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鹏:“家电之业”的一棵常青树


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而浙江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却有7年。浙江民营企业家中,操持企业二三十年以上,企业经营却年年盈利的“常青树”有一大批。
    
地处杭州湾黄金地带的慈溪市是全国小家电制造业的聚集地。在慈溪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宁波惠康集团有限公司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经过30多个春秋的运行,不断散发着她的活力和魅力,惠康就是这样的一棵“常青树”。而对于宁波惠康国际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越鹏来说,更是一棵“常青树”,精力充沛,永远充满着生机。

 

33年前,一家小作坊诞生在浙江慈溪周巷镇的陈家村。一个只有13岁的小男孩从此开始见证他父亲艰辛的创业历程。
    33
年后,这里已矗立起一家占地20万平方米、拥有资产8亿元的现代化高科技工业集团,这是宁波惠康集团创业33年以来的生动写照。而当年的小男孩而今已成为拥有员工2500多人(其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400余人)的气势恢宏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的领军人物,逐渐担当起了父辈交与的重任。
    
1984年任当时的慈溪市空调设备厂技术主管、工程师起,陈越鹏在惠康整整有20个年头。可以说,惠康的成功与失败,惠康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陈越鹏成长的缩影。
 
做行动的长子语言的矮子


    陈越鹏个子不高,却精神抖擞,言语之间充满着力量,身上散发出企业家特有的气质。作为第二代继承人,他秉承了父亲的许多优点,譬如务实、低调。
    20
世纪70年代,经济大潮开始涌动,惠康的第一代创始人陈启惠就是在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一双空手下开始创业的,靠着吃苦节俭打拼出来,把一个默默无闻的乡镇小厂发展成为国内少有的全能空调方案解决厂商。
   
陈越鹏有一句话:做行动的长子,语言的矮子。也许惠康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高大,甚至看起来有点小,其实这与他们的低调不无关系。陈越鹏注重实效而不赶时髦,平实的经营手法,不重形式、技巧,不搞噱头。低调做事平和做人也正是惠康领导人抹之不去的精神因子。以陈越鹏为代表的惠康人不喜张扬,但精力充沛,埋头苦干,在障碍面前敢跨敢闯。他们的声音,他们的脚步,记载着他们的成长。
   
如今,宁波惠康集团有限公司已是我国著名的空调器、饮水机、冰箱和其他小家电生产厂商。公司下辖中央空调厂、家用空调事业部、冰箱事业部、饮水机厂、波斯瑞电子公司、宁波惠康房地产开发公司等6个子公司。惠康凭借多年的制冷经验,雄厚的经济技术力量,生产出中央空调、家用空调、饮水机、小家电50多个系列160多个品种的产品。产品获得了3C认证、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欧盟CE认证、美国UL认证等。惠康商标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惠康牌家用空调和中央空调系列是全国产品质量消费跟踪组委会特别推荐的优质名牌产品,是国家免检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惠康产品具有通行全球的品质保证,公司2004年列宁波市百强企业38位,而陈越鹏本人多次被评为慈溪市爱才重才先进个人十大突出贡献企业家经济十大功臣和宁波市乡镇企业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陈越鹏坦言,在创业的过程中,惠康走了很多弯路,经历了很多挫折,但他们已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始终坚持着诚信经营艰苦创业坦然面对挫折的理念。他们进行每一项决策,都是基于对市场规律超前而冷静的把握、聆听老百姓的需求,并勇于在竞争中凭借勤奋和智慧闯出一片天地。对于惠康来说,2004年是一个难关,最大的难题是来源于原材料的涨价,加上出口退税税率的降低、水电能源的紧缺等。但他们没有气馁,而是坦然面对现实,默默无闻地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默默无闻地调整产品甚至产业链结构。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2004年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后,2005年惠康又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今年前10个月,累计销售额(不含房地产)已突破8亿元,出口创汇5800万美元;预计今年销售额接近10亿元,比去年增长31.6%,出口创汇达7000万美元。

 

资本知本的有机契合

 

   在惠康,父亲陈启惠是宁波惠康集团的董事长,二弟陈越增是宁波惠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三弟陈越孟是宁波惠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成功交接又使惠康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续写着惠康的辉煌。惠康在坚持家族制的基础上,又引进了一大批具有职业精神的新鲜血液。家族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契合为惠康企业的迅速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而有意思的是,作为第二代继承人的陈越鹏同时又担负着职业经理人的双重角色,我其实也是为我父亲打工的,陈越鹏笑着说。
    
如何达到两者的契合点?这是许多家族制企业困惑的问题。陈越鹏是这样认为的:家族制与家族管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切不可将家族制等同家族管理;WAL-MART是家族制企业,但不是家族管理企业。惠康继续壮大的方向在于如何正确看待一条鸿沟,即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鸿沟,所有权还是坚持家族制,但经营权绝对不允许家族管理。要摆脱所有者即经营者大事小事一手统揽带来的弊端,必须逐步引进外来优秀人才担任重要岗位。作为企业所有者,只要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批复企业的经营战略规划即可,至于如何经营,怎样达到相关业绩目标,那是经营者、CEO的事,所有者不要去干涉。
    
陈越鹏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家族已做好了该思想准备并开始了实施,公司自1998年以来每年以50%的增长速度健康发展无不是这一指导思想的最好验证。

 

细节和人才决定成败

 

做企业是细节,一个企业到达一定的规模之后,已经变成了社会化的企业,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陈越鹏始终坚持做企业是长跑做企业是积累的理念。陈越鹏表示,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要象长跑一样讲究战略、战术和分阶段目标。而在人才激励上,陈越鹏却有自己的看法:千万不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导致结果往往是后悔不已,而疑人不用则会导致无人可用,所以我们要做到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在这样的人才使用过程中要加深对这些人才的了解,正是惠康的独特之处。陈越鹏表示,用人要用人所长,关键看我们用怎样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来鞭策和监督他们,采用怎么样的方法引导他们趋同公司的价值观,创造怎样的环境去发挥聪明人的才智,而不是约束他们,因为他们的潜能是无限的。
    “
能者授职,功者授禄是惠康的用人信条。不论资历看业绩,目前,公司各个部门的负责人95%以上都由高级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担任。公司规定,技术、市场、管理等部门业绩突出的人员,都可以参股分红。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挖掘员工的智慧潜能,陈越鹏在用人管理方法上也有自己的观念:变上对下的人治管理为上下平等的共治管理,并实行自我申告制度,各级员工都能独立思考问题,以主人翁的姿态走向岗位。短短几年,惠康以科技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形成了一支能出谋划策、能征善战的高科技生力军。惠康集团能发展到目前慈溪家电业的产值第一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离不开公司将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的一贯做法。以诚待人、以信取胜、以人为本是惠康一直坚持的理念,也是惠康长久发展的原动力,更是惠康再造辉煌向一流家电企业迈进的法宝。

 

做大做强立志做国际的领头羊

 陈越鹏是极有主见的人,他不甘心为他人作嫁衣。在2001年惠康经营战略十年规划中,陈越鹏和他的家族就明确提出了品牌创建规划,包括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创建。现在惠康已拥有了自主品牌,相信最近三年惠康的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战略会实现。
    
依公司中长期经营战略规划落实以制冷产品为核心向相关项目延伸,惠康自1998年以来先后投资了家用空调项目、饮水机项目、冰箱项目、制冰机项目、其他特种空调项目、房地产项目等。陈越鹏说:多产业发展是目前企业做大的的必经之路,这对惠康这样规模型企业来说也要付出很大努力,除了充分调动和配置现有的资源,充分延伸和发展现有的产业链,还要切实提高竞争力。对做强每一个产业,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毕竟项目的成功与失败还需要时间来检验。用陈越鹏自己的话来说,万里长征我们才迈出第一步。但很显然,陈越鹏对惠康目前所选择的项目是充满信心的。200410月,惠康国际设计开发的空调净化消毒机(又称医用空调)通过宁波市科技局的鉴定,成为宁波市高新技术产品,并成功列为2005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制冰机产品经过了宁波市外经委机电处的确认,并申报了2005年国家商务部机电司机电产品出口研发资金的奖励项目。
    “
敏锐的眼光冒险的精神骄人的地位,已在中国家电业撑起一片蓝天的惠康,已不满足于做国内无敌。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中逐渐放眼全球,驰骋国际舞台是他们的最终目标。20019月,惠康集团与ALHASIAWL集团美国海外贸易总公司合资成立了宁波惠康国际工业有限公司。原任宁波惠康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的陈越鹏出任惠康国际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同时更注重开拓创新。早在2001年,嗅觉灵敏的陈越鹏就意识到今后几年国内的家电业竞争会更趋激烈、更加残酷,而国际家电制造基地已往中国前移,于是果断作出了与境外企业合资、将发展方向定位海外市场的决定。陈越鹏超前的定位,也为公司带来跨越式的发展。
    
集腋成裘,滴水成河。在陈越鹏的带领下,目前惠康所生产的饮水机已进入沃尔玛超市,并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水机出口基地(年出口量已突破了100万台)。2004年,惠康在加拿大注册了自己的境外公司。尽管自主品牌之路还很长,但他们要走出去,放眼全世界,从打拼国内市场上升到拓展海外市场,真正做大做强,做进军国际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领军人物信心十足。
    
在陈越鹏的历寒暑以求成、沐风雨以自华中,惠康已结出丰硕的果实。如今的惠康因为出口有了名气,又有了销售额而有了底气。随着杭州湾新区惠康国际工业园区项目正式启动,相信惠康的财富之路会走得越来越神气,陈越鹏在前进的路上也将会走得更远。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