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道释(佛),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来讲,道家思想和佛教则是出世的(道家实际上是顺世),既然是出世的,那自然对建筑物的价值影响很小,因此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价值观的影响,实际上主要谈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仁义礼智信、中庸与和谐,讲究等级秩序,对建筑物的影响巨大,突出体现在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上。
天人合一是儒学的最基本思想。古代把《易经》看作万经之首,而《易经》的六十四卦是八个卦组合而成的,而每个卦是由三材组成的,“三材者,天地人”,天地人的共同规律构成了一卦,这不就是天人合一么?另外古人把天地间万物用八个卦表示,每个卦代表了天地间万物的八分之一,如乾卦代表的物像有马,天,父,君,头,圆,刚健等,凡是宇宙间刚健的事物(既有自然的事物如马和天,又有人类间的事物如父和君)都可以用乾卦来代替,有万物合一的特点,这不也是天人合一么?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反映到建筑领域,就是把高大的山和房屋看成人,把低处的水和道路看成财富,把介于山与水的平原看成事业。明白了这个原理我们就明白了古人为什么把城市选址在山环水抱的平原上了,原来古人认为这样的地方既有人气又有财气,还利于事业。西安、北京、南京、洛阳四大古都的选址原理都是如此。
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仁,仁统领着义礼智信。什么是仁,有很多说法,克己复礼是仁,使民如承大祭是仁,爱人也是仁,如果把这些仁归纳出来,集体主义就是仁,凝聚力就是仁,大一统就是仁。这种思想反映选址中就是选择群山环抱的地方,反映在建筑物中就是四合院。
汉朝之前中国的疆域范围大体上西到昆仑山,北到阴山燕山,南到南岭的范围,中间环抱着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如果再加上东面的泰山山系,实际上是四面环抱。环抱是凝聚力的表现,这正是孔子“仁者乐山”的原因。中原地区被四面山脉环抱,根据天人合一的原则,古人在平坦的院子四周建造房屋,也就是四合院的布局。
大家所熟知的北京故宫是多个大四合院组成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子都朝向中间的院子,早朝时皇帝坐南朝北,文武大臣东西站列,朝拜或者启奏皇帝的大臣在南面跪站,所有的人都面向中间,充满了君臣同心,其力断金的寓意。董仲舒因为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载入史册,但他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却是恢复类似的明堂礼制。董仲舒为什么把恢复明堂礼制看作首先要做的事情?因为古人建立明堂礼制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凝聚力量和大一统,唐朝以后的大儒和现在的学者对明堂到底怎么建造在细节上众说纷纭。他们都没有抓住核心,那就是建造明堂的目的是凝聚力量而不在于建造明堂本身。
知者乐水是孔子的名言。智在孔子的学说中主要指知人,知道天地间的规律,知天地人道为儒。为什么知者乐水呢?寻根求源是有智慧的人的表现,源就是指水的源头,在水边生活的人容易产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人自然容易成为智者。古代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是恒河印度河文明,巴比伦是两河文明,埃及是尼罗河文明,河流不仅淤积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平原,也催生了探求大自然和人类自身规律的智慧。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再加上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源自于上述地区,这决不是偶然的事情。在古代城市选址中,靠近河流的中下游是基本条件,用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河流的中下游才可能淤积出面积大的平原,古人的选址思路是很有道理的。
孔子把中庸思想的看成是天下之正道,宇宙的本来面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到宋朝之前,中国历代的首都都选择在中原地区,为什么选在这个地方?还是天人合一的原因,人的腹部是身体的中央,中原这个地方被古人称为腹地,是中国的中央,因此是古代都城的首选地。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就是北京和南京也是在群山环抱的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上,还是选址在中国的腹部。
中的思想在建筑的应用还体现在中轴对称上。无论古代的城市规划还是四合院,都是严格的中轴对称。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古代最早的中轴对称建筑物是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这个案例说明儒家思想的传承性,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性。现在许多人把城市的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归咎于中轴对称,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城市人口和车辆太多了以及科技不发达是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最根本原因,如果汽车都用上清洁能源,北京的天空马上就会变蓝。
和谐是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反映到建筑中,就是建筑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建筑物绝大多数是四合院,四合院内部的建筑,四合院与其他四合院,都平实有序,虽然少了错落有致,但和谐统一,如果谁家房子高过别人,谁家的房子像大刀一样劈向别人,都容易产生官司口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批判火柴盒式的建筑风格,于是又都一股脑的追求建筑的奇特,“样子不惊人死不休”,于是各种奇形怪状的建筑物就出现了,国外的维斯敏斯特教堂、大本钟乃至十字架都成了设计的灵感。建筑物最基本的要求是安全、舒适、经济、美观,美观的意思是外观有美感,决不是追求奇形怪状。
讲究等级秩序是古代建筑的重要标准。古代建筑的等级秩序首先体现在规划上的中轴对称上,每个城市的中轴就是最高权力当局的建筑物,体现了最高当局的核心作用和地位;其次体现在四合院的主房比其余的三个房子要高,体现了主人的地位最高;另外不同建筑物颜色不同,大门的数量不同等很多方面都是等级秩序的体现。古代的等级制度我们早就废除了,因此现在的建筑也就不受此影响,例如红色和和黄色是古代皇宫的标志,是皇宫的专利,但现在所有的建筑都可以用这两种颜色,这是进步的表现。
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仁义礼智信、中庸与和谐,讲究等级秩序,对建筑物的影响巨大,突出体现在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上。
天人合一是儒学的最基本思想。古代把《易经》看作万经之首,而《易经》的六十四卦是八个卦组合而成的,而每个卦是由三材组成的,“三材者,天地人”,天地人的共同规律构成了一卦,这不就是天人合一么?另外古人把天地间万物用八个卦表示,每个卦代表了天地间万物的八分之一,如乾卦代表的物像有马,天,父,君,头,圆,刚健等,凡是宇宙间刚健的事物(既有自然的事物如马和天,又有人类间的事物如父和君)都可以用乾卦来代替,有万物合一的特点,这不也是天人合一么?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反映到建筑领域,就是把高大的山和房屋看成人,把低处的水和道路看成财富,把介于山与水的平原看成事业。明白了这个原理我们就明白了古人为什么把城市选址在山环水抱的平原上了,原来古人认为这样的地方既有人气又有财气,还利于事业。西安、北京、南京、洛阳四大古都的选址原理都是如此。
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仁,仁统领着义礼智信。什么是仁,有很多说法,克己复礼是仁,使民如承大祭是仁,爱人也是仁,如果把这些仁归纳出来,集体主义就是仁,凝聚力就是仁,大一统就是仁。这种思想反映选址中就是选择群山环抱的地方,反映在建筑物中就是四合院。
汉朝之前中国的疆域范围大体上西到昆仑山,北到阴山燕山,南到南岭的范围,中间环抱着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如果再加上东面的泰山山系,实际上是四面环抱。环抱是凝聚力的表现,这正是孔子“仁者乐山”的原因。中原地区被四面山脉环抱,根据天人合一的原则,古人在平坦的院子四周建造房屋,也就是四合院的布局。
大家所熟知的北京故宫是多个大四合院组成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子都朝向中间的院子,早朝时皇帝坐南朝北,文武大臣东西站列,朝拜或者启奏皇帝的大臣在南面跪站,所有的人都面向中间,充满了君臣同心,其力断金的寓意。董仲舒因为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载入史册,但他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却是恢复类似的明堂礼制。董仲舒为什么把恢复明堂礼制看作首先要做的事情?因为古人建立明堂礼制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凝聚力量和大一统,唐朝以后的大儒和现在的学者对明堂到底怎么建造在细节上众说纷纭。他们都没有抓住核心,那就是建造明堂的目的是凝聚力量而不在于建造明堂本身。
知者乐水是孔子的名言。智在孔子的学说中主要指知人,知道天地间的规律,知天地人道为儒。为什么知者乐水呢?寻根求源是有智慧的人的表现,源就是指水的源头,在水边生活的人容易产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人自然容易成为智者。古代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是恒河印度河文明,巴比伦是两河文明,埃及是尼罗河文明,河流不仅淤积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平原,也催生了探求大自然和人类自身规律的智慧。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再加上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源自于上述地区,这决不是偶然的事情。在古代城市选址中,靠近河流的中下游是基本条件,用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河流的中下游才可能淤积出面积大的平原,古人的选址思路是很有道理的。
孔子把中庸思想的看成是天下之正道,宇宙的本来面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到宋朝之前,中国历代的首都都选择在中原地区,为什么选在这个地方?还是天人合一的原因,人的腹部是身体的中央,中原这个地方被古人称为腹地,是中国的中央,因此是古代都城的首选地。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就是北京和南京也是在群山环抱的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上,还是选址在中国的腹部。
中的思想在建筑的应用还体现在中轴对称上。无论古代的城市规划还是四合院,都是严格的中轴对称。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古代最早的中轴对称建筑物是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这个案例说明儒家思想的传承性,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性。现在许多人把城市的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归咎于中轴对称,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城市人口和车辆太多了以及科技不发达是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最根本原因,如果汽车都用上清洁能源,北京的天空马上就会变蓝。
和谐是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反映到建筑中,就是建筑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建筑物绝大多数是四合院,四合院内部的建筑,四合院与其他四合院,都平实有序,虽然少了错落有致,但和谐统一,如果谁家房子高过别人,谁家的房子像大刀一样劈向别人,都容易产生官司口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批判火柴盒式的建筑风格,于是又都一股脑的追求建筑的奇特,“样子不惊人死不休”,于是各种奇形怪状的建筑物就出现了,国外的维斯敏斯特教堂、大本钟乃至十字架都成了设计的灵感。建筑物最基本的要求是安全、舒适、经济、美观,美观的意思是外观有美感,决不是追求奇形怪状。
讲究等级秩序是古代建筑的重要标准。古代建筑的等级秩序首先体现在规划上的中轴对称上,每个城市的中轴就是最高权力当局的建筑物,体现了最高当局的核心作用和地位;其次体现在四合院的主房比其余的三个房子要高,体现了主人的地位最高;另外不同建筑物颜色不同,大门的数量不同等很多方面都是等级秩序的体现。古代的等级制度我们早就废除了,因此现在的建筑也就不受此影响,例如红色和和黄色是古代皇宫的标志,是皇宫的专利,但现在所有的建筑都可以用这两种颜色,这是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