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博客网教育频道看到“抓住中国教育的空隙:他们为何专招“差生”?”一文。好奇之余多看了几眼,讲的是全国许多地方的民营机构抓住了当前教育的软肋——“嫌差爱优”而大办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
许多“差生”的家长看到这条消息也许会比较兴奋。因为自己的孩子成为“差生”,而遭受到学校及至社会太多的白眼,一度让他们无地自容。这下,终于有人肯“收留”这些孩子了,并且这些学校不仅仅是收留孩子们,而且实实在在为孩子的“转差”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进了择差学校后,有相当部分被转好进入普通学校: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几年来已有800多名曾经的“差生”重新回到普通学校学习,九江择差教育中心也已有50多名学生重返普校。 难怪尽管“学费高昂,择差教育中心却不愁生源”。
文章评论说:民办择差学校的出现,意味着针对“差生”的教育空白有了市场回应。这是从市场角度来说的。说明民营资本市场投资人的独特眼光与智慧,也的的确确为社会做了一件大好事。不过,我始终感觉不到一丝的兴奋。这难道不是我们畸形教育现状的最好讽刺吗?
刚刚午饭后与北京一位学生家长朋友聊天,她最近忙得一踏糊涂,究其原因,是为自己即将“小升初”的孩子。我很惊讶:“小升初为什么需要天天跑学校?”与这位朋友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择校,又是择校!媒体、教育部、政府做了如此多的努力的工作,在今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草案中也明确提出了要解决“择校”问题,也现实呢?这还是天子脚下的京城,其他地方呢?真不敢想像。
其实仔细想一想:择校问题的产生的根源就是因为校际之间的不平衡,说白了就是“重点校”的存在导致。只要真正打破了这种不平衡,择校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据报道: 北京三年消除大面积择校 取缔中学重点班 [2006年03月24日08:22],我们真的期望这个时间能够短些,短些,再短些。当然,我们更期望它不会成为像其他众多大话一样,变成一句空话。