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制造”牛市才能拯救股市!


众所周知,中国股市的问题很多,解决起来任重道远。但即便是一团乱麻,也当找到线头,才能理出头绪。如今中国股市的“线头”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一个“跌”字??四年熊市下来,暴露了问题,激化了矛盾,但缓和局面的办法却仍未找到。如今,股权分置试点破题,“千股千案”的“乱局”更把投资者抛到了孤立无助的“云雾”当中,各种矛盾随时都有了集中爆发的可能。
     当此“危难”之时,我认为当务之急便是透过各种渠道,通过各种办法,利用股市技术上严重超跌的“时机”,“制造”牛市,促成股市反转,转化恶性预期,以便在牛市中解决问题,消除矛盾,在无形甚至掌声中解决股权分置这个最大的制度性遗留问题。而在熊市里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必将事倍功半,并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
     事实上,虽然中国股市最紧迫的问题是熊市的绵延不绝,但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却在于信用危机:上市公司、券商、咨询公司等市场参与主体一次次被剥去“羊皮”,露出“狰狞”嘴脸的过程,便是中国股市信用的沦丧过程;而与之伴随,股市为国企脱困服务的定位偏差以及监管层多次的政策“反悔”,也让政府的监管信用大打折扣。前者造成了投资信息的混沌和不对称,而后者则导致了监管权威的丧失和监管信息的紊乱。而上述两大类信息的混沌便直接构建了一个投资者眼里混沌无序的信息网,让人迷乱,让人无奈,让人愤慨!
     结果是,市场“三公”原则威信不在,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失去准星,投资信心也逐渐走向**,大熊市“如愿”降临!
     本来,熊市是不可怕的,近十年来美国、日本、香港等成熟股市都经历过大熊市,但并未引发恐慌,更没有引发我国股市目前所面临的“功能丧失加怨声载道”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人家成熟,有做空机制,有做市商制度,且主要是机构而非散户博弈;二便是因为人家的监管信用保持完好,信息披露充分及时,让投资者有规可循。
     而反观我国股市,则投资者却只有在牛市才有钱可赚,在熊市中便只能割肉或出局,而且,由于监管信用受损严重,信息披露混沌无信,投资者在熊市中体会到的,便只能像是被抛弃的孤儿般的孤立无援。一个人有了这种感觉,焉能不愤懑、不抱怨、不哀号呢?
     而如今,股市阴迭四载,股指跌去一半,九成股民被套,本来便酝酿着崩盘危险。但管理层却决意推出股权分置试点,决心从制度上完善股市,这是明显的“搏命”招数,按照尚主席的话来说,便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既然是“搏命”,当然需要的便是“稳、准、狠”,是全力以赴,是毫不犹豫。否则,结果便是被对手毙命??股市崩溃,重演中国版的“1929悲剧”!
 
     谁都知道,中国股市的问题的确严重,监管权威和信息披露两方面的公信力都已所剩无几。但也正因如此,此次股权分置改革便成了拯救中国股市的最后一搏。如果失败或者反悔,其对金融稳定、社会稳定的冲击力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为过,都将是致命的。
     我们看到,一向喜欢就敏感问题发言的郎咸平先生近来对股权分置试点也发表了“公信力赌博论”。凭郎先生的威望,这论断的信徒应该是不少的,而老郎的本次预言是否也能“一语成谶”,关键就只在于监管层的魄力和智慧了。
     因此,这一关必须通过,还必须成功通过,而我认为,在牛市中通过无疑是阻力最少的选择。
 近期和睿信投资李振宁先生、银河证券研发中心主任滕泰博士等数人在和讯接受采访时,大家在受访间隙都有所交流,普遍的看法是,股市病入膏肓,惟牛可化阴阳。而为了“制造”牛市,市场各方必须行动起来,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稳定和引导股市预期,让股市慢慢涨起来。
     具体而言,笔者以为市场需要做以下工作:
     一,利用股权分置试点这个契机,通过加大“含权”比例等措施引导市场对公司价值重估的良好预期,让试点股较普遍地展现“利好效应”。
     二,通过放开股市投资的不合理限制,输入“平准基金”之类增量资金等手段,加大市场的资金供给,促成股市二级市场行情的历史性反转,让牛市来消弭而不是激化矛盾。
     三,宣布减免股息税,实行T+0交易,在给于投资者切实利益的同时,增强市场流动性,集中释放做空动能,摆脱阴跌局面。

     四,尽快建立证监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尽最大可能杜绝不经调研的“试错”,并调动一切舆论工具,努力转变股市形象,稳定市场预期。
     五,治标还需同时治本。要强化对上市公司虚假、滞后、片面的信息披露的打击力度,健全上市 公司治理结构,让证券市场的“信息网”清晰起来。
     概而言之,就是要调动一切手段,“制造”牛市,消除“混沌”,达到在牛市里告别信息混沌、解决分置难题地目的。
     我相信,只要措施得当,解决股权分置便有可能会成为大牛市契机,而牛市的展开也便可能让股权分置问题顺利解决,让二者形成人们期盼中的良性互动。
     要知道,大熊市的预期会吞没包括股权分置在内的一切利好,而大牛市的启动却能调动起人们曾冷落过的所有利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