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文武先生提问:>
马列哲学不仅很系统全面,实用性非常强!特别是辩证法!可惜呀:
问题是:
一、马列哲学的关键缺憾就是对“精神”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是僵化的!我的系统《数变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从物理学概念看:物质就是质量(为形);精神就是能量(为本)!……。因此,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就有了巨大的缺陷!不认识“感性就是精神(是灵魂;是人和社会运转的统帅)”,就无法解释股票、古董的价值!……。
二、马列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残酷阶级斗争学说”,具有偏激性!而且,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思想观念!……。
三、共产主义理想,是对“世界是由正反物质构成的”认识不清的空想!……。
〈荀昭杰答复:〉
一问讨论:
1、物质和精神问题,在哲学中的称谓应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样更具有普遍性。
2、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马列前辈已经彻底解决,那就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3、“物质和精神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这个观点如果正确,那就是说物质和意识不存在第一和第二性的问题,是同时产生、同时消亡的。这明显不对!因为在地球产生的45亿年中,人类(或智能生物、或生物)产生得要晚得多,那么在人类(或智能生物、或生物)产生前,地球上的大地、高山、河流、岩浆只有物质,没有精神,而人类(或智能生物、或生物)产生后才有对这些物质的认识,才产生对先前存在物质的意识,这说明物质和意识不是同时产生的。还有,在太阳放完自己的光辉,变成白矮星后,地球上将不具有的生物存在的条件,生物不存在了,意识也就不存在了(这是建立在人类没有找到其他可以具有生命生存条件并可以移民过去的星球的基础上的),而地球及其上面的物质还存在(也可能变成宇宙中的其他物质存在方式),这说明物质和意识没有同时消亡(物质不灭,因此不会消亡)。基于这些原因,我认为物质和精神不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存在先后的问题。物质先存在,意识后产生;意识的存在有灭亡的可能,物质永存,因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4、“物理学概念看:物质就是质量(为形);精神就是能量(为本)!”我认为这个观点不正确。质量只是物质的属性之一,能量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两者都是物质,如果单独说质量和能量,那么就与精神无关,即质量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精神不是物理学中的能量。
5、“感性就是精神”。我认为这是片面的论点。感性在哲学上应该严格定义为“感觉或感觉的一部分”,而感觉是大脑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方面的直接反映。感觉即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因为感觉的内容和所反映的事物是客观的,感觉的整理方式或形式是主观的,因此感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既有物质性也有意识性。所以说“感性就是精神”是片面的论点,这种观点只揭示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即主观或意识方面),而没有揭示另一方面(即客观或物质方面),而且揭示的不是主要方面。
6、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马列哲学对意识(包括精神)的认识是正确的,是随着人类对更多物质内容和物质属性的认识而不断深化,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不存在僵化问题。
二问讨论:
我们对任何事物或前人认识结论进行真伪评价,一定要把评论的事物或认识(观点、结论)放在当时事物或认识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去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真理(即绝对真理)是错误的。历史唯物主义产生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当时存在资产阶级不顾无产阶级死活,残酷地剥削无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力的现实情况,马列前辈正是根据当时的历史现实提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可能是残酷的、也可能不是残酷的,但主要是残酷的)才能解放自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的理论和无产阶级的解放学说是正确的。我们在分析事物或矛盾时,应该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分析方法、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原理来对前人的认识进行真伪评价。只用逻辑推理来评价前人的认识(观点、结论)是片面的、不正确的。马列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列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人类对自己生存的社会的应用。到目前为止,我尚未发现马列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什么地方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中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三问讨论:
我不知道您说的正反物质是否是物理学概念上的正反物质?如果是物理学概念上的正反物质,那么我认为,正反物质都是物质,正物质和反物质只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而且是物质的一对矛盾的存在方式,与共产主义理想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共产主义理想是人们对人类未来社会存在形式的设想或猜想。我在中学学《社会发展简史》时,学到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阶级政党国家都已消亡、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社会”;现在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识是“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也就是说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会有不同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内容。不论怎样认识,共产主义社会都是比现在先进、比现在好、比现在令人向往的社会,都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社会。这么理解共产主义理想,难道还会认为是空想吗?
四、无法讨论的问题:
1、关于“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巨大的缺陷”,由于您没有说明缺陷的具体内容,及指的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产生时的具体历史条件还是抽象历史条件,因此我无法探讨。
2、我没有读过您的大作“系统《数变论》”及这一方面的有关文章,没有认识,因此也就无法探讨,很遗憾。
〈小月文武先生复答:〉
二句话前言:严格地说,咱们双方不是在“讨论”,而是在“说教”:因为,你信仰马列主义,我信仰自己的《数变论》;咱们之间的讨论(或说教或交换)地位不平等:你是马列主义的“代言人”;我是《数变论》的“所有人”!:)这样,就呈现“你高我低”、“你虚我实”的“不平衡平台”态势;不过,你可要“准确代言”哟!:)……。现在,我来逐一回答你的问题:
一问讨论:
1、物质和精神问题,在哲学中的称谓应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样更具有普遍性。
答:不,“物质和精神”概念,在马列主义哲学中是一个对应范畴。所以,更具有普遍性;“意识”只是“精神范畴”下的一个概念;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哲学中具有问题探讨的尖锐性,范围(范畴)更小一些。但是,它更“近距离”地指向“精神是什么”问题的探索;……。
2、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马列前辈已经彻底解决,那就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答:不!“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连列宁都不敢承认,说:是为了对付唯心主义的责难,暂时用这个提法,……。何来“马列前辈已经彻底解决”之说?!你是不是能够“代言论证”一下:为什么“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小月文武“前辈”的系统《数变论》则清楚地论证:物质和精神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从物理学概念看:物质就是质量(为形);精神就是能量(为本)!……。为了避免各说各话,你要嘛就进一步从本质里(而不是从现象上)论证为什么“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问题;要嘛就反驳“精神就是能量”观点!……。
3、“物质和精神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这个观点如果正确,那就是说物质和意识不存在第一和第二性的问题,是同时产生、同时消亡的。这明显不对!因为在地球产生的45亿年中,人类(或智能生物、或生物)产生得要晚得多,那么在人类(或智能生物、或生物)产生前,地球上的大地、高山、河流、岩浆只有物质,没有精神,而人类(或智能生物、或生物)产生后才有对这些物质的认识,才产生对先前存在物质的意识,这说明物质和意识不是同时产生的。还有,在太阳放完自己的光辉,变成白矮星后,地球上将不具有的生物存在的条件,生物不存在了,意识也就不存在了(这是建立在人类没有找到其他可以具有生命生存条件并可以移民过去的星球的基础上的),而地球及其上面的物质还存在(也可能变成宇宙中的其他物质存在方式),这说明物质和意识没有同时消亡(物质不灭,因此不会消亡)。基于这些原因,我认为物质和精神不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存在先后的问题。物质先产生,意识后产生;意识可能灭亡,物质永存。
答:这第3点,具有了“答辩意义”。但是,如果能够这么简单地看问题,那么哲学的最核心问题,似乎就已经解决了。可是,哲学探索“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何以人类在广泛地继续(包括现代自然科学的努力)探讨?都是“好事之徒”之所为?另外,用这么简单的宇宙(地球)演化的表面过程,来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能够解决“精神(意识)是什么?”问题吗?!若解决不了,就不能彻底说明“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你说“物质先产生”,这句话也有问题!请问:物质产生于什么?从哪里产生?……。:)《数变论》用现代自然科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常识论证:物质就是质量(为形);精神就是能量(为本):“时空”是物质的产生和归宿地;物质的形(正反物质结构)演变为人形(包括大脑);物质的能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正负能量)演变为人的“感性意识”!它们的演变,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石头有石头的精神(能量)、树木有树木的精神(能量)、人有人的精神(能量)!它们一起发展、谁也离不开谁、更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因此,《数变论》说:物质和精神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它既解决了精神(意识)是什么,又解决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4、“物理学概念看:物质就是质量(为形);精神就是能量(为本)!”我认为这个观点不正确。质量只是物质的属性之一,能量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两者都是物质,如果单独说质量和能量,那么就与精神无关,即质量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精神不是物理学中的能量。
答:尽管不够准确,但具有深入思考意义!既然如此,你继续从“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去深入再探“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切切此告!并参考我的第3点答辩!
5、“感性就是精神”。我认为这是片面的论点。感性在哲学上应该严格定义为“感觉或感觉的一部分”,而感觉是大脑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方面的直接反映。感觉即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因为感觉的内容和所反映的事物是客观的,感觉的整理方式或形式是主观的,因此感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既有物质性也有意识性。所以说“感性就是精神”是片面的论点,这种观点只揭示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即主观或意识方面),而没有揭示另一方面(即客观或物质方面),而且揭示的不是主要方面。
答:“感性在哲学上应该严格定义为‘感觉或知觉的一部分’”?不!《数变论》反而认为:“感觉或知觉”是“感性”的一部分(我在探索,你在述旧)!
《数变论》的感性范畴:欲望、兴趣、爱好、脾气、性格、感觉、知觉、注意、观察、信念、意志、信仰、情操、情绪等等具有感情性、固定性、强迫性和规范性的心理事物,都是感性!它有先天的结构性遗传和后天“精炼的理性”固化形成;因此,它们在人性心理行为中占主导地位;
《数变论》的理性范畴:是“形象图形”和“抽象符号”。它们在感性的需要、主导和规范下,进行排列组合,构成思维片断和思想体系!可以重组、修饰、搁置、遵守或唾弃!因此,《数变论》得出:“感性是统帅,理性是为感性服务的”终极“人性法则”!!!……。
6、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马列哲学对意识(包括精神)的认识是正确的,是随着人类对更多物质内容和物质属性的认识而不断深化、不断充实而不断完善的,不存在僵化问题。
答:是的!你的“基于以上观点”,确实是基于观点,而不是事实;……。我简化回答为一句话:所谓“僵化”,就是失去“感性能量”这个“活的灵魂”!!!感性不舒服了,才会斗争;感性需要了,才会有价值;感性觉得好的制度,才会支持(所以才会有支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支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分);……。
以下二问讨论、三问讨论,有时间、精力和进一步兴趣,再讨论!谢谢!
另外:
四、我无法讨论的问题:
1、关于“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巨大的缺陷”,由于您没有说明缺陷的具体内容,及指的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产生时的具体历史条件还是抽象历史条件,因此我无法探讨。
答:我怎么“没有说明缺陷的具体内容”啊?!我不是明明白白地说:“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认识“感性就是精神(是活的灵魂;是人和社会运转的统帅)”,就无法解释股票、古董的价值!……。”吗?!
2、我没有读过您的大作“系统《数变论》”及这一方面的有关文章,没有认识,因此也就无法探讨,很遗憾。
答:就是本哲学论坛的固顶帖子:《真理三值观、灵智感性论和时空数变论》(无限宝藏)。敬请关注和斧正!:)
〈荀昭杰再复答:〉
“小月文武”二句话前言:严格地说,咱们双方不是在“讨论”,而是在“说教”:因为,你信仰马列主义,我信仰自己的《数变论》;咱们之间的讨论地位不平等:你是马列主义的“代言人”;我是《数变论》的“所有人”!:)这样,就呈现“你高我低”、“你虚我实”的“不平衡平台”态势;不过,你可要“准确代言”哟!:)……。现在,我来逐一回答你的问题:
前言回复:
1、讨论就是讨论,不要提说教。说教应该用在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师父对徒弟、政府对国民、组织对个人,我与“小月文武”先生及众网友连面都没有见过,谈何说教。“说教”这个词的内涵不宜扩大。
2、在我们国家(还有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信仰是自由的。我们有知识的人对待认识(思想、理论)只存在正确和错误问题,不存在高低、虚实问题。我相信马列哲学,是因为它正确。同理“小月文武”先生相信《数变论》,我相信他自己也是认为《数变论》正确。我们有理智的人不会为了某个错误的理论,去做它的“信徒”。您过去不知道马列主义是否正确就相信了,所以您成为马列主义的信徒;现在您认为马列主义不正确,所以您不信了,这是您的信仰自由。
3、书本上的知识只要没有申请专利权(或专利权过期了),谁学了、谁会应用就变成了谁的智慧和能力,产生的效益就是谁的,不存在违背良心的“代言人”的问题。“小月文武”先生所说的那样的人社会上有,这正是我所鄙视的人。
问题及回复:
1、“物质和精神”概念,在马列主义哲学中是一个对应范畴(所以更具有普遍性),“意识”只是“精神范畴”下的一个概念;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哲学中具有问题探讨的尖锐性,范围(范畴)更小一些。但是,它更“近距离”地指向“精神是什么”问题的探索;……。
回复:物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哪对范畴更具有普遍性?世界上、宇宙中只有两种东西,就是客观存在和非客观存在,这是哲学中最抽象的一对范畴。客观存在就是物质,非客观存在就是意识,从哲学观点看来,客观存在和非客观存在、即物质和意识是最抽象、最具普遍性的哲学范畴,是哲学的起点,其他范畴都可以从这一对矛盾的范畴中推演出来。
2、“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连列宁都不敢承认,说:是为了对付唯心主义的责难,暂时用这个提法,……。何来“马列前辈已经彻底解决”之说?!你是不是能够“代言论证”一下:为什么“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小月文武“前辈”的系统《数变论》则清楚地论证:物质和精神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从物理学概念看:物质就是质量(为形);精神就是能量(为本)!……。为了避免各说各话,你要嘛就论证为什么“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问题;要嘛就反驳“精神就是能量”观点!……。
回复:马列哲学已经解决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问题,而且自然进化史和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这个观点完全正确,我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搅混清水的目的是混水摸鱼,这种事情谁愿意干谁干,只要公民不违法、党员不违纪不会有人干涉,但是我不干这种事。意识(或“小月文武”先生所说的精神)产生之前物质是否存在,是坚持意识(或精神)第一性观点的人不敢回答、又躲避不了的问题,这是列宁的话。
3、如果能够这么简单地看问题(指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问题),那么哲学的最核心问题,似乎就已经解决了。可是,哲学探索“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何以在广泛继续(包括现代自然科学的努力),都是“好事之徒”之所为?另外,用这么简单的宇宙(地球)演化过程,来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能够解决“精神(意识)是什么?”问题吗?解决不了,就不能彻底说明“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你说“物质先产生”,这句话也有问题!请问:物质产生于什么?从哪里产生?……。:)《数变论》用现代自然科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常识论证:物质就是质量(为形);精神就是能量(为本):“时空”是物质的产生和归宿地;物质的形(正反物质结构)演变为人形(包括大脑);物质的能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正负能量)演变为人的“感性意识”!它们的演变,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石头有石头的精神(能量)、树木有树木的精神(能量)、人有人的精神(能量)!它们一起发展、谁也离不开谁、更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因此,《数变论》说:物质和精神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它既解决了精神(意识)是什么,又解决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回复:(1)关于我文中的“物质先产生”,这是表述不准确,我已经修改为“物质先存在”。(2)“小月文武”先生的‘时空是物质的产生和归宿地’”不知是否也是表述不准确?如果不是,那就是错误的论点。物质永存,不存在产生和归宿的问题。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属性,随物质运动形式和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及量子力学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除了人(或具有条件反射的生物)具有精神外,其它东西怎么会具有精神,请不要随意扩大“精神”概念的内涵。
4、(不用回复。)
5、《数变论》认为:“感觉或感觉”是“感性”的一部分(我在探索,你在述旧)!
《数变论》的感性范畴:欲望、兴趣、爱好、脾气、性格、感觉、知觉、注意、观察、信念、意志、信仰、情操、情绪等等具有感情性、固定性、强迫性和规范性的心理事物,都是感性!它有先天的结构性遗传和后天“精炼的理性”固化形成;因此,它们在人性心理行为中占主导地位;
《数变论》的理性范畴:是“形象图形”和“抽象符号”。它们在感性的需要、主导和规范下,进行排列组合,构成思维片断和思想体系!可以重组、修饰、搁置、遵守或唾弃!因此,《数变论》得出:“感性是统帅,理性是为感性服务的”终极“人性法则”!!!……。
回复:详见以下我对“小月文武”先生的《数变论》的初步印象。
6、简化为一句话:所谓“僵化”,就是失去“感性能量”这个“活的灵魂”!!!
回复:每个范畴(或名词)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不能随意变动,如果变动了,请用其他范畴(或名词)来阐述。僵化就是指不动、不发展、停滞。不包含什么东西,是指不全面,即片面,与僵化没有关系。
感觉、价值等非客观的东西不能作为评价事物的标准,评价事物标准的东西必须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感觉影响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得到占人口绝大多数劳苦大众的拥护和支持,并不是劳苦大众感觉好了,而是劳苦大众的利益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一致,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再例如“鸟的叫声”,一般人感觉心旷神怡,而国破家亡的杜甫却写出“恨别鸟惊心”的诗句,因此凭感觉我们不能够判“鸟的叫声”是好是坏。在我看来,判断社会事物好坏的标准,最简单、最适用的方法看是否坚持“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
我对“小月文武”先生《数变论》的初步印象:
1、《数变论》虽然加进很多现代科学知识,但是逻辑推演性不强,给我的印象是牵强附会、标新立异。
2、范畴混乱,堆砌名词。将许多具体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系统论、信息论等等)的概念随意加到《数变论》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意扩大或缩小。
3、哲学可以指导具体科学,但是哲学绝不能代替具体科学,这就是学会哲学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和手头缺钱问题的原因。具体科学只有经过抽象以后,才能提炼到哲学中,丰富哲学、修正哲学、促进哲学发展,但是我看了《真理三值观、灵智感性论和时空数变论》以后,感到“数变论”没有做到这点,而且文中所含的逻辑性与自然科学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和认识史有许多相违之处。
4、提出新思想(理论、观念)必须被自身的理论整体、自然科学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人类认识史完全证实,并能正确指导现在的实践活动,否则就不是正确的,否则虽有可取之处,但整个理论体系是错误的。我认为“小月文武”先生的“数变论”理论体系是错误的。
5、由于《数变论》是长篇大著,如果我(或他人)要写出“《〈数变论〉批判》”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起码我(或他人)要把《数变论》彻底看透,且要等其正式出版,等作者的思想(或理论)体系完成。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体会不深,请“小月文武”先生和众网友多指正。
〈小月
回复一:
你点名和我讨论问题,只有我一个正式回复,你就另立一个同样的主题固然不好(因为,前后连续性突然中断了),但也没有什么!关键的是:《数变论》已经被你“轻轻松松”地全盘否定了!!!你何必和我这个全面胡说八道、一无是处的人继续讨论什么呢?!!!我已经没有和你讨论问题的任何“空间”和“立足点”了!!!——自然就应该“自觉”地倒下了!:)咱们已经完全讨论和定论完了!!!我也承认了,一切不就结了吗?!我再说什么,也是错!!!不对吗?:)不存在对不起的问题!只存在我已经听完你的“死刑宣判书”问题!谢谢!:)
回复二:
这就是马列哲学的“形式和内容的对立统一关系”!请原谅我仅仅评论你一句:这说明你根本不具备“马列主义代言人”的能力!因此,我也不承认你的这个“审判庭”的地位!我怎么可能和你继续辩论下去呢?!
〈荀昭杰最后答复:〉
答复一:
我最近又看了一遍“小月文武”先生的“《真理三值观、灵智感性论和时空数变论》(无限宝藏)”,不仅没有发现任何宝藏,而且觉得白白浪费了时间,看后更坚定了我对《数变论》当初下的结论是正确的。
答复二:
“小月文武”先生在讨论中犯的错误2例:
例1:“小月文武”先说:“你是马列主义的‘代言人’。 不过,你可要‘准确代言’哟!”;
“小月文武”后说:“这说明你根本不具备‘马列主义代言人’的能力!”
“小月文武”犯的逻辑错误:自己前面说的话,后面又来否定自己的话,犯“自我否定”错误。
“小月文武”没有否定我的话,因为他否定的话不是我说的,是他自己说的。
例2:“小月文武”先说:“只存在我已经听完你的‘死刑宣判书’问题!”
“小月文武”后说:“因此,我也不承认你的这个‘审判庭’的地位!”
“小月文武”犯的逻辑错误:同1,犯自我否定错误。
“小月文武”反驳的话是他自己说的,不是我说的,因此是自己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