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家电产业群的演变剖析与发展思考
产业群的定义
1993年,Porter 提出了一个分析区域及国家竞争力的模式,將一国的产业群聚分为上、下游厂商、服务支援机构、学术研究机构,并指出,分析高科技产业群聚的形成,应包括四个策略性資源:分別是高素质人力資源、技术基础结构、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
最为业界所接受的产业群定义是Porter 于2001年 在《竞争论》中所指出的,即产业群是在某特定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连結。产业群的規模,可以从一个城市、几个相邻的省、一个国家、甚至到与一些邻国联系成的网络。产业群具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視其纵深程度和复杂性而定。绝大多数产业群包含最终 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组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与智业机构。良好的产业群还应包括互补性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本架构的供应商,政府与其他提供专业化训练、教育、资讯、研究和技术支援的机构(如大学、智库、职训机构),以及制定标准的机关。对产业群有重大影响力的政府机关,也可視为它的一部分。最后,产业群还包括同业工会和其他支持产业群成员的民间团体。
世界各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往往都是由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组成,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洛软件产业群,这种强大的竞争力一旦形成会使该国(或区域)长期受益。由于这种特殊性,各国在发展自己的产业时往往非常注重培育自己的产业群。
中国的家电行业应该说是市场竞争最激励、充分市场化的行业。由于世界家电制造中心的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家电生产与消费大国之一。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家电产业群的缘起、演变、特征及优劣势比较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以期从中发现某些内在规律与关联性。
昔日的三大家电产业群
我国自1985年开始,冰箱、洗衣机、空调的生产需要国家颁发的定点生产许可证,当时全国共有70多个冰箱定点生产厂家,80多个洗衣机定点生产厂家,分布在全国各地,
这 也是较早国内家电企业比较成型的分布格局,比如当时北京的白兰,苏州的香雪海,上海的水仙、双鹿,以及现在市场上还见得着的小天鹅、华意等都是那时候的定点生产厂家,那时候大部分省都有自己的家电企业和与之相关的上游配套企业。在冰箱、洗衣机等白电产品实行定点生产的同时,整个家电行业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 状况。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电行业在充分竞争的过程中,原先承担定点使命的大部分品牌逐渐消失了,其他混合体经济和新兴的民营经济则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家电品牌,强势品牌开始集中发展。家电业的上游散件企业也随之开始将自己的生产厂搬到品牌家电企业的附近。由此,以品牌家电企业为中心,散件制造商、设备供应 商、物流公司、家电流通渠道商以及会展业、智业公司等相关行业服务体系,以最短的距离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区域性的家电制造产业群。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在产业群内形成了最经济的互动,产业群为圈内家电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家电产业群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家 电品牌的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而形成的。至90年代初期到中期,国内形成了广东顺德、江苏沿江、山东青岛三大家电产业群。
顺 德家电产业群的形成除了与广东作为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受香港的辐射影响而成为外向型经济的出口制造基地外,另外也要归功于地方政府。顺德的当地政府在土地、贷款、税收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扶持大企业的优惠政策,还建立了工业园区,鼓励有潜力的企业迅速扩张生产规模。在地方政府有意识的推动之下,顺德产 生了美的、科龙、格兰仕、万家乐、华帝、万和等知名家电企业。
而青岛家电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是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与技术创新同步的。青岛市把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家电产品的技术含量,以确保品牌的打造和维护。青岛市要求主要家电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同时保证政府对技改资金的配套。另外,当 地政府对国有家电企业的企业家很少干预,让企业能够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产业规律进行决策,这也使“鲁派”管理与经营哲学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青岛市还从制度安排上鼓励企业家进行企业规模扩张。海尔和海信就是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快速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
而江苏沿江家电产业群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原先江苏的工业根基与国家对江苏定点家电企业的重视形成的家电产业基础;其次是“苏南模式”驱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外资的介入(南京、苏州、无锡是国内招商引资取得成功的较早代表)而对当地制造水平的提升。另外,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对苏南一线乡镇家电企业的技术指导也功不可没,这些乡镇企业成为家电品牌零配件供应商的中坚力量。江苏沿江家电产业群以当时的春兰、小天鹅、香雪海(冰箱)、熊猫彩电等大家电笼头品牌为代表,而小家电企业则有江苏靖江光芒、南京玉环等企业。
三大家电产业群的形成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家电业整体实力的集中反应。也正是由于这种极具竞争力的集群效应,中国家电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高速成长,且也越来越引起跨国家电巨头的关注,成为其全球制造基地的首选地之一。
这种区域性的产业群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一极,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90年代末期,江苏春兰的年销售额达100亿元,几乎占了当时泰州地方经济的半壁河山;而广东的顺德,其数以千计的零配件及整机企业成了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新的三大家电产业群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的完善以及各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在中国家电总体市场规模快速膨胀(国内消费需求的成长与世界化产业分工制造基地的转移)的背景下昔日的三大家电产业群渐渐发生了变化。集中表现如下:
产业群聚效果更加明显,由原来的顺德、江苏沿江、青岛三大产业群(以城市为单元)发展为珠三角、长三角、胶东半岛新的三大产业群(以城市群为单元),即新的产业群的区域范围扩大了,如原来的广东顺德扩散到现在的顺德、中山、佛山,甚至东莞、湛江等珠三角区域。而江苏沿江则发展为现在的以宁波、杭州、上 海、江苏沿江城市及合肥等城市群的长三角区域。
在长三角区域,长三角家电产业重心已发生了转移,与苏帮家电产业(如春兰空调、熊猫彩电等)整体滑坡颓势相对应的是,“宁波军团”异军突起,而宁波军团又以慈溪为代表。虽然苏帮本土家电品牌出现颓势,然而江苏沿长江流域以西门子、伊莱克斯、LG为代表的大家电和SAKURA、ARISTON、AO.SMITH等 小家电外资家电品牌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上海,在家电产业发展早期,上海将家电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政府逐渐将家电产业转给国外品牌来经营,引入了日立、夏普、大金、林内、能率等外资企业,本土家电品牌随之慢慢消失,但上海家电的整体实力并未减弱。
产业群中核心企业的地位和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品牌集中度提高。另外家电业内频频上演的并购大戏也进一步促进了品牌的内部整合。如格林柯尔,2003年相继收购了科龙、杭州西泠和南京伯乐,后来又并购美菱、中山威力电器;而斯威特于2003年收购了小天鹅,2004年2月 以零价格收购长岭冰箱的业务及负债,进入冰箱制造行业,同年又同样以零价格收购小鸭集团洗衣机业务。此外,美的也相继并购荣事达和华凌。在这一系列的并购案件中,可以看见很多以前发展的较好的定点生产企业,如荣事达、美菱、威力、小天鹅、小鸭等如今都成了被并购的对象,虽然地点未变,但其所有权属关系已经 不是当地政府而是跨区域的其他主体了。
不仅是各产业群内部,三大产业群之间的内部要素流动也越来越频繁。海尔除了在胶东半岛有众多的供应商外,在宁波也设有多家供应商,因为有些另组件在这里更有比较优势;美的设厂芜湖、武汉,华凌进驻合肥,格力在江苏等全国市场的布局,使得三大产业群变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竞合关系。而这种产业群之间的要素流动是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进一步促进了三大产业群的良性发展。
珠三角: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广东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风扇等4种主要家电产品的销售收入为476.7亿元,占全国总量的比重约1/3;在小家电领域,广东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基地,其中电风扇、烤面包器、电水壶的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半数。2003年6月中旬,商务部公布了2002年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名单,光是顺德区就有2家家电企业榜上有名,其中,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分别以34650万美元、27681万美元的出口额,在该项排名中列第88位、第116位。
珠三角一带聚着近万家中小型家电制造厂、配件厂和服务商,形成了各有特点的顺德、中山、南海、湛江子产业群,以及深圳、东莞两大出口加工区。以科龙为例,科龙集团配套企业约1000多家。在顺德的容桂镇,3000多家企业中,有超过一半在做家电配件,其中为科龙配套的企业就达200家左右,其超短距离的采购半径、产业链的专业分工而形成的良性供应链无疑对增强产业群的领导品牌美的、科龙、格兰仕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长三角:
在安徽,美的、日立、科龙、实达在芜湖落户,或整机组装或配套部件生产;康佳、西门子在滁州建有冰箱和彩电生产基地;至于合肥,不仅有荣事达、美菱这样的企业,而且海尔也建立了彩电和洗衣机的工业园区,每一家企业都是大手笔投入。浙江的宁波到杭州沿线大大小小的工厂鳞次栉比,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品牌和跨国 公司产品的OEM与零配件供应基地。整个长三角产业群的产出已经达到了整个中国家电产业的30%以上。
而江苏的春兰则在1994年夺得空调老大位置之后,就走上多元化扩张的道路:兴建摩托车和摩托车发动机制造工厂,并于1997年 兼并南京东风特种汽车制造厂。春兰已经形成了以卡车为主的第二支柱产业,并希望能在新能源领域的镍氢电池有所作为。当然以上转型的代价就是春兰空调已沦落为二线品牌,而彩电等其他家电项目也难有作为。昔日的熊猫、小天鹅等家电企业集团,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或由于体制问题或因为对产业战略升级的忽视等原 因而失去了往日的雄风。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新科、斯威特本土家电企业集团的崛起,樱花、阿里斯顿、AO史密斯等外资厨卫电器品牌的出色表现让江苏的家电行业得到稍许安慰。难能可贵的是,地处江苏靖江的光芒,由于历史原因而位于交通不便的乡镇。在90年代取得全国“三大灶具厂家”之一的辉煌地位后,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期,又重新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其业务领域也先后延伸至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浴霸、太阳能真空管等领域。而在江苏,这样历史悠久的厨卫电器品牌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浙江家电业的崛起是长三角家电产业群格局发生变化的重头戏。仅在宁波地区,就有家电整机企业2000多家、配套企业万余家,产品涉及空调、洗衣机、抽油烟机等系列。2002年产值逾250亿元、自营出口4亿美元。同时宁波还是全国最大的饮水机、电熨斗、电吹风、双缸洗衣机和电源插座的生产基地,形成了全球知名家电配件集散地和国内最大的家电园区,并拥有了双缸洗衣机、饮水机、电熨斗、电吹风和电源插座等十多个全国“单 打冠军,出现了奥克斯、富达、方太、惠康、帅康等一批名牌企业;此外还有三花、春晖等众多在业界也都赫赫有名的配套企业。这里的很多家电配套厂家如同一个独立的生产车间,每家只做一道工序、或只做一个配件,形成越来越细的专业分工,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使得配件产品无论是技术、还是价格竞争力都得到了提升, 这也使得当地的家电行业能够就地配套、就地取材,从零配件生产到整机制造,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海尔”、“海信”、“长虹”、“小天鹅”等家电大牌及伊来克斯、樱花、阿里斯顿等外资品牌都选用了宁波产品为其配套。
宁波的家电企业缘于为国有家电企业和外地大企业进行家电零配件加工和模具生产的零配件加工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家电品牌企业因竞争急剧减少,不少宁波(以慈溪为主)家电配套企业在没有业务来源的情况下只好转向整机生产。他们最初从低成本的模仿开始,进行油烟机、灶具、电风扇、电熨斗等 小家电整机的生产。在不断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潜力的家电企业逐步成长,于是,从配套到整机生产,宁波渐渐形成了庞大的家电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