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如何推动中部崛起


交通如何推动中部崛起

李盛霖部长在部务会上指出,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它的重要条件是交通协调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是"十一五"交通发展的重点之一。为此,他就相关工作在会上进行了具体部署,这是交通部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部崛起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鉴于近些年来我国中部与东部GDP的差额仍呈扩大趋势,西部大开发又使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的实际,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2004年年初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并列入200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和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促进中部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发展新时期的整体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部六省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根据当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制定发展战略并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交通部广泛开展调研活动,主动和六省领导交换交通如何支持中部崛起的意见,并着手制订中部交通发展规划。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联合召开研讨会,积极建言献策。目前,中部崛起的各项基础工作顺利进行。(编者注:本报策划的前七篇文章已经报道了六省和长航局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但是,中部六省崛起要不要整体定位和确定统一目标,交通发展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与其相适应,如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最近,记者到六省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请教了一些专家、学者和交通部门负责同志。

"东张南望", 中部发展的龙头不在中部?

地处我国中心地带的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起着连接东西南北、推进东西部互动、辐射四面八方的重要作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全国的28.1%,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左右,区位优势、综合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中部六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2004年公路、铁路、内河运输线路总规模达到50.2万公里,线路密度为49.3公里/百平方公里。仅京珠高速公路、连霍高等级公路河南段的过境车辆超过河南全省交通量的一半以上。中部的区位交通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中部地区有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黄淮平原、鄱阳湖平原为主的三大平原农业区,是我国小麦、水稻、棉花、油菜、肉牛肉羊、水产品重要生产基地,全国40%左右的粮食产自中部,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

中部地区综合资源优势突出,拥有长江、黄河、淮河、湘江、赣江、鄱阳湖、洞庭湖等水资源。中部地区煤、金、银、铜、钨、铝等近几十种重要或稀有矿产储量,均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和供应基地,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能源和经济安全。六省的汽车、机械、钢铁、轻纺、水电等工业实力雄厚,黄山、庐山、张家界、神农架、龙门石窟、晋祠等旅游资源全国闻名,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

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傲兰认为,市场规律是非均衡发展规律,非均衡发展使得各类要素乃至企业、产业始终处于流动之中,从而实现投入产出率和利润最大化。这个规律最终表现为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部无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各个省乃至市县,都要"东张南望",把自己的经济发展融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他列举了六大理由:其一,中部紧靠沿海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区位优势;其二,中部与东部比之中部与西部,在资源和产业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互补性;其三,我国70%左右的商品市场在沿海;其四,沿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也是改革和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其五,沿海是相当一部分产业的"制高点";其六,我国经济重心的沿海化趋势仍将继续,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将为沿海地区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研究员汪玉奇的观点与安徽王傲兰的看法不谋而合。他认为,沿海地区水电、劳力、地产等成本上升,产业正在向中部就近转移。中部必须与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沿海地区实现对接,包括体制机制、产业、市场、公共设施四大方面。

在中部对接沿海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方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道兴同样认为,东部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能源紧张、市场制约、人力成本上升的现象日渐突出。产业转移的规律要求东部和中部优势互补,而不能跳过中部直接与西部对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通赞同上述三位专家意见。他说,纳入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合作体系,对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部来说,无疑意味着更大的市场和更有效的资源整合。从目前情况看,加强中部与东部的联系非常重要,因为中部发展的龙头不在中部,而是在东部,因为那里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比较高,市场规模大、外向程度高。

产业趋同,中部不是经济区?如果中部都向东部沿海发展,那么有没有"离位?

江西的汪玉奇和安徽的王傲兰都没有直接回答"离中部现象"。汪玉奇说,我国东西长、南北窄,东中西部经济实力表现出高中低的差异,中部地区只是自然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经济区,因为中部六省经济的互补性小于竞争性。20世纪中叶美国等发达国家把产业逐步转移给"亚洲四小龙",上世纪80年代之后"四小龙"把产业逐步转移给我们的沿海地区,现在沿海地区已经开始把产业逐步转移给中部,这是一种"大雁飞行"发展模式。因此,中部发展应定位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王傲兰同样认为,中部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差,竞争大于互补,特别是农产品层次差不多,构不成互补。中部地区不是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应该摆脱趋同,定位于面向沿海的东向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要以沿海为取向,各类商品要以沿海(并通过沿海向海外)为主要市场,重组联合要以沿海为主要区域,在优势互补、竞争协作、平等共赢的原则下,加速推进中部与沿海经济的一体化,并借助沿海融入经济全球化。

王傲兰接着说,中部崛起的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设想:总量目标上,要力争减少与东部进一步拉大距离的速度和幅度;人均目标上,要努力缩小与东部的相对差距;在社会目标上,要基本消除与东部的差距。

既然"离中部现象"是个不争的事实,中部六省要不要加强沟通协调?对此,记者采访的六位专家均没有异议。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交通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正祥认为,中部可以形成一个松散型的联合体,建立定期会晤沟通机制。

山西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文丽、张保华认为,六省要在战略规划上加强沟通协调,尽量避免无序竞争。

安徽的王傲兰说,虽然他主张中部向东,但是中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协调,可以一体化、同步化。河南的水向安徽流,安徽的水向江苏流,如果包括船闸在内的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三省不能同步,上游先建,下游后建,那么上游的设施就形成浪费。高速公路的出省口打不通,交通网络效应就大打折扣。

四大对接,如何评价交通的重要性?

当记者谈到温家宝总理2005年8月在长沙主持召开中部崛起座谈会提出的当务之急是交通先行时,几位专家都非常赞同。他们认为,促进中部崛起、促进中部和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先导条件,是交通协调发展。为此要加强公路建设,形成快速通达的交通网络,加快水运建设,发展中部地区以长江航运为主的水运体系。

江西的汪玉奇说,交通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既是体制机制、产业、市场、公共设施四大对接的内在机理,又是实现其他对接的现实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李善同说,中部地区集中了连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干线和枢纽,如郑州、武汉、长沙等,具有依托交通发育市场的天然优势。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说,中部一些交通枢纽地带的城市群,具备交通带来的发展潜力。

山西的张文丽、张保华在分析了本省煤炭主要靠公路运输后认为,交通的基础作用很重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公路要适度超前发展,一定要形成网络。

专家学者的观点与交通部的发展思路非常吻合。2005年8月22日召开的部务扩大会议提出,交通部门要按照温总理在中部崛起座谈会上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中部地区交通发展思路,加快建设,抓紧完成支持中部崛起交通建设规划。在和中部各省领导交换意见时,部主要领导分别提出了个性化的具体要求。

内通外连,如何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在采访中,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交通部门的负责同志都谈到,中部的区位优势首先体现在交通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构建顺畅、高效、能力充分的南北、东西向综合运输大通道和无缝衔接的交通枢纽,尽快实现中部内通外连,尽快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的交通接轨。

他们认为,实现中部崛起,必将对交通运输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东中西部互动的不断加强,中部地区跨区域交通需求将大大上升。尽管改革开放后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有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但是和东部地区相比,高等级公路的通道数量少、能力不足,公路网络通达深度还不够,农村交通比较落后,内河航道等级比较低,港口的功能还不完善。这些,都难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他们提出,按照国务院已经批准的各项交通发展规划,中部地区要强化向东的能源、资源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保证国家的能源和经济安全,保证东部产业向中部转移。增强中部城市群内和城市群之间的高速大通道和辐射通道建设,发挥城市圈的辐射作用。各旅游景点尽可能实现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的连接。重点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促进长江中游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对外开放。

中部地区多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多半,解决"三农"问题比较急迫。公路交通是中部农村最基本的运输方式,是农民对外交流联系、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保障。因此,他们建议,加快农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公路建设的补助标准,尽快实现"村村通"。

为了推进东部产业向中部转移和大市场的形成,专家学者建议,尽快在中部建立以城市群、产业带、交通网为依托的现代物流综合网络体系。从现在着手,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打造快捷的交通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营造区位优势衍生的大市场。

中国交通报   2006-01-17 07: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