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当好先行
20051220 15:52:03 中国交通报 滕建福、邹立新
开栏的话 促进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发展新时期的整体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中部崛起,交通必须先行。两年来,交通部和中部六省抓住机遇,积极行动,不断加快交通发展步伐,为中部崛起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近期,本报记者到六省深入采访,从今日起,本报推出《中部崛起交通先行》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并为中部崛起献计献策。
初冬时节,记者在被称为湖南"金三角"的长沙、株洲、湘潭地区采访时,看到一派繁忙景象:醴陵至湘潭和长沙至湘潭(西线)高速公路正在紧张施工,长沙至株洲和韶山高速公路开始征地拆迁,株洲航电枢纽工程三台机组即将投产发电,长沙新港二期工程正在抓紧建设,武(汉)广(州)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破土动工……这是湖南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一个缩影。
中部崛起,湖南如何推进?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交通行业又如何作为?按照交通部与湖南省领导交换意见时提出的交通发展方向,湖南决策者与交通部门审时度势,进一步完善、优化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蓝图,并且群策群力加快实施,努力使这一美好的蓝图早日变成现实。
发挥优势在中部崛起中找准定位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交通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正祥把湖南经济在中部六省的位置形象地概括为"二三二、五四三",即:人口居第二位,生产总值居第三位,地方财政收入居第二位,增长速度居第五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第四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居第三位。从数据上看,湖南各项经济指标在中部省份没有一项是领先的,但是,湖南拥有的优势却显而易见。
区位优势。湖南接近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地区,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扩大与港澳地区乃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流的地缘优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签定后,这一优势更显突出。
资源优势。湖南森林覆盖率为54.3%,居全国第三,水资源总量居中部第一,水稻和苎麻产量居全国首位,生猪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湖南旅游资源丰富,又是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在世界已知160多种矿产中,已发现141种。
成本优势。湖南劳务成本比广东低40%至50%;房价、房租等低于相邻的湖北;工业用水用电价格比东部发达地区低近一成至三成。综合来看,湖南营商成本仅为广东的74%。
工业优势。湖南工业体系完整、规模初具,部分产业优势突出。在全部37个行业大类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等8个行业大类在全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互补优势。湖南与粤港澳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优势互补与融合。当前,泛珠三角地区面临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的突破,而湖南经济发展面临外源性资金的引入和矿产品、农产品的输出,两地具有对接的共同愿望。
基础设施优势。湖南以铁路为骨架,公路为经络,民航、水运为补充的多功能的交通运输网基本形成,为湖南连接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创造了条件。光纤电缆、短波和微波等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电信网。
根据自身优势,湖南把发展思路确定为:以工业化为重点,以制造业为核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突破产业瓶颈;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为载体,夯实发展基础;在总体布局上引导以长株潭一体化为重点的"一点一线"地区优先发展,并以此为支撑,营造增长极和增长点;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开发优势资源、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中部地区合作为突破口,主动参与珠三角的合作与发展,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交通互连、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享,形成对湖南经济外向拉动的龙头;积极推进与西北省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西北省区的地缘优势,加强与中、西亚及东欧的经济往来;以"承东启西"为切入点,下大力气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
湖南要崛起 交通要先行 为实现上述发展战略,湖南省委、省政府及湖南省交通厅"十五"期间将加快交通发展置于重要位置,适时调整了交通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着眼国家综合交通通道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湖南交通网络:一方面加快向珠三角的融合,向长三角贯通;一方面增强向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辐射,同时加快省内交通网络的完善,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和"湘西地区开发"等战略的实施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在京珠国道主干线湖南段、衡昆国道主干线湖南段、长沙至常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基础上,湖南高速公路建设重点开始西移。建成或正在建设通往国家西部的省际通道有:建成上瑞国道主干线湖南湘潭至邵阳段218公里,常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161公里也将于年底通车。目前在建的高速公路774公里,包括邵阳至怀化、怀化至新晃、常德至吉首高速公路等。到2007年年底,上瑞国道主干线湖南段540公路将全线贯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2153公里,基本实现省会长沙至13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全部以高速公路连接。"十五"期湖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00亿元左右,?路通车总里程达887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06公里,二级以上公路8006公里,等级公路46686公里,湖南省将按期实现"十五"计划中"省会长沙通往除湘西、怀化外的其它11个市政府所在地以高速公路连接,二级以上公路达到8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市、区)与各自市州以二级以上公路连接、等级公路占公路通车总里程52.6%"的发展目标。
——加快"一点一线"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2月18日衡阳至大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长沙至湘潭西线、醴陵至湘潭高速公路预计明、后年相继建成通车;衡阳至炎陵、长沙至株洲、韶山高速公路于10月27日召开了征地拆迁动员大会,年底可开工建设。这几条高速公路的陆续建成,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现代公路交通网络。
——路网和农村公路建设取得实效。到今年年底,"一点一线"地区可完成路网改造1073公里,县到乡镇公路改造4401公里,通村公路建设3565公里,100%的乡镇和99.5%的建制村通公路,85.6%的乡镇和36.2%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
——水运建设实现新突破。长沙霞凝港区一期工程全面竣工,长沙霞凝港区二期工程、岳阳港城陵矶港区一期改扩建工程争取年内完工;湘江株洲航电枢纽工程预计于明年全面竣工,可增加千吨级航道96公里,增加年发电量6.6亿千瓦时。
——长株潭道路客运一体化初见成效。本着"直达、快速、便捷"的原则,湖南省交通厅制定了长株潭交通运输网络规划,调整了运力结构、营运线路和站点的布局,在三市设立了"长株潭汽车站",实行市内发班,方便了市民出行。目前,三市从事道路客运的客车734台,共有客座27134个,日发班次1468个,每天可运送旅客7万多人次,运输能力比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前增加了近3倍,基本满足了三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调整后的"十一五"交通规划气势恢弘 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湖南省交通厅最近又组织有关专家对"十一五"交通规划进一步做了论证、完善和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中部崛起战略。
湖南省交通厅厅长李安向记者介绍了"十一五"湖南交通的宏伟蓝图:继续突出主骨架、出省通道建设。省内高速公路要成环,以打造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全省14个地市一日往返为目标,到2010年全部建成省域三条国道主干线和一条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基本建成"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中的"三纵五横",加快国省道及重要经济干线公路建设,打通省际运输通道,积极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实现高速公路通达全省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全省各县(市、区),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7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国省道渡口全部改渡为桥。围绕"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开发战略,发展大外环交通,对长株潭区域进行公路加密,修建京珠高速公路复线,提高城市出口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快水运建设。
据估算,"十一五"期间,湖南交通建设总投资将达1273.5亿元,其中公路1164.5亿元,水运76亿元,汽车站33亿元。到2010年末,预计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5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所占比重由9%上升到15.5%,公路面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44.9公里。
水路将建设湘江、资水、沅水等水运主通道,加快港口结构调整步伐,建成全省的集装箱、矿石、件杂、石油及液化气等专业化运输系统,适应水运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到2010年末,预计全省航道总里程达11968公里,航道等级将大大提高,建成二级航道161公里,三级航道631公里,四级航道332公里,等级航道里程占总里程的35%,港口达到106个,泊位达到1645个。站场建设将重点建设好集仓储、停车、候车、服务于一体的高速运输站。到2010年末,县级以上一级客运站达到39个,二级客运站达到194个,农村客运站达到1000个。
湖南省交通厅一方面认真做好规划实施的前期工作,一方面又组织专门班子积极筹措资金。据悉,湖南省厅与国家开发银行最近又签订了300亿元的贷款合同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20元的软贷款(低利息)用于路网改造。
意气风发、求实创新的三湘交通人,有信心将这一美好的蓝图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