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说点“事后诸葛亮”的话。
两年前,博客(BLOG)还不像现在这么深入人心,普天同庆,但势头已然不错。当时,我在方兴东创办的“博客中国”(现更名为博客网,bokee.com)上写着博客专栏,跟在汪丁丁、姜奇平、王育琨、王俊秀、梁宁、猛小蛇等前辈后面沾光,也算较早一批博客。那时还没有“博客文体”这个说法,所以博客只是一个载体,一种形式,平时怎么写,放到自己的博客上还就那个样,没什么区别。和现在许多朋友的msn space或更多明星的sina blog相比,我们写得那个叫严肃,像80年代的情侣拍结婚照,再怎么开心也放不开。不过,那时候的博客文章经典的不少,有价值的颇多。所以,有一次在北京见到方兴东,和他聊起博客周刊、博客丛书的策划,他觉得不错,建议我主要落实丛书的事。没几天,我写了一些策划文案,也初步选了几个博客作者,然后就开始找出版社谈。
在所有接洽的出版社中,广西某大学出版社跟我联系最密切。印象中,跟他们谈就像“送法下乡”,不仅要普及而且还要本土。我先是跟他们介绍什么是博客,然后跟他们说博客文章的时代意义,最好还要帮助他们不断辨析“博客文章”和“网络文学”的关系,事实上,我也不完全清楚。而且到现在也拿不出一套完整且权威的学说来比较以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和以徐静蕾《老徐的博客》为典型的“博客文章”的异同。就这样,好说歹说,持续了一两个月,对方编辑实在吃不透选题,也拿不准市场,因此对博客丛书策划给出的答复是:选题角度不错,但时机尚不成熟,待从长计议。博客丛书就此告一段落,我还很清楚地记得,丛书暂定名为“比特生活@博客书系”。
两年后的今天,看到徐静蕾《老徐的博客》和潘石屹《潘石屹的博客》相继出版,郑渊洁的《勃客郑渊洁》和《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的博客时评集《不许联想:一个无聊人和他的无聊博客》也不会闲着,“与时俱进”。老禁不住想像,倘若两年前就把博客丛书推出来了,且不说市场培育如何销量怎样,仅一个“中国博客第一书”的头衔就够爽好多天了。据说在潘石屹的blog上曾遗憾道:“长江文艺出版社原计划要把我这本博客书做成中国博客的第一书,但还是落在了徐静蕾博客书的后面。”想必这是一句玩笑话。我想可以给它一个跟贴:“潘总,博客书的想法俺两年就有过了,只不过没人证明……”当然,这也是一句玩笑话。
对于博客书,说来也奇怪。博客毕竟是“日志”,作者每天更新,读者每天跟进,你来我往的“交互式”才有意思。一旦变成纸书,阅读方式不同,风味也会大打折扣。总不至于出版社出奇招,说是买一本《老徐的博客》,以后凡推出更新版(即收录老徐最新的blog文章),可以凭此书免费调换或优惠购买。就像我朋友的朋友,后者不少留学国外,时差相隔,平时难得一见,所以我朋友都会选择通过看他们的msn space的只言片语,遐思随想来了解朋友的近况。博客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即时、互动、低门槛,借助网络,其实是把每个玩家的会客厅、后花园做了串连,当然,我们暂且忽略有的人是名门望族,有的人是百姓人家,有的人是明星大腕,有的人是草根一代的身份差别。也就是说,一旦把博客成书,博客的精神不再,有看头,也不是基于博客的看头,而是基于作者(如老徐,阿潘)的光环,就此说来,“博客书”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难道“博客书”的命名仅是出于文章来源的考虑?如果是这样,那么,势必还应该有“bbs书”、“e-mail书”、“彩信书”等。突然想起当年的那个编辑,他老追问我“博客书”跟“网络文学”有嘛区别,真是有道理的。
最近有媒体编辑约我写个专栏,要求是写“博客文体”。我不解,问道,什么是博客文体。对方答道,就是那种随意的、轻松的写法。我笑着允诺了下来。事后,回想再三,还是不明白“博客文体”究竟是哪一种文体。且不说它跟网络文学话语有何不同,就连跟传统文学下札记、随笔、小品的区别也是很难说清。后来,在给编辑的稿子最后我附了一句话:“每天博一次不难,每天博出高潮很难。这是你要的博客文体吗?写得不好,多见谅。”博客文体?唉,都是文化跟风惹的祸。
二〇〇六年四月十日
两年前,博客(BLOG)还不像现在这么深入人心,普天同庆,但势头已然不错。当时,我在方兴东创办的“博客中国”(现更名为博客网,bokee.com)上写着博客专栏,跟在汪丁丁、姜奇平、王育琨、王俊秀、梁宁、猛小蛇等前辈后面沾光,也算较早一批博客。那时还没有“博客文体”这个说法,所以博客只是一个载体,一种形式,平时怎么写,放到自己的博客上还就那个样,没什么区别。和现在许多朋友的msn space或更多明星的sina blog相比,我们写得那个叫严肃,像80年代的情侣拍结婚照,再怎么开心也放不开。不过,那时候的博客文章经典的不少,有价值的颇多。所以,有一次在北京见到方兴东,和他聊起博客周刊、博客丛书的策划,他觉得不错,建议我主要落实丛书的事。没几天,我写了一些策划文案,也初步选了几个博客作者,然后就开始找出版社谈。
在所有接洽的出版社中,广西某大学出版社跟我联系最密切。印象中,跟他们谈就像“送法下乡”,不仅要普及而且还要本土。我先是跟他们介绍什么是博客,然后跟他们说博客文章的时代意义,最好还要帮助他们不断辨析“博客文章”和“网络文学”的关系,事实上,我也不完全清楚。而且到现在也拿不出一套完整且权威的学说来比较以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和以徐静蕾《老徐的博客》为典型的“博客文章”的异同。就这样,好说歹说,持续了一两个月,对方编辑实在吃不透选题,也拿不准市场,因此对博客丛书策划给出的答复是:选题角度不错,但时机尚不成熟,待从长计议。博客丛书就此告一段落,我还很清楚地记得,丛书暂定名为“比特生活@博客书系”。
两年后的今天,看到徐静蕾《老徐的博客》和潘石屹《潘石屹的博客》相继出版,郑渊洁的《勃客郑渊洁》和《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的博客时评集《不许联想:一个无聊人和他的无聊博客》也不会闲着,“与时俱进”。老禁不住想像,倘若两年前就把博客丛书推出来了,且不说市场培育如何销量怎样,仅一个“中国博客第一书”的头衔就够爽好多天了。据说在潘石屹的blog上曾遗憾道:“长江文艺出版社原计划要把我这本博客书做成中国博客的第一书,但还是落在了徐静蕾博客书的后面。”想必这是一句玩笑话。我想可以给它一个跟贴:“潘总,博客书的想法俺两年就有过了,只不过没人证明……”当然,这也是一句玩笑话。
对于博客书,说来也奇怪。博客毕竟是“日志”,作者每天更新,读者每天跟进,你来我往的“交互式”才有意思。一旦变成纸书,阅读方式不同,风味也会大打折扣。总不至于出版社出奇招,说是买一本《老徐的博客》,以后凡推出更新版(即收录老徐最新的blog文章),可以凭此书免费调换或优惠购买。就像我朋友的朋友,后者不少留学国外,时差相隔,平时难得一见,所以我朋友都会选择通过看他们的msn space的只言片语,遐思随想来了解朋友的近况。博客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即时、互动、低门槛,借助网络,其实是把每个玩家的会客厅、后花园做了串连,当然,我们暂且忽略有的人是名门望族,有的人是百姓人家,有的人是明星大腕,有的人是草根一代的身份差别。也就是说,一旦把博客成书,博客的精神不再,有看头,也不是基于博客的看头,而是基于作者(如老徐,阿潘)的光环,就此说来,“博客书”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难道“博客书”的命名仅是出于文章来源的考虑?如果是这样,那么,势必还应该有“bbs书”、“e-mail书”、“彩信书”等。突然想起当年的那个编辑,他老追问我“博客书”跟“网络文学”有嘛区别,真是有道理的。
最近有媒体编辑约我写个专栏,要求是写“博客文体”。我不解,问道,什么是博客文体。对方答道,就是那种随意的、轻松的写法。我笑着允诺了下来。事后,回想再三,还是不明白“博客文体”究竟是哪一种文体。且不说它跟网络文学话语有何不同,就连跟传统文学下札记、随笔、小品的区别也是很难说清。后来,在给编辑的稿子最后我附了一句话:“每天博一次不难,每天博出高潮很难。这是你要的博客文体吗?写得不好,多见谅。”博客文体?唉,都是文化跟风惹的祸。
二〇〇六年四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