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抛铜将成为历史性的错误


  本文写于去年,许多网站都有转载,现收藏于此。

  国储抛铜将成为历史性的错误

  今年期货市场最大的新闻,莫过于国储抛铜事件,它也必将载入期货交易史册中,就如同住友滨中泰男事件、巴林银行事件、中航油事件一样。

  2005年9月下旬传出国储物资调节中心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开出了总量为20万吨的巨量期铜空单。这一市场传闻最终变成了事实,也使国际炒作基金和国储成为了敌对的双方。国储局作为国家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能本应是储备国家战略物资、监控市场价格,但是这次事件却将其陷入了与国际炒家多空交战的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拯救自己在LME的空头头寸,国储从11月中旬开始在市场上公开拍卖了3次共计6万吨铜,除第一次全部成交外,后两次流拍的总数在1万吨左右。但国际铜价却屡创新高,12月8日达到历史新高4474美元/吨,可见效果了了。

  可能有人会说,国储抛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拯救自己在LME的空头头寸,更主要的是为了满足国内铜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同时平抑内地铜价,使铜价回归供求关系。这样的观点似乎很合理。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以供求状况为主要调控对象,显然是存在明显误区的。中国已成为铜的消费大国,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需求。国内供应缺口日渐扩大。中国的铜需求高速成长,在全球铜消费增长中占据压倒性的主导地位,几乎占据了2000年以来全球所有需求增长部分。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中国铜消费的绝对量增加了约135万吨,累计增幅高达70%。中国铜消费占全球的份额,从2000年的12.7%攀升至2004年的19.7%。自2000年以来,中国铜需求保持年均15%左右的高速增长,2002年中国就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铜消费国。虽然今年铜价一涨再涨,高铜价抑制了一部分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铜的紧张状况,但国内总体上讲还是缺铜的,这一现状,导致了国储抛出的铜杯水车薪,很难填补这巨大的缺口,对国内价格的压制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即使国储拥有大量的铜储备,把国内供求关系作为主要调控对象也是不合适的,盲目的使用储备去调节国内供求状况无疑是杯水车薪、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由于我国的现状,显然是铜的天然多头,任何做空行为必然导致国际投机资金的挤压。事实是国储只不过是众多空头中的一个,即使其头寸有20万吨,对于LME市场容量来说并不具有决定性,只不过给对方提供个打击的对象,为本已倦怠的市场(长期居于高位,多空都在等待)提供了新的刺激,同时也解放了一部分本已陷入困境的空头。

  即便,我们有大量的铜和资金,但这也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只有继续通过连续的抛铜、增加LME库存供应以及通过政策影响需求等硬办法来影响供求关系,这一切的效果可能也无法达到预期,最终只有实物交割。国储可以从日益趋紧的现货组织20万吨符合交割要求的铜进行交割,对国外基金来说可能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对我们也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做法。一边要交割,一边又必须去国际市场高价买铜,当然象其它事件一样,它也必将结束。

  铜价处于历史的高位是不争的事实,下跌是难免的,可那毕竟是以后的事,只是和国储无关了。期货市场有着自己的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它,否则必然遭到处罚——市场的处罚。从这种意义上说,无论结果如何国储抛铜事件都是一个错误。

  株冶事件、中航油事件和今年的国储抛铜事件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留下的痛就不必说了,但要吸取。市场的事情永远要用市场的规则去解决,政府的影响在全球化经济的冲击下已变得日趋薄弱,我们在这方面经验仍十分欠缺。不论结局如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事件中学习,以便我们未来在参与国际化市场时的不再重蹈覆辙,避免同类事件的续演。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