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家乐福血案折射中国市场竞争的血腥


杭州家乐福血案折射中国市场竞争的血腥

 

因为一起严重的流血事件,使得因法国SEB收购苏泊尔案而备受关注的两家国内炊具企业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台州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再次成为焦点公司。每日商报报道,1112日下午5左右,在家乐福超市涌金店工作的爱仕达企业促销演示员陈克华用刀连捅苏泊尔企业促销演示员张泽数刀后,被过往群众抓获,目前已被刑事拘留。13日,被捅的苏泊尔员工张泽已被抢救过来,虽然其脾脏已被摘除,但已暂时脱离生命危险。据杭州方面称,这起伤人事件是杭州市首例因商业竞争引发的流血事件。

其实此类事件早有先例,2002年,中石油与中石化在河南的竞争达到暴力冲突的地步。200232221,河南省渑池境内的高速公路义昌服务区内,中石化河南分公司工作人员与河南中油高速的施工人员发生了激烈冲突,直到近24时,大批警察到达现场才控制住局面。这被河南省政府定为“3·22暴力事件”。据内部人士称,“这不过是近年来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在河南对抗的一个缩影”,而河南高速公路加油站经营归属问题正是双方矛盾的焦点所在。河南高速公路长达1250公里,其沿线加油站销油量占到河南全省成品油销量的1/6以上,是一块巨大的“肥肉”。2001年,中石油与河南高速管理局合资设立河南中油高速公司,接手了高速沿线的50余座加油站。但1998年的机构调整,河南石油公司被归入的是中石化的“势力范围”,这样,中石化对中石油在其地盘上“抢食”就很难平静了。据称,200110月以后,中石化高层多次赴河南,并下达了“坚决拿下河南高速”的指示和“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全力以赴、倾巢出动”的十六字方针;而中石油高层态度也同样十分强硬,“中石油的方针是寸土不让”。一方“坚决拿下”,一方“寸土不让”,在漠视市场手段和法律尊严的情况下,最终演变成了暴力冲突。

商业竞争到了以暴制暴的地步,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值得深思。在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往往更注重自己跟自己竞争。国内的暴力事件演变为国际市场上的竞相压价,最终沦为别国的反倾销口舌。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发展思路是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了。反思什么呢?中国经济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经济发展思路在向前走,考虑的重点只是如何缩短这种血腥的发展进程。所以中国经济始终处于一种走走停停的非良性状态。问题多了,就开始强调和谐,其实和谐之本是找出利国利民利企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源动力。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像中石化、中石油竞争中的血腥事件,正是反映了政府主导的企业重组的弊端。而杭州佳乐福血案正是反映了中国企业产品的无差别同质化竞争的惨烈程度。中国企业竞争从来不缺手段或者说是策划,但就是缺产品的独特性。中国正在为成为世界工厂欢欣鼓舞,自以为这是中国经济缩短发展进程的机遇和利器,所以富士康事件只能是媒体热炒而得不到实际制裁。殊不知,世界工厂是要转移的,如果到了转移的那天,遗下一片工业废墟,中国经济又如何自处。即使做世界工厂也有一个选择和质地问题。印度同样也在走世界工厂的路,但是走得跟中国完全不一样。《世界是平的》作者在走访印度班加罗尔时震惊地发现,基于互联网的高端服务业很多产业环节已经外包到那儿。而我们正满头大汗地把世界各地正在遗弃的工厂搬向中国。这与早几年中国小贩去外国收购旧衣服来中国卖又有何区别。

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之所以发展成这样,是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有关,中国一直在倡导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但是完全竞争只能导致无差别的血腥竞争,降价降价,再不然就是暴力。其实中国更需要一个寡战的市场竞争环境。创新的源动力既不是源于中小企业,也不是垄断企业,而是来自于寡头企业。企业是一国经济之利剑,全球500强中如果出现中国的寡头企业而非垄断企业,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开始真正健康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