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与民众无关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如同战场,这是眼前的事情,是从前没有过的。在这个战场里面,民众和开发商在打战,专家学者与开发商在打战,同时,民众也和专家学者打战,媒体则在一边源源不断地递上火药和棍棒,一边乐得拍巴掌,总之是在助阵。

为什么会打战呢?这其实是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有人说,是因为房价太高了,太高了就会出现不均衡,就会出现暴富与不满,就会出现牢骚,出现愤怒,最终干了起来;又有人说,不是价高的问题,是心理不平衡的问题,是无理取闹的问题,是不了解市场的问题,是乱说的问题,乱说就是为了发泄,发泄是因为有人没有理解市场,不了解实际情况。有那么些应该穷的人,他偏偏不服气,所以他出来闹,扯破了开发商的衣服,打肿了一些专家的脸,自己也搞得气急败坏。

诸如此类的问题和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归结为一点,还是利益分配的问题,这是根上的原因。都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是所有战争的最基本动因,没有利益,美国不会打伊拉克,打了人家的国家还要审判人家的总统;没有利益,民众不会和开发商及伪学者干起来,干不下来就打持久战。一年来的调控,之所以点着了战争的导火索,很多人认为是调整利益分配的必然结果。

怎么理解?调控就是为了利益分配的均衡,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这是很多专家都在说的,当然,这是介乎于经济学理论与社会责任层面发出的观点,认为调控的持续,实在是要打破开发商一家独大一门暴富而同时冷落天下寒士的糟糕局面。

事实也证明,这个观点和预言某种程度上被天真而易冲动的民众信以为真,我记得调控开始的时候,民众是并没有情绪高涨的,但是越到后来,发言越多,这是因为,有些专家在误导这些纯洁无知又充满渴望的人们,专家说是要再分配,好像是在解读调控,但更多时候是在给市场信号,鼓动大家叫嚷。于是大家真的叫嚷起来了。

我有时候甚至担心这种场面会失控,尽管我承认,谩骂与攻击其实是市场经济最初阶段必然出现的事物,而且随着市场的不断发育,还可能会增加,因为有太多的人会有烦恼与不解,但是,打战不是唯一的出路。打战也不是利益的最佳获取途径。这最好的例子就放在伊拉克,战争基本结束了,谁胜利了呢?谁失败了呢?元气大伤的是美国,是伊拉克,没有谁得到了利益,利益只是一种奇怪的看不见的东西,谁也没有得到过。

我知道,民众们需要的利益不过就是一两套房子,这没有错误,我们的祖先尚且需要洞穴,我们的现代人为什么就不能有房子呢?可是,我也知道,开发商们需要的利益不过就是无穷无尽的利润,这也是没有错误的,有人说,开发商们赚得太多了,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看,这种指责不无道理,但是站在经济与商业角度来看,这种指责又有些让人不解,商人与利润本为一体,为什么不能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呢?他有过错吗?

那么错误在谁?这也是一个需要下功夫研究的问题,我倒是认为,这错不在民众,也不在开发商(那些投机倒把吭蒙拐骗使奸耍诈的不在此列),为什么?因为一开始就出现了逻辑错误,因此造成了这种耗废资源的战争。逻辑错在哪里呢?错在这样两个层面,民众眼里没有市场,只有情绪和房子,他理所当然认为他需要争取,向谁争取?向开发商争取,争夺。首先这是一种争夺对象的定位错乱了,开发商肯定是不会答应的,这就出现了矛盾,今天看来,这是较为明显的一个冲突。另一个层面,是开发商的眼里也没有市场,只有钞票和地皮。他除了认爹认妈认老婆孩子之外,还会认同一点制度,但我想说,他眼里没有市场,至少是没有民众。

民众是一种粗泛的东西,有时候开发商连自己的客户都可以欺负,他还怎么可能将民众放在眼里?二十多年来的市场经济,不过就是教会了生意人怎么去赚钱,却没有教会他们怎么去尊重民众和市场。开发商们需要的是一种规则,以及如何处理好这规则更好地对付这规则,道义是次要的,站在道义立场上的指责同样成了一种无理取闹。

宏观调让两种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碰到一起,当有人说,调控是在调整利益再分配的时候,跳脚的除了开发商还有民众,你说战争还可能不发生吗?

我认为,针对宏观调控时期抛出利益再分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甚至是有意在搞乱市场,因为这种观点的出现,肯定注定有人会被打击有人会被扶植,肯定会出现革命与被革命的情绪和局面,这就叫动荡。因为再分配问题,法国已经出现数天的骚乱,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里就没有,一年过去了,没有出现骚乱。

调控就是再分配,这个观点本身就有情绪化与主观逻辑层面的失误和草率,因为迄今为止,我并没有见到这种迹象,政策从来没有提到利益再分配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民众和开发商们都受到了再分配观点的蛊惑与欺骗,造成了相互的争斗。再分配不是调控的焦点,也不是调控的目的,我想,通过这一年的实践,大家都应该能看出来了。否则开发商们将不能安心赚钱造房子,而民众将不再为房子焦虑。

     可是现实的情况残酷地说明了我的观点,再分配没有被提到调控政策的重心上面,没有人甚至连政策制定者一开始都没有想过要进行利益再分配,如果要这样做,那么我想,他们会有很大的顾虑,对于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能否稳定的顾虑会是显见不过的事情。而房地产的稳定与否,是最关键因素。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要稳定房价而不是打压房价,若是打压,这就是利益再分配层面的定义,打压即意味着开发商及高房价将受到惩罚,相应的利益将被冲抵进调控工作里,同时,进一步使民众如愿以偿,尽管可能仍有抱怨,但不会像现在这样与开发商反目成仇,政府的公信力将提高,被认同感也将增加,这种公共与个人的利益因此便会得到进一步的再分配。

可是这同时,会出现一个问题,因为市场和产业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掌握的,在基于利益再分配的目标下启动调控,很可能会鸡飞蛋打,开发商和民众都会陷入一个不景气的经济深渊里面,如某些预言家所言,中国将进入一个衰期。

我认为我们没必要认真讨论利益再分配的问题,因为政策和政府没有这样做,调控初衷也不是这样的,甚至连这个意思都没有。只不过是一部份学者和民众试图逼着政策去承认,去这样做。这结果,当然只是一厢情愿。

现在大家都说房价贵,都说住不起房子,都在期待调控能令人如愿。可是我想说明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不可能。

如我上面所述,我们现在看到的调控,不是一次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我并且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买不起房的现实是不可能得到改变的,居者有其屋也是痴人说梦,有没有调控,都是一样的,没有调控,大家买不起房,有了调控,买不起房的还是买不起房,愿望还是愿望,只会是这样。

房地产调控了一年多,今天回过头去梳理细节,我忽然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大家都很可笑,都在卖力地呐喊,为调控助威。我本人也在这样做。可是现在我明白这是完全不了解情况的瞎掺和。

我记得去年春天国务院将房地产连同钢铁、电解铝、汽车等一道列入调控名单,当时明确说这些个行业是过热的,过热是什么意思?过热是太多了,太旺了,有了剩余还在卖力生产了。这就是所谓的过热,这会带来危险,我想你肯定也清楚这危险在哪里。宏观一点说,就是给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炸弹。

于是调控,请注意,这个调控的意思就是要驱热。驱热的办法有很多种,比如压缩供给,比如减少生产,比如通过金融杠杆卸下一部份风险,然后对开发与生产速度进行各种控制与重新规划。

事实证明,房地产调控正是这样做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调控,控制的是价格的大起大落,大起了必然大落,因此不能大起,不能大起,不意味着就不允许上涨,这是需要注意的。没有大起大落就是稳健的发展的,就是没有风险的。因此也就做到了稳定。

所以,这与利益再分配无关。利益分配是经济适用房与住房保障领域的话题,商品房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这种事情发生。国家更多时候是基于产业安全与经济风险的角度来考虑调控可能达到的效应,以及如何更好地安排房地产业的发展与良性循环等诸多问题,这不说明,民众认为房价高了,国家就需要在调控中加入打压房价的原则,国家就要将调控的焦点放在大家都需要房子上面。如果这样认为,就会是个常识性错误。

调控房地产,就是调控房地产,就是要发展它,使之稳步走路,房价可以涨,不要涨得过猛;房子还要开发,就是不要搞歪供应结构,弄出高空置率;城市建设也是要进行的,就是不要经常摊大饼。你看看,这都是调控没有进行否定的,调控就是调控一个速度,一个力度,一个广度,如此而已。这与居者有其屋关系不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统计局的每每发布的数据,显示的通常都是房价的走势,或高或低;开发量的增减,或多或少,从来就没有一份数据说,有多少人买了房,有多少人没房住,买了房约占没有没买房的百分比是多少,预计调控可能让多少人有房住,可能让多少人没房住。如果你看到有这样的数据,或者发言人说,普通商品房增加了多少,保障住房开发力度是多大,那么,这个调控才是与民众有关的。

我记得在调控近半的时候,有人就提过这个问题,说现在的调控是因为产业整体过热,威胁到经济发展,所以要调控,而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或如某些人所说的,是房价太高了,大家都买不起房,所以才调控的。民众的欢欣鼓舞是因为没有了解这个实际情况,是在瞎乐观罢了,是很没有道理的。

我个人也认为,不管调控持续到何年何月,大多数人的居住条件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会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买不起房子或买不起好房子也会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不要认为调控一持续,愿望就会越来越接近现实。这种想法特别幼稚。

所以我们必须搞清楚,我们的调控,是针对产业的发展进行的,是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全盘考虑的,而不是单独针对居住安排的。我想这一点我们都清楚。因为产业经济过热,所以要调控,而不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房住,所以要调控,这要进行区分,才不会让大家变得盲目而冲动。

我倒是觉得我们应该呼吁政策更多时候要倾向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这样才会弥补由于我们对调控认识的欠缺与无知所带来的伤害。而且我认为,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设远比争取能否买到商品房的要求更加合理而科学,也更加的迫切。历史也会证明,一味耗在商品房市场里,将调控看作是解决居住问题是愚蠢的,错误的,而将精力放在保障住房方面,努力争取保障住房制度的落实才是正确的,才是最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