于学生的消费结构都是存在巨大影响的。也就是说,如果同学们要继续吃饱饭,就要放弃一部分交通费用、交际费用或者是除了食品费用以外的其它必须消费,又或者说,如果同学们要维持现有的其它消费,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放弃掉一餐饭或者找其它便宜的代替品,例如一直都没有涨价的馒头。但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于其它人群来说,尤其是对于食品消费额占总消费额比例少的人群来说,影响并不大。
的确,同学们的生活费随社会的发展和物价的提高也在上涨,但其上涨的速度和程度远远低于食品涨价的速度和程度。2002年,早点热干面之类的食品售价1.0元,午饭和晚饭例如盒饭2.5元,到了2006年,早点热干面之类的食品售价1.7元,午饭和晚饭如盒饭售价达到3.5元,早点上涨达70%,正餐上涨40%。而同学们的生活费,平均来看,从2002年的350元上涨到2006年的400元只不过上涨了14.3%,远远低于满足其生活最低消费物品的增长。
这几天,学校食堂的销售量比上个星期有了明显的增加,因为校外食品涨价了而学校食堂还没有涨价。然而这个销售量的增加是有期限的,大概是1个月吧,因为1个月后,学校食堂也会涨价。所以,现在增加的销售量是虚假的,在学校食堂涨价后,这个增加的销售额又会回到校外。学校比校外食品涨价慢是由于大集团笔小个体存在更大时滞的缘故。我说这个的意思是,我们学生除了延迟涨价对我们的影响以外,没有其它任何办法来解决涨价对我们自身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除了接受涨价以外,别无他法。当然,我这里假设的是学生的工作就是学习,我们没有从事任何的可以获利的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