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片是“政治商品”
《 经济茶座》23期
田南雁
美国大片有什么绝招?何以独步天下。“奥斯卡经济”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提出一连串问题,发现不妙!并非那么简单……美国大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它另有蹊跷。
我对影评一向不感冒,由其在中国电影百年之际,时髦女郎在电视上追星捧月,夸起美国大片没边,就象夸她老子一样。就算我油盐不进、不知深浅,干粹送佛送到西,也探一把美国大片的秘密。
好莱坞跟华纳、福克斯、迪斯尼、梦工厂和CNN,CBS联手,美国影视音像产品出口总额早已超过美国军品。据普华永道的报告数据指出,2004年全球电影业的产值是78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一门生意,又跟高新技术粘边,(IT和动漫)2000年后,美国影视和音像产品超过了航天航空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一方面,美国电影牢牢控制着美国本土96%以上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还跨国公司控制着其他国家大部分电影市场的份额。 大凡跟政治、军事有铁关糸的产业,一下子就进入了黑箱。使精英经济学家、专业影评人和商家无缘研究这笔大买卖。
90年代中期,全世界100部畅销影片中,美国片共占88部,稳稳占据垄断地位。 1994年,在美国影视娱乐产品高达180亿美元的年收入中,有80亿美元(44.4%)来自出口,同年,美国电影票房在海外市场的收入第一次超过本土市场。1995年,美国电影占全球票房的60%.毫无疑问,“好莱坞”影视文化和纽约国际金融业联手,垄断了全球的娱乐产业,包括电影、电视、音乐、广告、卫星、网络、出版甚至体育。然而,好莱坞的成功是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一个现象。显然,纯经济贸易或纯文艺角度都不好解释好莱坞得以成功的秘密。
一,与资本共谋
毫无疑问,好莱坞不论是作为产业还是作为概念、作为梦幻都早已出现。新的全球化生产方式也已经形成。新格局的特点之一是娱乐产业的多国投资与跨国产权。如今好莱坞资产的业主包括由法国、加拿大、日本索尼公司、澳大利亚默多克集团等国的机构。新格局的特点之二是资本的“灵活积累”,不仅限于国内,分散于海外。著名导演约翰.福特说,如今“你无法在地理上确定好莱坞:我们根本不知道好莱坞在哪里”。当然,不知道并不意味着好莱坞不存在,而意味着它“无所不在”。
好莱坞的技术核心是TED原则。(技术、娱乐、设计)古代故事通过代代人口耳相传的传播,首先是兴趣,没兴趣就不会流传下来。其次是故事要吸引人,靠警匪片,科幻片,武打片设计情节来吸引人。美国西部片宣扬了美国故事主题——英雄主义。“斯皮尔伯格现象”可视为好莱坞文化帝国主义的表现,因为以《侏罗纪公园》(1993)和《泰坦尼克号》(1997)为代表的好莱坞高科技、高质量的影视标准是其他国家电影在缺乏巨额投资的情况下所难以达成。从消费的角度说,电影周边商品的发展往往使消费者忽视产品的文化来源,典型的例子是迪斯尼。从动画片和游乐园到有线电视与礼品商店,迪斯尼标榜的是全球性、重复性的消费。从迪斯尼到麦当劳再到可口可乐,今日消费者面临的是全球文化的“美国化”。科幻片《侏罗纪公园》是幻想古代的恐龙,《星球大战》、《黑客帝国》是未来危机,《后天》则是气象灾难。《绝密飞行》说智能机器人,“奥斯卡经济”题材表面上包罗万象。
二,与政府共谋
其实,好莱坞主打影片,一警匪片,二科幻片,都大肆鼓吹高科技,宣扬起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不亚于美国政府发言人。美国大片的内容跟美国国务院、美国国防部的战略配合的天衣无缝,就是说美国大片跟美国务院的国际政治,美国防部的全球军事保持高度一致,好莱坞充当了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战略的尖兵。
资本与国家的共谋在冷战期间达成,从电影史的“政治经济学”来看,另一种解释来自资本与国家的共谋。对好莱坞而言,与产业运作和观众喜好同样重要的原因是:得到美国政府高度的支持,这一点常常被人忽略。好莱坞还是华尔街金融的代言人。好莱坞在意识形态上推广美国政府的反法西斯主义、反共产主义的政策,在文化上向世界出口美国的生活方式。这种共谋如此合拍,以致好莱坞的影片出口公司自称为美国的“小国务院”。
尽管军火商的名声不太好听,国际军售和武器扩散一直是和平发展的一老个大难问题。国际军售是大国战略最重要的方法,是保护本国维护盟国利益的最佳手段,军火合同其实是一项最便宜政治埋单。洛克西德、通用、波音、杜邦、联合技术,这些跨国军火巨头本身就构成“世界政府”的一部分,左右着政府的国家战略,大国元首只过是他们押在军火战车上的人质,大国元首周游列国,只过是军火商的商务代表。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大亨威廉·海斯曾经说过:“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多销美国货。”美国政治与好莱坞文化的共谋就使美国商界惊喜地发现,美国影片多出口1英尺胶片即可以促销1美元的美国商品,出口12万个电影拷贝就等于派出12万个“美国大使”。
情况如此乐观。冷战设计者之一乔治-坎南(George Kennan)并不讳言,他说“美国没有文化部;中央情报局有责任来填补这个空缺。” 根据《文化冷战》披露的材料,恐怕将中情局叫做美国的“宣传部”更贴切一些。美国国务院不设文化部、宣传部,所有涉及文化事宜一律由CIA管辖。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早在1950年7月10日就明确指示:“有组织地运用新闻,辩解和呼吁等方式散布信息或某种教义,以影响特定人群的思想和行为”。宣传是心理战的一部分,其重要性 “与空军一样不可或缺”。
美国国务院责成CIA插手投资一些影视书刊的制作,甚至安排秘密雇员,历史上参与过著名影片《动物庄园》、《日瓦戈医生》、《1984》全部创作过程。毫不夸张的说,好莱坞是美国国务院的代言人,不显山不露水。由于经费充足,中情局搞起宣传来几乎无孔不入。用它自己的话来说,“所有的知识领域,我们都有兴趣,从人类学到艺术创作,从社会学到科学方法论,无一例外”。为了渗透这些领域,中情局借用专业领域通行的操作方式非常老道,包括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访问学者,捐赠名誉教授帽子等。中情局在“软战争”项目中忙得不可开交。
三,好莱坞打造东方神剑
华纳公司计划到2007年在中国建设大约135座影城 。“中国有很大的潜在市场,我们有得是耐心!”总部位于上海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主管开发副总裁T.J.格林说。不久前已在浙江横店开机的《狄仁杰》是好莱坞“入侵”的排头兵,之后还有《天仙配》、《成吉思汗》、《杨家将》等经典中国故事将被重新演绎,而娄烨执导的《苏州河》、张国荣和梅艳芳主演的《胭脂扣》也成了好莱坞重拍的对象。美国大片《花木兰》取自中国民间故事,一下就赚了6亿美元。美国片商计划要在2008年,把《孙子兵法》、《西游记》等中国古代经典题材也贴上好莱坞标签,在中国电影迎来百岁之际,是为中国影迷送来一份特殊的礼物,还是别有用心?*(*据人民网)
由斯皮尔伯格监制,马歇尔导演的日本故事《艺伎回忆录》将章子怡、巩俐和杨紫琼三位中国女演员在2005年底推到美国舞台最前沿,在美国电影界再掀一股神秘而热烈的东方潮流。巩俐还接拍了《迈阿密风云》与《汉尼拨》前传。并且在最新一期英国《君子》杂志世界上最性感的女士评选中超越妮可·基曼等众多美女,成为最性感的30岁女人。 章子怡凭此片被金球奖提名为最佳女演员,而英语很好的前任邦德女郎杨紫琼也成为了美国最红的晚间娱乐节目之一《杰·利诺今夜秀》的座上佳宾。这些神秘而柔美的东方女子一直在西方男子心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魅力,甚至因此而产生了英语专有名Attraction to Asian Women(东方女子的诱惑),征服了西方观众,也征服了好莱坞。
中国电影演员里,先有李小龙,成龙,后有陈冲,李连杰,在好莱坞拼杀. 据李连杰在<霍元甲>一片实话实说, 中国电影演员打进好莱坞,大都只不过是B级或C+级,因为你进不去美国的主流文化.
美国电影界驰骋在国际影坛的导演李安,继2000年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2005年他导演的同性恋题材新片《断臂山》(Brokeback Mountain)在9月10日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分别获得最佳影片银奖与最佳导演奖。《断臂山》将全面巩固李安在美国电影界的明星导演地位。 虽然这两部片票房收入都没有挤入前五名,但其中东方特有的内敛而深遂的艺术价值却令美国观众耳目一新,好莱坞终于在2005年全面接纳了中国风。
中国大学生看不透美国, 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美国兴许是矛盾的,有很多青年,一边看着美国大片,一边骂着美国,一边还在为去美国留学而努力。一位清华的学生说:“一进清华,出国这件事就像是种牛痘一样,你是躲也躲不过去。”国内电视里转播NBA联赛,大城市街头随处可见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年轻人身上的美国名牌运动鞋,扣人心弦的好莱坞电影……所有这一切,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塑造着美国的形象如云如雾。大学生眼中的美国,其实是他们心中美国的幻像,美国CIA在制定秘密颠覆中国政府的《十诫令》中:“要经常无事生非,让中国人民公开讨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分裂的种子;要不断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人。要利用所有的资源,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等。CIA的“十戒令”中还有最重要一条“要让中国的年轻人追求我们的生活方式”。
CIA假手好莱坞来布道美国故事,好莱坞充当了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的尖兵,美国大片盛行全球,好莱坞独步天下了,美国大片靠的就是跟政治、军事的铁关糸,有些美国大片直接就是美国军火商的广告。“奥斯卡经济”就是文化、政治、军事结合最紧密的大产业、大买卖。美国大片在“软战争”的实力不亚于空军。
从9,11以来笔者专事研究反恐、国关的资讯的多年,但人微言轻。在中国电影百年之际,来试试美国大片的水。 2005年7月在人民日报碰到资深影评人伊夫,从宏观上谈到美国大片问题,伊夫颇为吃惊,大为赞赏。2005年月10月在香山我跟拉美国家文化参赞波依塔谈及此事,外交官也大为震惊,他鼓励我做深入研究。就国内一些经济学家、专业影评人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个秘密,好莱坞跟中情局合作关糸,他们也并非一无所知,出于为王者讳,是有意不说破,还是别有原因……
中国电影百年之际,国产片要跟美国大片学习的精髓是:文化跟政治、军事结合的铁关糸,爱国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从军事学家看: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必须坚守的阵地。
四、好莱坞抓住当下世界主题——石油、反恐
《不朽的园丁》中,西方跨国制药集团在贫病交迫的非洲人身上测试对抗爱滋病的新药,察觉真相而愿意挺身而出的非政府机构以及外交人员不是连带被制药公司收买,就是惨遭灭口。
在《辛瑞那》中,美国两家石油公司正在进行购并,负责调查购并案的律师在华盛顿权力核心的压力及石油财阀的利诱下,为了自身升迁而做出违反良心的建议。两者都反映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财团和政府间的利益纠葛,个人深陷钩心斗角中难以自拔,最后不得不在顺势而行还是牺牲自我的两难处境中挣扎。
《辛瑞那》和《慕尼黑》都对恐怖主义作出比以往更深刻讨论。前者描述一名巴基斯坦年轻人瓦幸(Wasim)随父亲到某一中东国家(片中虽无明述,但应是沙特)的炼油厂打工,希望能改善家中生活,但不幸被工厂解雇,成了下岗工人的他因不会说阿拉伯语而四处受歧视,梦想破灭又沦落贫民窟,为了糊口,只好到当地提供免费食宿的伊斯兰学校(madrassas)就读,接受伊斯兰原教旨主意的“洗脑”。之后,瓦幸自觉找到归属,最后被恐怖组织吸收利用。影片最终就是由瓦幸的自杀式恐怖袭击所引发的大爆炸结尾。瓦幸的故事不仅反映出散播在中东国家数以万计的巴基斯坦平民的奋斗血泪,也描绘出恐怖分子令人痛恨的表面之下具有人性的一面。
《辛瑞那》的主题之一石油资源在国际间引发的你争我夺显然是。“这部电影最后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绝望感。”什克尔说道,“片中描绘的是国际间的政治腐败,它的意义是超越国界的。问题也不只在于人们喜欢开‘越野车’而已。” 《慕尼黑》的情节震撼人心,让观众思考美国目前正面对的由黑牢和绑架恐怖分子嫌疑人所带来的道德难题:面对恐怖主义,你是要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吗?以恐怖来对付恐怖,这是正义的吗? 导演斯比尔伯格在接受什克尔的访问时也曾说,他不认为单单一部影片就能动摇改变人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而他的电影不在于提供答案。“我拍摄此片的目的只是想告诉观众这么一个故事。我不认为任何一部电影或是书籍就能解开巴以今日的僵局,”斯比尔伯格谈到。
盖根一语点破多条故事线索同时穿插其间的《辛瑞那》一片所要传达的焦点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电影”四字所能囊括的。片中背景设在某一中东石油输出国家(应是沙特),其年长的国王准备将王位传给具有改革思想的大王子纳西尔(Nasir),纳西尔一心想改革本国落后的体制,领导其国民脱离贫困,保障妇女和媒体自由,实现民主,并开始同能说一口流利阿拉伯语的中国人做生意。本欲在中东推广民主的美国政府警觉到纳西尔的继位将有损于美国在当地的石油利益,一方面秘密派出资深的中央情报局探员巴恩斯(Barnes)去刺杀纳西尔,一方面向国王施压,迫其王位传给国王的另一个儿子--整日无所事事而没有头脑的纳西尔的弟弟,以保住美国的石油来源不受威胁。巴恩斯的刺杀行动没有成功,自己反被俘虏,受尽虐待。逃过一劫的巴恩斯发觉自己受到中情局利用,反过来向提醒纳西尔。然而“道高一尺”的中情局最后采取空袭行动,巴恩斯在中情局的同僚按下按钮,一枚火箭朝向巴恩斯和纳西尔会面处飞去,让人刚刚燃起的对纳西尔即位后的希望成为一瞬间的灰烬……
电影只是提出问题,还是提供解答? 《辛瑞那》的导演兼编剧斯蒂芬·盖根(Stephen Gaghan)也体会到这一点,那就是不论影片的信息有多重要,观众付钱买票买的是娱乐,而不是来上课的。他直言他拍摄《辛瑞那》的目的不在于教训人们,而是在为观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能提出一些发人省思的问题。
“我不相信好莱坞传统的‘信息电影’。它们自认为对每件事都有解决方案,我发觉那是很令人反感的(distasteful)。”盖根在最近一次访问中如此说道,“我的电影结尾呈现的并不是个令人鼓舞的大团圆(rosy ending),电影中的人物也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我们处在一个两级化的世界,通过电影我能反映出双方人性化的一面。我不是要告诉观众不要再开越野车(SUV)就能解决问题了。”
《慕尼黑》影片以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以色列运动员遭劫持杀的一段历史事件为起点,描述当时的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第(Mossad)为了报复“慕尼黑惨案”的幕后主使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分支“黑色九月”,秘密组成一支5人暗杀小组,在欧洲四处追杀11名已经隐姓埋名的巴勒斯坦人。这5人肩上承担的复仇任务看似简单,却为他们带来愈发惨痛的心灵煎熬。当他们枪杀在街头讲述《一千零一夜》的老人,炸死疼爱女儿的医生、以及同他们友善聊天的巴勒斯坦人时,一连串的暗杀成功反而更让他们沾满血腥的手颤抖,质疑自己的道德出发点和行为是否正义。与此同时,“黑色九月”在欧洲各地正进行着更为猛烈的恐怖袭击,被铲除的恐怖分子被更新、更残忍的恐怖分子替代,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以色列生命也跟着陨落…… 摩西教的古训以暴易暴、仇仇相报——你断我左手,我断你右手。
“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么一个充满恐怖主义的时代,人们必定对这类题材比以往更感兴趣”。什克尔说道,“但推出这类影片也有其困难所在,毕竟,人们进电影院基本上还是为了享受美好时光的。”
五,文化安全
军事家说文化安全包括教育问题。
李际均中将于2004年3月《瞭望新闻周刊》指出: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需要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对全方位的安全挑战,以国防为主导包括军事、政治和社会的传统安全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以经济为中心包括科技与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石油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必须坚守的精神阵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2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把文化安全列为人类社会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力。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国“五四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就是这样。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创造性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在全球化浪潮下,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传媒都成为强势文化扩展的手段。这种“超国家领域”的控制权,正如汉密·J·摩根索的著作中所说的:它的目的不在于攻占他国的领土,或控制其经济生活,而在于制服和控制人的头脑,作为改变两国权力关系的工具。理查德·克罗斯曼为英国作家桑德斯所著《谁承担后果──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一书写的序言中说:“美国间谍情报机构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可观的财力支持着西方高层文化领域,名义上是维护言论自由,”“这场战争具有一个庞大的武器库,所藏的武器是刊物、图书、会议、研讨会、美术展览、音乐会、授奖等。”这种文化战略,在促使苏联和东欧剧变中得到成功的运用。苏联的解体,固然有其内部的原因,但美国等西方国家运用传媒的渗透,对苏联官僚集团和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转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南联盟的“倒水”浪潮更是西方国家直接策动的文化战争。美国“政府对外资助机构”通过商业合同交给塞尔维亚反对派大量经费。在南联盟总统选举时,美国资助反对派的重达80吨的250万张标语张贴在大街小巷,每一个投票站的监督员都领到西方提供的“补贴”。米洛舍维奇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攻势下,无可奈何地宣布辞职,接着又被出卖给海牙法庭。可见“天鹅绒革命”好生厉害。
俄罗斯专家在总结伊拉克战争教训中指出: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和精神潜力被最大限度的削弱,失去国际信誉,而国内人民也不准备奋起保卫祖国时,对这个国家的军事侵略就会成为可能。这个评论是很切中要害的。
按照对世贸的承诺,中国文化市场的分销领域将逐步放开,文化市场的激烈争夺战也将随之展开。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资本、文化产品的冲击会汹涌而至。国内部分人群会滋长文化自卑和“崇洋”心态。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和宗教进行分裂活动,搞“松土工程”。跨国公司西方文化在中国也会不断扩大阵地。特别是台湾地区分裂势力推行腐蚀中华民族认同基础的“文化台独”、“去中国化”等,都是我们面临的一场严重斗争。中国的发展已经展现出带动亚洲甚至世界发展的良好趋势,英国《泰晤士报》不久前载文说的,中国“巨龙为世界经济注入活力”。中国经济增长在为发达国家做贡献,中国在给全世界做出补贴。国际社会迟早会认同:“中国威胁论”是根本不存在。
中国的文化“忍”字为先,俗语说:忍字头上一把刀。中国的人生哲学,老子三生万物,"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中国人讲究:福禄寿,儒道佛,进不求身,退不避罪。老子还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中国军事理论包含着:不战,非攻,墨守的原则。中国文化提倡柔武精神,从功夫到军事是一脉相承,不凌下,不欺弱,宁远人,广积粮,不称霸。二战时中美联合的14航空队也曾到过日本上空,投下的却不炸弹,而是传单。
中国有3000多年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多么强大的文明力量!难怪美国一位大亨说,美国不怕中国军力,不怕中国的高科技,也不怕中国的GDP,美国最耽心的是中国的文化崛起。
参考书目:
《文化冷战,中央情报局与文学艺术》——桑德斯
《华盛顿观察》周刊第1期,2006/01/04 2005东亚之风劲吹美国文化界 ——杜菁
《华盛顿观察》周刊第4期,2006/01/25_----徐琳
《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张英进在南京大学的演讲
《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3月——李际均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